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宿州,可能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為什么叫宿州,更不知道宿州下轄的埇橋區叫為什么埇橋區,人們常把說宿州叫“虛線”,因為宿州的“宿”本來就是念“xǔ”的,包括宿姓人氏還是念“xǔ”,“虛線”就是“宿縣”,包括本地人都認為,宿州以前是縣,其實不然。 宿州在古代是州、郡、節度使級別,是千年古城,宿州為什么叫宿州呢?這要從伏羲氏說起了。 伏羲姓風,是中國的人文始祖,定都淮陽。后來周朝建立,周天子分封天下,立71諸侯國,拱衛王室,其中姬姓53,異姓諸侯國18個,大多都是跟著周武王建功立業而受封的諸侯國,不過有幾個諸侯國是周武王為了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后代成立的諸侯國。其中有一國叫宿國,封地在山東東平。 周幽王時期,烽火戲諸侯,這一戲,西周滅亡了,東周,周天子漸漸失去對諸侯國的控制,春秋時期,大小諸侯國林立,而宿國就夾在宋國和魯國之間,宋國認為宿國本為宋國控制,卻親魯國,強令宿國遷于宋國內陸,以為附庸。 王,本來只能是周天子的稱呼,后來各個諸侯國君也敢稱王了,都想取代周王朝建立新的朝代,就在這個時期,宿國滅亡了。 另一說,宿國分裂成南、北二宿,宿州地為南宿國地界。 到了隋朝,隋煬帝開大運河,其中一段名為通濟渠,又名汴河,當時在徐州南汴河段造了一座木虹橋,這座橋名叫埇橋,是開封虹橋的藍本,這座橋溝通南北,成為當時重鎮,唐朝年間,此地舟車會聚,九州通衢,唐王朝在這里設置宿州,取古宿國為名,古宿州下轄虹縣,符離,臨渙,蘄縣四縣,臨渙縣治所在淮北市臨渙鎮,含今淮北市和渦陽部分地區,符離縣管轄宿州北,治所在埇橋,蘄縣就是宿州南蘄縣鎮,包括固鎮、懷遠部分地區,而虹縣,就是今天的泗縣,包含現在的靈璧、泗縣、固鎮、五河地區。 北宋時期,宿州靠近北宋京城東京,汴水從汴京而來,經過南京應天府(宋州即今日商丘),然后穿宿州城而過,宿州作為北宋通都大邑,極度繁華,在北宋末年,甚至規模人口排列汴河段第二,宿州知州為了發展宿州,準備擴建城池,上報京城,沒想到被喜歡靈璧石的蘇軾參了一本,說擴城勞民傷財,光遷城外祖墳就數以萬計,不如把錢用在靈璧鎮建縣,于是,宿州虹縣分了一部分建靈璧縣。 可是,靖康之恥,汴河被毀,古汴河和埇橋永遠的埋在了地下,汴水上的所有城池(開封、商丘、宿州、靈璧、虹縣等)從此沒落。 清乾隆四十二年,泗州城淹沒于洪澤湖,遷泗州于虹縣,并虹縣入泗州,初稱泗虹州,后為泗州,原虹縣降為虹鄉。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2月16日宿州光復。 民國時期,廢府州制度,宿州稱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宿縣專區轄永城、碭山、蕭縣、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泗洪(泗縣分出)九縣。1950年,析宿縣西部置濉溪縣。1953年,碭山、蕭縣劃歸江蘇,永城劃歸河南,宿縣專區屬安徽省。1955年,為了有效治理洪澤湖,把泗洪劃歸江蘇,碭山、蕭縣劃回安徽省宿縣專區。1964年,析宿縣、靈璧、五河、懷遠銜接處各一部,置固鎮縣。1971年,宿縣專區更名為宿縣地區。1977年,濉溪縣劃歸淮北市。1983年7月,五河、固鎮、懷遠三縣劃歸蚌埠市。 古宿州,在所轄地區的正中間,今日的宿州,卻處于所轄境內的邊緣,往西往南都嚴重阻礙宿州的發展,古宿州曾設置鋪堡,十里一鋪,五里一堡,傳遞文書。宿州城西有西三鋪、西四鋪、西五鋪等鋪。而后來把西三鋪、西四鋪、西五鋪都劃給淮北,只留給宿州西二鋪,也就是說從古城的西城門連汴門(西關)往西20里就出了宿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