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從兩三歲開始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夠描述自己的身體特質、年齡、喜歡的活動等;到了三四歲時,兒童就能夠評價自己,并從中體驗到自豪或羞愧,于是便出現了自尊的萌芽,如“我是個聽話的孩子”,“我長得漂亮”等;自尊是在自我概念評價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情體驗。研究者發現,兒童在3歲左右產生自尊的萌芽,穩定于學齡初期,發展于青春期。 以上研究者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自尊的結構和特點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自尊主要有重要感、外表感、自我勝任感、歸屬感和社會認可幾個組成部分;不同年齡段青少年自尊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不相同,同樣的組成部分在不同發展時期包含的內容也不相同。 3—9歲兒童自尊結構是由重要感、外表感、自我勝任感這三個部分構成。重要感是指兒童在心理上渴望得到他人的注意、接納、支持和喜歡,通過言語、身體姿勢、面部表情等方式來展示自己,從而獲得他人的肯定。外表感是指從身體外表或穿衣打扮等方面獲得的一種自我價值感體驗。自我勝任感是指兒童在游戲、體育、學習、交往等活動中,通過表現出成功的行為和能力,獲得他人對其學業、體育活動等方面能力的贊許,以此證明自己是個成功者,從而獲得一種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體驗。研究還發現,4歲和7歲可能是兒童自尊發展的轉折年齡,且兒童自尊發展存在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自尊發展水平顯著高于男生。 青少年的身體發育速度較快,第二性征的發育使得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快速發展,特別是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也快速地發展;同時同伴交往范圍擴大,與同伴的親密程度增加。所有這些因素使得青少年個性與社會性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并且帶動了青少年自尊的整體的發展。研究者(張麗華,張索玲,侯文婷,2009)發現青少年期的自尊由社會認可、自我勝任感、外表感、歸屬感和重要感五個部分構成。社會認可是指青少年能夠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建立新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老師、同學等的接納、承認的情感體驗。歸屬感是指青少年主動表現出對他人(主要指同學、朋友)的尊重、合作和接受的態度,追求和維持友誼和集體感的情感體驗。與小學階段相比,社會認可和歸屬感是初中階段自尊發展新出現的兩個部分。在社會認可和自我勝任感維度上,初一是轉折階段。由小學升入初中后,每個青少年都要經歷從不適應到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學習任務的過程,這一階段必然會使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從而導致社會認可和自我勝任感下降。但在歸屬感和重要感維度上,初一學生得分最高,說明對于剛進入新環境的初一學生而言,歸屬感和重要感的需要在這一時期凸顯出來,他們在心理上特別渴望得到新同學、新老師的注意、接受、鼓勵和喜歡,因此,希望通過自己在學習、勞動、體育等方面的積極努力,引起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并獲得肯定性評價。研究還發現,從初二開始,自尊水平發生了顯著的下降,而初三基本保持在初二的自尊水平,說明初二是青少年自尊發展的關鍵時期。這與發展心理學(楊麗珠,劉文,2006,p.333)中的自我概念在初二時處于最低點有關,也可能與青少年生理的迅速發育成熟和學習的壓力增大等因素有關。這一階段女生自尊發展水平仍然顯著高于男生。 研究者還發現,到了大學階段,自尊由重要感、自我勝任感、歸屬感和外表感構成。這一時期的自我勝任感指大學生渴望在學習、活動和交往中,通過表現出成功的行為或較高的能力,來證明自己是 一個成功者,從而獲得一種自我價值感;歸屬感是指大學生在團體中感到被欣賞和有價值,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合作和接受的態度,從而追求和維持友情的情感體驗。 整體而言,自尊的發展有著連續性和繼承性,后一個階段自尊的發展以前一個階段為基礎,不同的發展階段又有著本質的不同。易艷等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反應內容的研究發現,4—6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主要內容包括名字、家庭住址、身體外貌、學業、家人、同學等;初中生自我概念中學校、性別、道德價值觀開始出現;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中出現了內在情緒、結婚對象、人生觀等內容。由此可見,不同發展階段的自我概念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而自尊是在自我概念描述的基礎上體驗到的評價性情緒,因此自尊體驗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抽象化,并且逐漸趨于穩定。關于青少年自尊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自尊水平較高,其中高自尊占青少年總數的38%,中等自尊占52%,低自尊占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