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下行,因為水的本性是向下行走為其長常,鼓勵來沒有“引水下行”一說。但水不能下行需要治療也為其常,所以我們將臨床一些治療方法稱之為“引水下行”,以發古人之幽,而證今人之不誣也。 因為“水曰潤下”,說明水在體內可分為能潤之水和能下之水。《名醫方論》曰:“人身之水有二,一為真水,一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飲食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水向低處流是事物的本性,水在體內代謝,發揮主要作用的是肺、脾、腎。肺主治節,脾主傳輸,腎主開闔。而水流動的主要通道是三焦,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可能出現水積于身體某處而不能正常向下流動,而引發水腫、浮腫、腹腫等病變。“若肺氣不行,則高原化絕,中州不運,則陰水泛流,坎藏無陽,則冰層內結,水終不能自行。”不能自行,就是不能按照其本性流動,就會出現水往高處走,或停留不走的現象,”也因此出現病態的水液停滯,造成因水而成之病。

水的“潤”與“下”又相互關聯影響,如《溫病條辨.寒濕篇》就指出:“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氣不得下降,反來上爍咽喉,又格拒腎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其在下焦,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下焦水積,而腎脈不得通調,故亦渴也。”這說明客水停滯,不僅會出現水液代謝紊亂的一系列疾病,也會影響到真水的滋潤功能,出現肌體不受濡養的一系列疾病。反過來,真水不能濡養經絡臟腑、四肢百骸,也會影響到水液代謝能力。“引水下行”現在常用的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肅降肺氣。肺乃水之上源,其宣散與肅降功能,除了與氣的關系密切外,還與水的代謝關系密切。肺為嬌臟、惡燥,大氣成霧狀轉輸,方能滋養臟腑,在表宣散則有漢,在下肅降,通調水道而有小便。若外邪侵犯,肺氣宣降受阻,則水濕停滯,如風水為病之初期的越婢湯,就是針對風邪上犯,浮腫初起而設,不僅能宣散肺氣,還能起到通調水道的作用。 喻嘉言曾說:“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于表里,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而在里之水兼渴而又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二、通達脾胃。脾主運化水濕,有兩個運行通道。1.將水液向上輸送到肺臟;2.肺氣肅降水液時,經過脾胃之地,脾胃將水液順利地轉輸到腎與膀胱。若脾胃轉輸功能受阻,則出現水濕停留。其中脾胃虛寒,土不能治水,水妄行肌表,就會出現身重浮腫;脾胃中寒則不能化水,水停腸胃就會懶食不渴,二便不實。治療上除化濕化痰,還需利水導濕。如《刪補名醫方論》中對實脾飲的分析中就說:“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樸、木香、木瓜者,以導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實脾也。” 三、開闔關門。腎為水臟,主二便。水從二便出與腎的關系十分密切。溫病學家提出的“利小便以實大便”,就是一個明證。另外,小便通利也是水液代謝的一個重要標志。除此之外,腎還將水中之清向上輸送到肺,進行下一次的水液循環代謝,出現水液上行的情況。腎功能一旦受制,即“關門不利”,水濕就會泛濫。在風水治療中,剛剛開始發病選用越婢湯,然而轉手則用五苓散,起義就在于此。四、溫煦腎氣。腎藏真水,真水上行,與心相交,由心入肺,由肺系上循咽喉,開竅于舌下玉英廉泉。若真水不能正常上行,或腎虛上行之水不足,會引起咽干舌燥。臨床上常用增液湯為主治療慢性咽炎,用的就是養腎水的方法。若寒濕阻滯腎經之時,火不煦土,氣不化濕,水不成津,脾津不能上貫口舌,則邪水反而上犯口舌,出現痰涎增多表現。小兒流涎證,多由此引起。 又如,痰飲阻滯胸中之陽,其治主要也是溫陽利水。《刪補名醫方論》中:“呼之氣短,用苓桂竹甘湯之輕清以通其陽,陽化氣則小便能出矣。吸之氣短,用腎氣丸之重降以通其陰,腎氣通則關門自利矣。” 濕邪因霧因暑犯人,人因此上受。因飲食不調而中焦受邪,因濕地久居,而濕從下起。若能在治療中恰當運用“引水下行”之法,往往可以做到條分縷析,以簡馭繁,而取得滿意療效。
責編/小魚
來源/中醫藥通報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 試針試藥
艾御享堂
版權聲明:本文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須保留原始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