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低角度/對海 (low-angle/surface) 火控——
1935型系統為俾斯麥級(Bismarck)、沙恩霍斯特級(Scharnhorst)和希佩爾級(Hipper)的主炮對海火控裝置,也是15cm口徑艦炮的對海火控裝置。該系統的指揮儀組安裝在前后艦橋頂以及前桅樓頂三處,每組都有一座轉塔和幾具指揮儀。轉塔上配備有基線長10.5m(俾斯麥級和沙恩霍斯特級)或7m(希佩爾級)的光學測距儀。俾斯麥級和沙恩霍斯特級的全部主炮塔也配備有10.5m測距儀,而希佩爾級則只有高位的主炮塔有7m測距儀。
光學測距儀的側向[左右]水平(lateral plane)受控于稱作A陀螺儀的自艦航向陀螺穩定,而縱向[上下]水平(level/roll) 則受控于稱作D陀螺儀的局部陀螺穩定。多具[潛望鏡式]指揮儀 [鏡頭] 位置稍低于測距儀轉塔,每具都可獨立旋轉,但目標方位可通過隨動[或稱追針](follow-the-pointer,簡稱ftp)的機制統一各具的指向。每具指揮儀將炮術官、方位旋回手和高低俯仰手三者的望遠鏡集中裝在一根柱筒內[類似潛艇的復合潛望鏡],而每具指揮儀都可以指揮主炮或15cm艦炮。這種指揮儀的重量和占地都相對較小。
------------------------
[圖說
:下圖為俾斯麥級的前桅樓頂轉塔,正面的格柵物為FuMO 23雷達天線,兩側的臂管為10.5m立體視式測距儀。]
[德國的潛望鏡式指揮儀只有物鏡窗外露,從軍艦外觀上很難觀察及拍攝得到,只有參考從此模型圖。]

[下圖是指揮所內部的潛望鏡式指揮儀主結構部份,照片上可見前后兩具指揮儀和3副雙目瞄準鏡。]
------------------------
指揮儀輸出數據是以自艦[坐標]系為準的目標方位角和俯仰角。指揮儀望遠鏡的側向和垂直穩定馬達則受控于遠程動力控制(Remote Power Control,簡稱RPC)的閘流管,側向水平大體受控于A陀螺儀,但精密調整的還是要靠指揮儀旋回手目視修正,而垂直面則可依據局部DE陀螺儀系統或中央計算室(Transmitting Station,簡稱TS)的目標角轉換器來處理。目標角轉換器主要使用于盲射場合,依據的是BC陀螺儀系統(感測艦體橫搖和縱搖角)所生成的人工水平線(artificial horizon)。但是前述的TS的穩定系統往往不被使用,反而由指揮儀局部控制更受歡迎,因為前一系統的RPC所控制的時機短變化快,而局部DE陀螺儀所提供的人工水平線雖然有0.5°的誤差,但其變化較慢,誤差可以很容易的由指揮儀俯仰瞄準手來補償。
艦只的前后樓內都設有TS,配備有主炮和15cm艦炮(如果有的話)的計算機組。幾何計算機(geometric computer)的輸入參數有對應水平面的目標方位角、自艦航向、自艦航速、以及敵我距離。輸出參數則包括目標航速、目標[長軸]相對于瞄準線的斜度、目標航向、以及取自各炮塔測距儀、各轉塔測距儀或各雷達的平均測距距離。彈道計算機(ballistic computer)接收以上參數后計算距離變化率和橫向變化率,同時也處理炮管磨耗、初速、彈丸自轉、大氣密度和風力等因素,輸出以水平[坐標]系為基準的射向轉移角和射程仰角。這些參數接著送達各射擊指令單元(tansmission unit),戰列艦一共有四個(前后TS內各有一個主炮和一個15cm艦炮的指令單元),希佩爾級只有兩個(前后TS各一個15cm艦炮的指令單元),每一指令單元設有兩具球面角度轉換器。一具目標角轉換器接收來自指揮儀的目標方位角和來自BC陀螺儀的艦體橫搖和縱搖角,這些角度都是以自艦[坐標]系為基準的,然后饋入以水平系為基準(同幾何計算機的基準)的目標方位角,和以人工水平線(artificial horizon)為基準對比自艦水平面的人工炮口高低角(artificial level angle)。另一具火炮射角轉換器接收來自彈道計算機的以水平系為基準的射向旋回角和以人工水平線為基準的射程俯仰角,以及以自艦系為準的橫搖角和縱搖角,然后輸出以自艦系為基準的火炮射向旋回角和射程俯仰角。各火炮[前后位差]通過差分器將射束收斂成一點,[高低位差]也通過內置線路對縱軸水平角加以改正。
------------------------
