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進入青春期,脾氣越來越差了? “你說這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怎么脾氣就這么大呢?” 一個朋友憂心忡忡地對我說。 前幾天晚上,朋友一家人一起散步,上高中的女兒樂樂再次說起覺得自己和同齡人相比還不夠好。 朋友安慰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你要放寬心。”朋友原本是好意,沒想到說了幾句后,女兒就不耐煩地大喊說:“媽,你能不能別再說教了!” 一路上,女兒也不講話,一家三口走到花園的一個拐角,突然就一個人撒氣似的往家跑去。 朋友有些無奈,她說自己知道女兒是看到周圍有些朋友在準備出國留學的考試,但自己在這件事上不支持女兒,一方面自己的經濟實力有限,一方面女兒年齡還太小。 朋友的女兒從小是出了名的乖巧體貼,從來不會管朋友夫婦隨意要些什么,反而常常安慰爸爸媽媽,自己沒那么想要。 進入青春期后,那個乖巧的女孩兒慢慢地有了變化:
朋友和女兒之間的爭吵也逐漸增加。起因從一開始朋友的一句嘮叨、沒有敲門進門等小事,延續到了最近的“留學”心結。 朋友說,自己知道女兒不是不懂事,自己也不想和女兒吵,但有時候實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她經常是前一秒還好好的,后一秒突然想到什么,就開始抱怨我和孩子爸爸,總是這樣,誰受得了。” 其實朋友沒必要那么悲觀。 朋友的女兒曾經和我說過:其實很多時候我就是想和爸媽表達下自己的看法,但他們總是大驚小怪,讓我也很頭疼。他們總是對我的青春期持一種抱怨的態度,這樣的父母我真的很不喜歡。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比起陷在孩子變化帶來的苦惱中,家長真正需要的是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積極看待孩子的青春期并且采用積極的方法加以引導。 你越積極,孩子的青春期也就越陽光。 02 正面看待孩子的“脾氣”: 這來自成長的需要 重點知識 為什么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表現得叛逆? 隱藏著孩子3個需求 個性化需求——尋求自我價值觀——挑戰家庭價值觀 同齡人交往需要——愛美、易為人際關系煩惱——情緒不穩定 隱私需求——對外界的秘密探險——不想為父母所知或撒謊 很多家長都說,青春期的孩子難相處,我卻覺得是他們并不了解孩子,他們還沒適應青春期孩子的“成長”。 成人眼中的“壞脾氣”“怪行為”不過是他們正在和自己情緒、需求作斗爭的典型標志。 01 個性化需求帶來的對家庭價值觀的挑戰 朋友提到一個細節我印象非常深刻: 小時候一家三口走在小區里見到熟人,女兒總是在爸爸的提點下打招呼,但最近女兒明顯對此表現出了反抗的行為。 她說,憑什么爸爸說讓自己打招呼自己就要打,朋友就不會這么傻,而且人家不打招呼不也挺好的。 朋友的女兒和我說,“我在和父母頂嘴的時候,是因為心里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他們說的就是對的呢?世界的價值真理是圍繞著他們轉的嗎?那些和我不一樣的同學不照樣過得很好嗎?所以我想否定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局限性。” 其實,這就是青春期孩子典型的“個性化”需求作祟。 孩子進入十幾歲后,他們會突然想要和家庭分離,想要了解自己和家人有多么的不同,在不受爸爸媽媽影響下會對各種事物產生怎樣的感受,自己怎樣思考問題才是內心真實的想法。 他們首先挑戰的就是家庭價值觀。 比如,爸爸媽媽告訴自己這樣是對的,那他們偏要試試反過來做會怎樣。 這個和家庭分離的過程,在教育中被稱為青春期孩子“個性化”的過程。早的開始于10歲或者11歲,晚的開始于18歲或者19歲。身為家長,我們則會認為孩子不聽話了。 父母與其擔心不已,不如看到事情的積極一面:如果十幾歲的孩子不被允許個性化,他們就可能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或者五十幾歲的時候叛逆。那些不個性化的青春期孩子,會成為不惜一切代價尋求別人贊同的人——害怕承擔風險,或者不認同自己。 02 同齡人交往的需要: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在努力地融入群體 朋友看來,女兒青春期后變得愛美是件令人擔憂的事情,但這放在青春期孩子上其實再正常不過。 正如朋友的女兒所說:“我的朋友們都喜歡打扮得漂漂亮亮,我和她們在一起自然也想和她們靠攏。她們都在努力學英語,我也想做好這件事。” 孩子進入青春期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就是他開始擔心自己被同齡人群體“接受”還是“排斥”,而且,他們對自己“勝利者”抑或“失敗者”的身份認定就基于此。 這個階段不被同齡人所接受或者父母對他們的交友情況指指點點,都會讓孩子更容易怒火中燒。 