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的哲學思想。陰陽最初的表示是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裝置的躁動和寧靜等。古代哲學家使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等屬性的一方面,例如,積極、光亮、無形的、機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生命活動等。陰代表事物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的等屬性的另一面。例如,消極、晦暗、有形的、物質的、下降的、內在的、重的、冷的、減少、肉體等。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對立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為陽、降為陰。不論任何事物,都是對立存在于宇宙間的。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必須根據相互比較的條件而定。 陰陽互根即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每一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 陰陽消長,指陰陽雙方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是在永恒地運動變化著,不斷出現“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 陰陽轉化,指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含義。五行學說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是陰陽是一種中國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原始的普遍系統論。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學說以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克聯系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協調平衡被破壞后的相互影響。 相生相克 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關系又可稱為母子關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為火之母,火則為木之子。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能在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在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相乘與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五行學說是古代漢族人民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五行”與“五臟”、“五志”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當五行不能維持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狀態時,生克關系即轉為乘(乘虛侵襲,克制太過)侮(被克強勢,反欺侮主)關系,產生相應的關聯性病變。將“五行學說”運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療,通過調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藥,可促進心身疾病的康復。 《尚書·洪范》記述的是周武王與箕子的對話,其中談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傳統認為《尚書·洪范》、《尚書·甘誓》是西周作品。 雖然對于五行學說的起始年代、觀點和五行概念上有著不同的分歧和懷疑 ,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戰國晚期存在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到了戰國時代,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開始融合為一,形成陰陽五行說,以此進一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陰陽五行說認為,陰靜而陽動,陰初入靜時生金,再入靜時生水,陽始動時生木,再動時則生火;金木水火以不同比例相聚則凝結為土,進而構成自然萬物。可以看出,陰陽五行說較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更進一步體現了關于物質組成和變化的樸素唯物辯證思想,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相關歷史 殷周時期已經產生的陰陽和五行學說,仍然是這一時期關于宇宙萬物本原的重要學說。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于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國語·鄭語》記載,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鄭桓公之問時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個回答表明,當時還只是把土與金木水火看作是"以成百物"的基本材料,還沒有把它們上升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左傳》中記載的關于柳下惠(展禽,生活于公元前7 世紀后半期)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國語·周語下》記載公元前572 年的一段話說:"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六"指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地五"即指五行,并把它們上升為正常的自然規律("數之常也"),這就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了。到公元前6 世紀末,五行即被推廣到各個方面("五味"、"五色"、"五聲"等),并被看作是"禮"所依據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可能是戰國時人偽作的《尚書·洪范》中則進一步概括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里把五行提升為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并對它們的性質和作用作了規定。 西周末年,還產生了物質為"氣"的說法,用對立的陽氣和陰氣的相互作用來解釋天地分離、四季變化、萬物盛衰等各種自然現象。天氣為陽,性質是上升的;地氣為陰,性質是沉滯的。兩種氣的協調交感作用,生成萬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氣不和,就會引起自然界的災異變化。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 年)西周三川(今陜西中部)皆震,周大夫伯陽父說這是因為"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①于是便發生地震。 到了戰國時期,幾乎各家都把陰陽看作自然界兩種對立的力量。《老子》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即陰陽蘊涵于萬事萬物之內,在看不見的氣中得到統一。這里把陰陽看作是萬物的基本屬性。《荀子·天論》稱:"四時代御,陰陽大化";并用"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來解釋星墜之類的自然現象。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編的《易經·系辭傳》中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并稱:"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這是說一陰一陽,一剛一柔,相互推移,即生變化,在這種對立統一的作用之下,就發生了萬物的演化。這可以看作是對先秦陰陽學說的總結與提高。 戰國時期,從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陰陽說與五行說開始被結合起來,形成了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和元氣論的結合,又構成了我國古代元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先秦學者也有將宇宙萬物的本原歸結于一種具體物質的。《管子·水地》篇稱:"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產于金石,集于諸生。。。萬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這是水一行說。《莊子·在宥》篇假借黃帝時代的廣成子之口說:"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這是土一行說。盡管我國古代的五行說、陰陽說、水一行說、土一行說還比較粗糙,但都在試圖把自然界無限多樣的物質存在形態統一于幾種或一種物質本原,用統一的觀點去解釋宇宙萬物,其中包含著一些合理的見解和天才的猜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