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也稱經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因其造型挺秀、俏麗,被認為是天下第一器型。 梅瓶既是古代實用的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一顏值與內涵并存的器物。 ▲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起源 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為盛酒用具。 梅瓶的器型特征適合盛貯揮發性液體。唐代,盛酒成為梅瓶的最主要功能,梅瓶因此逐漸成為日常酒器。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 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宋代梅瓶,一件瓶身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書寫“醉鄉酒海”。 ▲宋代磁州窯“醉鄉酒海”梅瓶 上海博物館藏 唐朝以胖為美,這一點也體現在梅瓶上,相較后世的梅瓶器形特點,唐朝的梅瓶顯得更為圓潤豐滿。 ▲唐 白釉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流行 梅瓶自宋代開始流行,當時被稱為“經瓶”。 “經瓶”這一名稱的由來,與宋代皇家的經筵制度有關。 所謂經筵,就是皇帝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每次講完后,作為學生的皇帝要款待老師,當時,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經瓶”。 宋代,由于制瓷工藝的發展,梅瓶全面盛行開來,全國各地瓷窯如鈞窯、定窯、磁州窯等都有燒造。梅瓶在民間十分流行,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 ▲北宋 鈞窯月白釉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從酒瓶向花瓶的轉變,與文人賞花飲酒的風尚有關。 宋元明時期,文人騎馬、仆人挑酒,構成了所謂“攜酒尋芳”題材,在繪畫、瓷器、雕刻上十分常見,取文人雅士聚會風雅之意,頗富生活情趣。 由于這種酒瓶的口很小,文人認為它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顯得特別雅致。因此文人們喜歡用它來插梅花,“梅瓶”也因此得名。 ▲宋《貓戲圖》高桌上梅瓶插花,十分雅致 融合了文人們的高級審美,宋代梅瓶觀賞性與藝術性更勝一籌,器體一般高且偏瘦,小口、腹修長,底部較小,造型十分優美,顯得挺拔秀麗。 ▲宋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元明·繁榮 元明時期,梅瓶隨著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趨風行。 這一時期,梅瓶器型從瘦長秀麗演變為肥矮豐碩,并由日用瓷漸變為陳設瓷。各大窯系都有制作,其中以景德鎮窯制品最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武漢博物館藏 元代梅瓶器型較宋代更為碩大而厚重。其造型更多,除圓形梅瓶外,還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等瓶型,釉色也更為豐富,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等。 ▲元 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在明代,梅瓶逐漸進化為實用(包括陪葬)與賞玩功能相互結合的器物。 梅瓶常被明代貴族作為明器隨葬,體現出一定的風水含義。1958年,北京定陵出土瓷器十六件,其中有八件是青花梅瓶,均放置在帝、后棺槨之兩側。 據考古學家研究,把梅瓶排列在棺槨旁,應有特殊意義,很可能是按“酒”與“久”諧音,“瓶”與“平”同音,隱含有天長地久、江山太平之寓意。 ▲明萬歷 青花龍穿花紋梅瓶 國家博物館藏 明代梅瓶的造型更為優美,口部圓渾厚實,肩部向上抬起,器型渾然天成,線條飽滿而有力。相比宋代梅瓶的挺秀、俏麗,明代梅瓶雄健、敦厚,別具一格。 ▲明宣德 青花攜酒尋芳(攜琴訪友)圖梅瓶 桂林博物館藏 清代·鼎盛 進入清代后,官窯梅瓶功能更傾向于賞玩。 在清代,梅瓶多被用作插花器和陳設器。梅瓶的裝飾功能被大大強化,實用功能逐漸被淡化。 梅瓶深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瓶中王”。御窯廠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梅瓶,有的用來裝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為了宮廷陳設品。 在1713年的《萬壽盛典》中,記錄有康熙六十大壽的禮單,其中就有多件梅瓶。 ▲清 郎世寧《午瑞圖》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的梅瓶,肩部抬高增寬,由于造型比例不當,給人以不諧調和不完整的感覺,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雍正 斗彩纏枝花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國寶級梅瓶鑒賞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出土于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山沐英墓,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館,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為國寶級文物,是南京市博“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也是國家文物局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器腹主題紋飾為“蕭何月下追韓信”人物故事紋;輔助紋飾有雜寶、纏枝番蓮和蓮瓣紋等,裝飾層次雖多,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亂渾然一體。 此器形體高大,造型秀美,題材古典罕見,繪畫精湛,紋飾線條圓潤流暢,青花色澤純正濃艷,堪稱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南京市博物館藏 縱觀梅瓶的歷史軌跡,既有實用功能,又承載禮儀功能,更具備審美功能,瓶子靜靜地擺放在那,就是絕美的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