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以后,有鑒于明朝宗室分封過濫,過多。到了晚明猶如豬狗一樣。成為國家的最大的包袱的緣故。所以在宗室分封上十分小心,在制度上尤為嚴格。明朝宗室就藩地方,而清朝宗室不就藩,一律養在京城,必須承認的是。在整個封建時代,在宗室就藩,襲爵,繼承的制度上。清朝做的是最好的一個??梢哉f的上是完美的。 清朝宗室爵位實際分為十二檔: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实蹆鹤涌梢灾苯臃庥H王,也可以封貝子。從親王到貝子基本上皇帝的子嗣。屬于近親宗室。貝子以下就屬于次等和遠親宗室了。而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就更低了?;实鄣膬鹤右部梢赃^繼到宗室(皇帝本家兄弟)為子,明朝宗室是世襲罔替。清朝是嫡長子繼承逐輩遞減。其他諸子以考封襲爵的方式繼承。與明朝把宗室當豬養,不理政事不同。而清朝宗室是參與國家政務的,尤其是皇子更是直接處理國政入主軍機處,帶兵打仗。清朝這么做是為了避免宗室五谷不分。這也許和清朝游牧民族出身有關。 皇子封親王很難,基本上就是一個貝勒??滴醭赡甑氖鄠€兒子,封親王也不過6人。不像明朝是個兒子就封王。清朝的爵位繼承是逐輩遞減世襲遞降,就是一輩降一級,比如說你是親王,只能有一個兒子襲爵。基本上是嫡長子(或者皇帝指認)只能為郡王,嫡長孫貝勒,再往下就是貝子。以此類推最后就是奉恩鎮國公了。到奉恩鎮國公保底。就是朝廷給你這一脈一份錢糧直到永遠。襲爵以外的其他子嗣則必須通過皇室考封制度才能襲爵。宗人府對諸宗室皇子進行考試。考試合格才能襲爵就任。優秀者也是個不入八分輔國公,如果考試不合格,爵位還得更低。而宗室子弟若想從事科舉就必須除爵才可以,清朝對于滿人和宗室參加科舉有著嚴格的限制。以免喪失清朝的“善騎射,熟弓馬”的長處。可見,清朝始終銘記明朝宗室無能的教訓。 清朝的宗室爵位繼承方面是比較合理和“科學”的。清朝宗室爵位承襲的遞降速度是非??斓?。作為皇室宗親,三輩下來除了當一個奉恩鎮國公。從宗人府干領一份錢糧之外,和普通人旗人也沒啥區別,而且清朝對于世襲罔替的親王十分“吝嗇”。最初只有開國八大鐵帽子王,六個親王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裕親王碩塞。兩個郡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封世襲親王。直到雍正登基才晉封一個世襲親王,可見清朝皇帝對此事的苛刻,清朝宗室始終處于朝廷核心地位。尤其是雍正登基以后,近支宗室始終處在軍機處六部之內。到了晚清甚至做到了領班軍機地步。由此也證明,在教育宗室的問題上,明朝遠遠不不如清朝。 雍正登基以后,封弟弟胤祥為怡親王世襲罔替。后來又到了晚年清慈禧年間,此時的清朝綱紀敗壞,慈禧又以皇帝的名義加封了三家世襲罔替的親王,也就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而慶親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世爵的親王。整個清朝就這十二家鐵帽子王,這其中傳的最長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傳爵11代,最短的就是慶親王奕劻。就他自己一代。余下所有宗室在清朝立國二百余年最高也就是個剩下奉恩鎮國公。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