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mmell 病又稱為遲發性創傷后椎體塌陷、缺血性椎體骨壞死、椎體骨折不愈合及椎體內裂隙,多見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患者就診時通常表現為腰背部疼痛及椎體塌陷所致的脊柱后凸畸形。今天早讀就為大家詳解Kummell 病的診治策略,值得大家學習參考! 我們先來看一個病例: 男,64歲 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20年,長期應用地塞米松。 20天前提20-30斤重物扭傷腰部,出現酸痛,尚能行走。 10天前患者無明顯外傷下出現劇烈疼痛,尤其在活動腰部時加重。 平片 MR 疑問
一 歷史與概念 1890s 報道 5例患者 特點:輕微的脊柱外傷史→數月或數年的無癥狀期→ 疼痛進行性加重的脊柱后凸畸形 A.A.Verneuil(1823-1895) 1例 1911年 Carl Schulz “Kummell Disease” Hermann Kummell (1852-1937)
1978年Maldague里程碑式的發現:椎體空氣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
1978年Maldague
椎體空氣裂隙征
1981年Stojanovic
1989年Naul
1989年Naul
1993年Malghem
1990s至今 ‘ 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 ‘intravertebral pseudoarthrosis ’ ‘vertebral osteonecrosis’ ‘vertebral fluid collection associated with vertebral collapse’ ‘delayed posttraumatic vertebral collapse’ ‘Kummell’s disease’…… 爭議
1997年Lafforge 2007年Libicher
2011年臺灣Feng ShangWen
2002年Suk
2002年Mckieren
2005年Mirovsky
2008年Oda
二 定義 普遍看法
個人意見
三 發生機制 Kummell 病可能的機制包括椎體缺血壞死、骨折后椎體內假關節形成及骨質疏松性骨折不愈合等,椎體缺血壞死理論是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一種。 四 治療 預防 2002年Mckieren
2003年Ito
國內文章
保守治療
2012年Fabriciani
PVP與PKP H.W.Kim (2009),H.S.Kim(2011),Jang(2003),Chin(2006),D.Y.Kim(2004) Lee (2008)
Laredo(2010)
PVP or PKP ? PKP的優點
高度恢復 Chin(2006) 術前 體位復位 1-3天 Hur(2011) Eom(2012) Cannula-induced Vertebral Reduction 骨水泥滲漏 H.S.Wang(2008)
術后2月 Wagner(2006) Van der Schaaf(2009)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癥
前路手術 2006年Uchida
2006年Uchida
2010年Kanyama
Ito、Suk、Young 后路手術 截骨手術 2000年Saita 2003年Suk
2003年 K.T.Kim
2007年 Li Kung-Chia
2011年 Lee
后路短節段固定合并椎體成形
Young(2002),Oda(2003)
2010年 Sudo
2009年 Ataka
六 小結 概念:在無明確的暴力外傷下,逐漸出現進行性明顯腰背疼痛,影像學提示椎體塌陷或者影像學出現椎體裂隙征,在排除新鮮骨折、腫瘤、感染等明確病因后,都可以認為是kummell病。 發病機制:椎體缺血性壞死及/或椎體骨不連 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