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來到南鎮游學。 這時,朋友看到巖石間一朵盛開的紅花很漂亮,便問王陽明:“先生,您常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天下無心外之物,一切事物都在你心中,都會受你心的影響。你看這朵紅花,每年在山里自開自落、自生自滅,它和我們的心有什么關系呢?難道是我們的心讓它開,讓它落的嗎?” 王陽明聽到朋友這樣問,便笑著回答道:“在我們來到南鎮前,你沒有看到此花,此花自然與你的心同歸于寂、兩不相干;但當你看到此花時,你才知道這是一朵紅色的花,開得很鮮艷很漂亮,這時的你應該明白此花已經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的心里,自然便是心外無物了。” 朋友聽王陽明這樣解說,才恍然大悟。 王陽明在《傳習錄》里講的這個故事,非常經典,也流傳很廣。故事內容雖然很簡單,但其包含的道理卻是深刻的。讓我們在下面三個方面做些解讀。 心即理這則故事首先體現了“心即理”。“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這是陽明心學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也是整個心學理論的基礎。 正是從“心即理”理論開始陽明心學與傳統理學“格物窮理向外求”徹底分道揚鑣。 “心即理”這句話可以用另一句話來解釋:“萬法由心造”,當然這里的心是指“光明之心”。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有進入你的內心才會產生影響;反過來說,我們只有內心淡然光明,才會不受或者少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生活才會輕松自在。 前些時間,拜讀了李中瑩老師的新書《心智力》,受益匪淺。大家可以找來讀一下,定有收獲! 李中瑩老師提倡: 1、重構底層思維心智力(等同于光明之心)。 2、值得做的都值得做好;值得做好的,都值得做得開心。 3、人生里的任何事,都可以得到成功快樂,同時過程可以做得輕松滿足。 “心即理”和《心智力》可謂殊途同歸。 知行合一“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這句話所揭示的正是“因知而行、因行而知”的道理,也就是“知行合一”。 其實,“知行合一”在現實生活中很有指導意義。 我有一位比較要好的朋友,除了在單位上班,業余時間他還非常喜歡做股票投資。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聚餐,他興致勃勃的談論起股票。那個時間股市剛漲了一大波,他的市值也增加不少。作為朋友,我給他分析了各個方面的風險,建議他盡快拋售,他也覺得很在理,當時便痛快的答應明天就辦。 過了一段時間,在街上遇到他。一看到我他便把頭低下了,原來上次他并沒有馬上斬倉,結果股市這段時間大跌,不僅前期賺的那部分沒了,還賠了不少。看著他一個勁兒后悔的樣子,我只能耐心地安撫他幾句。 通過這件事,在我的內心深深地體會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修行“知行合一”有三重境界: 1、生知安行:簡單地說,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可以說“生知安行”基本上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學知利行:需要通過學習,明白事理,引導知行。 3、困知勉行:經歷困難,不得不改變自己,走向知行。 我們修行的次第是:從困知勉行,漸漸達到學知利行,最后到達生知安行的境界。 這里我們需要知道:“知行合一”的“知”不僅代表“知識”,更代表“良知”。 也就是說:只有踐行“致良知”,才能“生知安行”,方能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思想境界。 不動心上面故事里還體現了“不動心”的哲理。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陽明心學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它代表著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 公元1496年,王陽明第二次參加三年一度的全國會考。本來自己感覺胸有成竹,最終卻還是名落孫山。 和他一起會考的很多朋友也都落榜,一個個都是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更有甚者竟然當眾嚎啕大哭起來。 這時朋友們卻看到王陽明臉上沒有絲毫變化,依然若無其事地在讀書。大家很奇怪,便過來詢問他,王陽明回答道:“這個世界上的人都以不得第為恥辱,而我卻以不得第動心為恥辱。落榜沒有什么可恥辱的,落榜后喪失前進的勇氣才是最恥辱的!” “不動心”其實就是:“每遇大事有靜氣,不隨境轉,不因氣亂”。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真諦是:“心如止水,空靜無為,天人合一,感而遂通”。 總之,陽明心學是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光明和強大自己的內心,對雜念執著和欲望不斷地做減法,不斷地調整自己、成長自己,從而成就我們更加完善的人格,有一個更加幸福快樂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