(1) 甲骨文和金文的軍事記載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甲骨文和金文上的軍事記載有如下特征: (2) 最早的兵書《軍志》和《軍政》 《軍志》和《軍政》是迄今尚未發現著述年代最早的完整兵書,成書年代已經不可考了,大致西周晚期已經問世,這兩本兵書可能已經遺失,但是可以從其他古籍中對這兩本書的引用來間接得知它們的一些論斷。 (3) 兵書著述的第一次高潮: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沖破了“聞喪不伐”“不鼓不成列”等陳腐說教,產生了伍子胥,孫武,吳起,范蠡等一大批著名軍事家。 春秋戰國廣為流傳的兵書有: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吳子》、司馬穰苴《司馬法》、孫臏《孫臏兵法》、尉繚子《尉繚子》、姜望即姜太公《六韜》。其中《孫子兵法》現今是東西方公認的兵書排行榜第一,其作者孫武被稱為“兵圣”。春秋戰國失傳的有記載的兵書有:《范蠡兵法》和《伍子胥兵法》。秦統一六國后,焚書坑儒,兵書著述高潮頓時消失。 而春秋戰國之后,自漢至唐所著兵書不多,比較有名的兵書有:《黃石公三略》、司馬彪《戰略》、《握奇經》,作者代考證、《李衛公兵法》《李衛公問對》、李荃《太白陰經》《閫外春秋》。但這時期兵書注釋盛行,例如許慎的《六韜注》,沈友《孫子兵法注》和曹操《注孫子》。 (4) 兵書著述的創新:宋代 到了宋代,兵書著述又有了新的創新,宋代在前人基礎上在內容和體例上又有力創新的兵書,創造了兵書編纂的兩種新體例: 第一種:把軍事學的基本內容,劃分為若干互有邏輯聯系的學科,進行分門別類的論述。在論述每個學科時候,又在征引以前軍事學名著和成功經驗基礎上,增加了當時新鮮內容。 第二種:對軍事學的某一方面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編纂成一部專著。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武學博士何去非評論軍事人物得失《何博士備論》,張預《百將傳》,陳傅良《歷代兵制》,吉天保《十一家注孫子》。 (5) 兵書著述的第二次高潮:明代后期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兵書第一次著述高潮,具有成為我國古代軍事學奠基的意義;而明代后期形成兵書第二次著述高潮,使得我國古代軍事學發展為一個包容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在內的完備體系。到了明代兵書編纂的體例已明顯的區分為大型綜合性的專題性兩大類: (1)大型綜合性兵書《武備志》,在基本沿襲《武經總要》的編纂體例上,又拓展了新的學科而使之更加完備。(2)專題性兵書《紀效新書》、《火攻挈要》等,對所論專題的內容廣采博收,囊括無遺,專題特色明顯。 (6) 兵書著述(含譯)的第三次高潮:清代后期 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瓜分中國,促使了清代后期產生兵書著述的第三次高潮。打仗打不過,那只能去學習了。所以清代后期出版兵書,主要翻譯,編著和對古代經典兵書的輯注三大類,數量之多,內容之廣實為清代以來所罕見,出版和流傳使徘徊于低估達200年之久的中國兵學又獲得了上升的活力,形成中國兵書發展的第三次高潮。 以下收集了現今還存在的主要兵書: 附上本文思維導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