[下圖為俾斯麥號上的C/38式計算機。不同于英美火控臺的表盤朝上,德國的為壁掛式表盤朝外配置。圖上可見中排三個大圓指示盤,左盤是自艦航向,右盤是敵艦航向,中盤是射向。下部左右兩個有視窗的大蓋板,里面分別是記錄目標距離和方位的作圖儀。圖左方的長方形電表箱是火炮控制及指示器。]
------------------------
RPC只用于火炮射程俯仰,火炮射向則由人工隨動(ftp)裝置控制旋回馬達賦予。如果RPC不克使用,火炮射程俯仰也會采用人工隨動方式。如果艦體動搖過于激烈不便于人工隨動,則將采用時間差補償裝置(Time Interval Compensation,簡稱TIC),在此情況下火炮的俯仰和旋回以任意速度動作,當動作通過預定的發射角度時,發射線路會自動擊發。28cm和20.3cm口徑火炮的俯仰和旋回都有TIC,但38cm口徑火炮只有旋回動作有TIC。
裝備15cm火炮的巡洋艦和改裝前的呂佐夫級(Luetzow)使用和1935型類似的1930型火控系統。另外還有類似的但較簡單的指揮儀系統使用于驅逐艦火炮,以及大型艦的照明彈和白光或紅外光探照燈系統。呂佐夫級的測距儀轉塔配置同戰列艦,但炮塔測距儀只有A炮塔有。15cm火炮巡洋艦則不設炮塔測距儀。
三聯裝炮塔的中間一門炮在齊射時會比左右炮提前10-20毫秒以降低干擾,使用標準電磁閥的擊發裝置有較長的延遲,從電路接通到擊錘撞擊底火,延遲時間從38cm炮的200微秒到12.7cm炮的80微秒。
德國
海軍是各國之中最早認識到雷達測距的好處的,1936年斯佩號(Graf Spee)就安裝了全世界第一具
海軍雷達Seetakt型。戰爭爆發時斯佩號在前桅頂的測距儀轉塔上裝有一具FuMO 22型雷達,隨同測距儀一體旋回,呂佐夫號、席爾號(Scheer)、沙恩霍斯特號、格奈賽瑙號(Gneisenau)、希佩爾號和布律雪號(Bluecher)也有同樣安排。由于雷達型號命名法在
二戰期間有更改,此處以后期的命名為準。FuMO 22波長82cm,最大出力8kW,脈沖重復頻率(PRF)500,脈沖5微秒。格柵形的6 x 2m天線分為上下部,下部用來發射,不過斯佩號1939年的照片顯示天線尺寸僅為1.8 x 0.8m。此型雷達測得戰列艦大小目標的距離是25000m,方位精度+/- 5°。此型雷達性能并不教人滿意,機件容易受潮濕環境和開炮震動的影響,天線在高海況下也不可靠。FuMO 23也差不許多,但天線安裝在較大的測距儀轉塔上有助改善。俾斯麥號(Bismarck)和提爾比茲號(Tirpitz)的前后艦橋及前桅頂的測距儀轉塔上都安裝有FuMO 23雷達,歐根王子號(Prinz Eugen)一度也安裝過,某些天線尺寸顯然為4 x 2m。
1940年后型號持續改進,接收天線分成兩部分,方位精度大幅提升成+/- 0.25-0.3°。FuMO 27型有一具4 x 2m天線,裝置與測距儀轉塔結合,提爾比茲號、沙恩霍斯特號、格奈賽瑙號、席爾號和希佩爾號都安裝了一或多座此型雷達,而呂佐夫號明顯沒換裝。FuMO 26型的不同之處在擁有一具新設計的6.6 x 3.2m的水平極向天線,這種天線受海面波浪的影響較少,有較好的約300m的分辨度(resolution),最大出力仍同早先型號不變,距離精度和方位精度也還在早先型號的20000-25000m、+/- 70m和+/- 0.25°上。提爾比茲號和歐根王子號有安裝單座的FuMO 26,其他艦只也可能安裝過,但被誤認為FuMO 27。1945年歐根王子號的FuMO 26型其最大出力被提高到60kW,脈沖改為4微秒,距離精度增進至+/- 50m。FuMO 34型的最大出力進一步被提高到125kW,使它擁有40000-50000m的測距能力,但一般認為此型并未正式上艦服役。雖然德國也計劃開發較短波段的9cm和3cm的對海火控雷達,但并未有任何一具服役。輕巡、驅逐艦和大型魚雷艇上的雷達是類似FuMO 22和FuMO 23的FuMO 21型,天線尺寸4 x 2m,像FuMO 24一樣安裝在腳座上,FuMO 25型的天線則安裝在桅桿的臺子上。FuMO 24和FuMO 25型類似FuMO 27型,FuMO 24天線尺寸6 x 2m,FuMO 27則兼有6 x 2m和4 x 2m兩種。1943年起FuMO 25出現在大型艦只上,但其天線旋轉不必受限于測距儀。FuMO 32和FuMO 33型就是最大出力提高到125kW 后的FuMO 24和FuMO 25型,不過是否上艦服役很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