家長們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交友情況指指點點,不如以建議的方式給孩子更多的交友“訣竅”,幫助他們主動融入群體。 03 隱私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心事了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你會發現他的抽屜突然打不開了,或者他的微信突然把你屏蔽了。 “孩子和我說他去自習室自習了,后來才知道她是和同學一起出去玩了。她為什么不告訴我,我未必不同意。” 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心事和秘密開始變多了。孩子有時情緒不穩定,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他的關注范圍變廣了,思考維度變多了——他們的煩惱也更多了。 其實,不同傳統認知,青春期應該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值得慶賀的過程,而非沮喪的過程——這是孩子人格健全成長過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03 為什么總對父母發脾氣?因為孩子“依戀”你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把矛頭對準陪伴自己長大的父母呢? 經常有家長對孩子的火氣感到莫名其妙:明明我沒有做什么,為什么他就會生氣? 我讓家長回憶孩子發火前他究竟說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家長也一臉困惑:我就是像往常一樣叮囑他多穿衣服、好好吃飯,這些都是好話啊,他憑什么生氣。 正如上面所說,青春期的時候,孩子自主性的需求會表現得比較突出。然而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講,他明白自己同時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沒有經濟收入、沒有足夠的技能,他們還需要依賴家長。 那沖突就來了:離開,失去保護,接受,失去自我。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在兩者之間相互掙扎。 他們渴望證明自己的獨立性,但父母的存在和管束卻時刻提醒著他們自己仍然是個力量微薄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脾氣”本質上是一種“依戀-攻擊”行為。 親愛的家長,這么想想,是不是能夠對于孩子的脾氣理解多了? 04 積極“接納”孩子,學會以退為進 在給青春期家長答疑解惑的過程中,我經常建議大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即便孩子大發雷霆,自己也要忍住。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常常把青春期的孩子比作一部車,這輛汽車裝了一個很強勁的引擎,動力十足,但是它的剎車系統,卻是老爺車的配置,所以這輛車在需要停車的時候經常控制不住自己。 車子的引擎叫荷爾蒙和杏仁核,剎車系統叫腦部前額葉皮層。 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的荷爾蒙會激增,他腦部的杏仁核會有一個迅速的發展,但孩子負責情緒控制的前額葉皮層則發展比較的滯后,所以車子要往前沖,剎車卻滯后,使得它就很難控制好車速。 十幾歲的孩子主要通過大腦邊緣系統(也就是所謂的原腦)處理情感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他們用“直覺”對其他人作出反應、識別自己的感受。 在控制這部分男生會比女生做得更差一點,這是男生的心理、生理的發育進程所決定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在自我控制方面,比一般的成人需要花兩倍,甚至更多的精力。 專家指出,如果十幾歲的孩子能夠在一種支持的氛圍中完成自己的個性化過程,他們到二十幾歲的時候,變更可能回歸家庭的價值觀。他們遇到的不尊重的批判、懲罰和控制越多,就越可能被“卡在”個性化的額過程中,就越不可能回歸家庭的價值觀。 孩子急,家長卻千萬不能急,至少不能讓孩子長期生活在一種來自家庭的否定態度之中,這關系著未來孩子對家庭的認可度。 05 青春期管教的4個R原則 “當孩子作出一些危險行為時,我們就只能一味地縱容嗎,這樣豈不是更容易釀成大錯?” 我想給各位家長推薦“正面管教”中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方法——4個R原則。 所謂的4個R指的是: 1、承認(recognition) 2、承擔責任(responsibility) 3、和好(reconciliation) 4、解決問題(resolution) 具體如何做呢?我是這樣告訴朋友的。 01 承認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之前的方法失敗導致的 這意味著你要意識到自己此前的行為是無效的。 