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群體中分為男女老少,各個不同的年齡階段。針對血小板增多癥來說,年輕與中老年患者在癥候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按權威中醫醫學者的話:“ET中老年患者多正氣不足,精氣漸衰,腎、肝、脾三臟虧虛”
古醫——如何理解中老年血小板增多癥患者的“癥候” 此病好發50~70歲之間,平均發病年齡60歲,其從中醫病因分析,這與中老年腎虛密切相關。由于腎氣虧虛,氣虛血瘀,或腎虛感邪,邪滯瘀阻均可形成本病。如血小板增多癥老年患者脾虛、肝弱,正氣無力行血,氣血凝滯亦為本病重要病機。 由此可見,可見老年血小板增多癥的病機以腎虛血瘀為主,或兼有脾虛,或肝弱,總屬虛中夾實之證,與年輕血小板增多癥患者病機以標實為主有較大區別。 中老年血小板增多癥患病群體,可能會有哪些表現? 一、脾腎氣虛: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腹脹納呆,大便溏薄,小便頻多,舌淡苔白,脈沉弱之證‘; 二、肝腎虧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形體消瘦,肢體麻木,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皮膚干枯,舌紅少苔,甚者光紅無苔,脈弦澀或細數等證。 那該如何更好的治療?有幾個重點,第一治療宜攻補兼施,標本兼顧,補益腎、肝,脾三臟。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適當調整以及加減藥方,不能一味應用活血化瘀藥,或破血逐瘀藥。由于脾腎虧虛,易于合并水濕、痰濁內阻者,又當輔以溫陽利水、祛濕化痰之品。再者,在中老年患者,不宜過多應用破血逐瘀和燥血之品,以免傷正。 針對治療中老年血小板增多癥患者,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需要結合每個患者自身的體質特點,在化瘀的同時兼顧益腎,健脾,補肝,以標本兼顧,扶正化瘀,使正勝則邪消,但無瘀滯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