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主曾經在十年前讀研《輔行訣》,被其中深度的古中醫藥理論折服,并對多數方劑進行人肉實驗之,所謂藥少力宏,入口有應! 但《輔行訣》存在諸多傳抄錯誤及亂改行為,造成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一古中醫深度的經方制方原則! 而現時代所謂的經方者,不過是玩玩文字游戲罷了!經方的實質在于其組方依據的經典無暇! 如你未能深契所述方藥五味互含平衡之道,請參照如下藥、方(也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實踐。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實踐中你就可以透徹,你就可以知道經方的秘密! 醫者可以試驗每一首方子和藥物,你就加深明白藥味、藥性、化味、組性。 《輔行訣》曰: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輔行訣》五行互含諸藥之精《神農本草經》考: 味辛屬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溫。秦椒[木中火] 味辛溫。(蜀椒 味辛溫。)干姜[木中土] 味辛溫。細辛[木中金] 味辛溫。附子[木中水] 味辛溫有毒。 味咸屬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溫。大黃[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澤瀉[火中土] 味甘寒。厚樸[火中金] 味苦溫無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鹵咸(戎鹽) 味苦咸寒。亭歷[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屬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棗[土中火] 味甘平。麥門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屬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溫。枳實[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黃卷 味甘平無毒]。勺藥[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溫。 味苦屬水:干地黃[水中水] 味甘寒。黃芩[水中木] 味苦平。黃連[水中火] 味苦無毒。術[水中土] 味苦溫。竹葉[水中金] 味苦平。 《輔行訣》五臟補瀉方: 號主提示: 號主曾經在十年前讀研《輔行訣》,被其中深度的古中醫藥理論折服,并對多數方劑進行人肉實驗之,所謂藥少力宏,入口有應!但《輔行訣》存在諸多傳抄錯誤及亂改行為,造成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一古中醫深度的經方制方原則! 而現時代所謂的經方者,不過是玩玩文字游戲罷了!經方的實質在于其組方依據的經典無暇! 如你未能深契上述方藥五味互含平衡之道,請參照如上藥、方(也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實踐。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實踐中你就可以透徹,你就可以之道經方的秘密!醫者可以試驗每一首方子和藥物,你就加深明白藥味、藥性、化味、組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