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它往往能從史籍中找到根據(jù)。據(jù)考證,送寒衣之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而把此俗用節(jié)日形式固定下來,且把農(nóng)歷十月一定為寒衣節(jié),則始于宋代。 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jīng)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guān)懷。 宋代寒衣節(jié)的習俗主要有兩個方面 授衣和燒衣 1、所謂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員賞賜棉衣,以示關(guān)懷。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錦襖三日。”呂希哲的《歲時雜記》也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wèi)以上,并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span> 2、燒衣——即為逝者備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墳前燒掉?!稏|京夢華錄》中曾這樣描寫京城開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從中可見當時人們對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視。在寒衣節(jié)到來前,冥衣店便備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們在十月一這天燒獻故人。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習俗進一步發(fā)展,寒衣也更加豐富多彩。 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對當時京城寒衣節(jié)的情況做了詳細記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 為了表示對逝者的尊重,當時送寒衣也十分講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規(guī)格尺寸,還要在上面鄭重地寫上故人的名字、輩分。 送的時候也有一定的規(guī)矩: 1、亡故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紙剪成。 2、新亡者的寒衣則需用白紙裁剪。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給新亡者送寒衣時,還要大哭一場,女人哭十九聲,男人哭十一聲。 此外,寒衣必須燒得干干凈凈。據(jù)說有一點沒燒盡,亡者也無法取走。 清代的寒衣節(jié)基本沿用明代的舊俗,如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說:“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在規(guī)模和所送物品上,較前更為講究,不但送衣服,還送鈔票。如在北京地區(qū),每年十月一以前人們就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買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種顏色的圖案,有的還把寒衣紙剪成衣褲狀。 寒衣做好后,再裝進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燒。還有的富人請冥衣鋪裱糊一些皮襖、皮褲、皮帽等高級冬裝。但不論用什么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由此可見,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視金錢的作用。 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送寒衣雖帶有迷信色彩,但它也體現(xiàn)了敬老愛老和重視親情的優(yōu)良民族傳統(tǒng),因而直到今天,仍在我國民間流行。 人們在這項民俗活動中,希望逝去的親人即使“地下不勝寒”,也“勝似在人間”,永無凍餒之憂,寄托了對親人的思念、牽掛及美好愿望。 |
|
來自: 鐘家臺 > 《十月一寒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