面對女兒的情緒父母是如何做的呢?大聲指責孩子,與其爭吵,痛心疾首地控訴想要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是多么地錯誤。 這樣做有效嗎? 你必須承認,這是一個無效動作。 02 意識到自己的在和孩子溝通中犯下的錯誤,并且主動承擔責任 這意味著你要看到自己在錯誤中承擔了什么責任(或許是你的某種方式讓孩子更加叛逆或喪失信心)并愿意為此做一些事情。 家長總在和我控訴孩子,但和孩子的溝通中,家長就沒有問題嗎? 我們自己也承認,自己的方式經常是粗暴直接的,有時候甚至會對孩子言語攻擊。 忽視孩子的感受,這通常是讓青春期孩子和父母關系惡化的直接原因。 03 主動和孩子道歉,爭取重歸于好 你要告訴你的十幾歲孩子,如果你已不尊重他的方式對待了他,或者任何方式傷害了他,你都很抱歉。 你注意過當你道歉時,孩子會多么快地說”沒關系“嗎?他們是非常寬容的。 道歉的力量在于重新和孩子搭建起對話的橋梁。 04 找到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約定一個解決方案 要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你們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一旦你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為錯誤承擔起責任,并且向孩子道歉,你通常就創造出一種有助于問題解決的氛圍。 朋友和女兒聊了聊,為什么她會不開心? 朋友說,有些問題她自己也清楚:生活里總是忍不住對女兒管東管西,對于女兒想要留學的問題,自己從未支持,只是避重就輕地轉移話題或者告訴女兒要接受現實。 “女兒說,哪怕我告訴她支持她學好英語,上大學時努力爭取交換生的名額她都會感到很開心。” 現在的朋友和女兒做了如下約定: 監督女兒學好英語,為大學爭取交換生的名額作準備。 06 處理青春期孩子情緒問題的關鍵點 小結一下: 處理青春期孩子的脾氣是每位父母都會遇到的難題,這個時候,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給到孩子尊重與愛的感受,能夠找到和孩子進行平等對話的機會。 01 告訴自己孩子的情緒只是暫時的 十幾歲孩子的叛逆通常都是暫時的(1-5年)。 然而,如果你不理解叛逆是孩子個性化的一部分,反而小題大做,叛逆就可能會延續要孩子的成年。反而使用和善而堅定的方法時,叛逆就不大可能走向極端。當你否認這種征程的成長過程時,個性化便會變成全面的叛逆。 父母也需要告訴自己:十幾歲孩子現在的樣子不意味著他們永遠會如此,這個時期自己的引導非常重要。 02 沖突發生時,約定好“冷處理”原則 家長可以選擇冷處理的方式。 和孩子約定當具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可以選擇先冷靜再溝通的方式。 當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先離場,告知孩子自己想要冷靜一下,一會再溝通。讓雙方的情緒都穩定下來再對話。 03 找到孩子情緒背后的糾結點 結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和孩子的溝通對話找到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 當孩子需求未被滿足時,我們要做的是:理解感受,合理滿足,提前約定。 當孩子感到受忽視、不被尊重時,我們要做的是: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 當孩子遇到失敗和困難時,我們要做的是:理解并給予鼓勵。 04 表達感受:對他表示理解,同時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定要對孩子表示理解認可他的感受,也可以講出自己的直觀感受。 不妨采用這樣的句式:“我知道你很難過,我認同你的感受,我只不過有些擔心你,如果你這么做了,會不會造成難以處理的后果。” 05 和孩子達成共識并嚴格執行約定 如果孩子沒有做好約定中的事情,家長也需要在約定的基礎上給孩子適度的懲罰。這個懲罰需要是雙方認可的規則,并且要求父母嚴格執行。 如果有所折扣的話會讓規定失去它的約束力。 06 學會閉嘴,減少對孩子具體生活的指導 時常引起青春期孩子情緒爆炸的,都是父母嘮叨。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開始對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判斷和決定,他們開始不再依戀你,不再事事來詢問你的意見。這正是孩子邁向社會,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開始。所以,父母要適時地閉上嘴,給孩子機會做選擇、做決定,也讓他們學會承擔后果和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