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的起源
五行學說中的“五行”,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行”是指運行和變化。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中醫(yī)學的五行學說是原始樸素的辯證唯物論,它認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五行的演化而產生的,事物之間存在著互相助長和互相制約的聯(lián)系,從而維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并產生周期性變化。在《國語·鄭語》中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這一段說明:和諧是創(chuàng)造事物的原則,同一是不能連續(xù)不斷永遠常有的,結合許多不同的東西在一起而使它們得到平衡,這叫做和諧,所以能夠使事物豐盛起來,進而產生新東西。若在相同的東西上再添加相同的東西,那加到不可再加的時候,便全被拋棄了,所以先王用土跟金、木、水、火相互結合起來,造成百樣東西。……同一的聲音沒有什么可聽,同一的色彩不能配成文彩,同一味道不能引得人愛吃,同一的事物就無從較量。這些敘述可見五行學說在本質上反映了宇宙間和諧的有序性。 比起現代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這種學說當然是相當古老而幼稚的,但是古人能認識到世界是物質的,而且是在相互聯(lián)系和制約中運動變化的,這就難能可貴了。古人從宏觀現象上發(fā)現的一些規(guī)律,今天看來對某些微觀現象也是適用的,用《控制論》原理來分析,五行學說仍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根據考證,五行的概念是從“五材”發(fā)展而來的。《尚書·大傳》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左傳》則說:“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這說明五行的概念和陰陽一樣,毫不神秘,古人對這五種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早有深刻的認識,就是現在又何嘗不是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質呢?只是由于歷史條件所限,古人還不可能認識這些物質的微觀結構,只能從宏觀現象上對它們的用途、性質加以概括,再按思維邏輯,用歸納法從個別上升到一般,于是就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這五種物質構成的。這說明古人不但認識到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而且認識到其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復雜性,只是這種認識太樸素罷了。后來又把對物質運動變化的認識也概括進去,于是五材的概念就變成了五行。古人用這五種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抽象、演繹,企圖說明整個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現代看來,顯然是很不夠的,但其中關于生克乘侮的規(guī)律,對今后發(fā)展新醫(yī)藥學理論,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啟示。 在《尚書。洪范》中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日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在《尚書·大傳》中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生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原始的五行學說產生于殷周之際,因為早在殷代甲骨文卜辭中,就巳經有了東、南、西、北、中五方的概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發(fā)展為抽象的五行學說,常與陰陽學說在一起,成為我國古代兩個基本的哲學思想,貫穿于古代各種學術思想中,說明宇宙萬物的變化。其本質是反映了宇宙萬物的協(xié)調性、和諧性。這是與“道”思想一致的。所以五行學說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前面所引用的論述中可清楚地看到這點。五行學說在中醫(yī)理論中也同樣是種哲理工具。在《素問·氣交變大論》中說:“善言天者,必應于人,善言古者,心驗于今,善言氣者,必彰于物。”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太虛廖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在《素問·氣交變大論》中說:“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回塞矣。”這也正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天之道,其猶張馬欽?高者抑之,下者興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又一次說明五行學說本質上是“道”的哲學思想反映。 但在這里必須指出,陰陽五行學說要早于道家的精氣一元學說。但自從老子的精氣學說出現后,補充和完善了陰陽五行學說,使陰陽五行學說更趨于哲理性。當然,這些已超出了本文闡述的內容,留待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們去研究探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