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機 關于糖尿病在《內經》中就有記載,稱之為“消渴”或“消癉”。歷代醫家對于消渴病都有論述。 《素問》曰:“此人必數食甘類而多肥也。肥者令人肉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滋味肥厚致消渴) 《千金方》載:“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者。”(嗜酒致消渴) 《河間六書》云:“消渴者 ……耗亂精神,過違其度之所成也,此乃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精神因素誘發消渴) 《諸病源候論》云:“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者腎燥,燥則渴,腎虛又不得傳致水液,故隨飲小便。”(房室不節,精虛腎燥) 本病的發病因素是綜合的。尤其是嗜酒、善食膏腴和精神過度緊張三者綜合而發病者較多。 中醫認為積熱傷陰、陰虛火炎,耗損肺、脾(胃)、腎諸臟。 臨床實踐發覺傳統理論認為的“陰虛燥熱” 只是一種表象,糖尿病的根本問題其實是脾胃虛弱、脾陽虧虛。 三消釋義 熱傷肺陰,則津液干枯,不能敷布,故多飲而煩渴不止,謂之上消。 熱傷胃陰,則胃火熾盛而善饑多食,肥肉消瘦,謂之中消。 熱傷腎陰則腎陰不足,精氣虧虛,固攝無權,精微不藏多尿而頻,或尿膏脂,或發甜,謂之下消。 糖尿病驗方津氣兩傷型 糖尿病初起或血糖控制不良時常見。 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口干舌燥,舌紅苔黃等。 方用: 白虎加人參湯(來源于《金匱要略》) 合玉泉散,加天花粉、葛根、生地黃、玄參,其效更佳。饑甚,加黃連清胃火;渴甚,加黃芩清肺熱。 方義: 石膏、知母清泄胃熱;粳米以淮山藥代之;人參用太子參或西洋參,合用以達到益氣生津之功。 氣陰兩虛型 此型在Ⅱ型糖尿病人中最為多見。 癥見多飲、多食、多尿,全身乏力,消瘦,易感冒,腰腿酸軟無力。 也有的病人口干而不多飲,有饑餓感而食欲不振,夜尿頻頻,但舌質淡暗,乏力顯著,脈象沉細均屬氣陰兩虛型。 方用: 自擬處方降糖基本方:生黃芪、生地(大便溏者用熟地)、蒼術、玄參、葛根、丹參。 方義: 生黃芪益氣、固表,治療乏力、多汗,增強體力;生地益腎滋陰、生津潤燥,凡大便平時不干或溏便者應用熟地。 蒼術性燥有斂脾精、降血糖作用,配伍玄參可制蒼術之燥又降血糖;葛根生津,有活血作用;丹參清血熱、活血瘀作用。 燥熱入血型 癥見三多癥狀或口干而飲水不多,自感燥熱殊甚,身癢,牙齦腫痛。 本類型之特點是癤腫頻生,尤以頸部及后背為甚,唇紅、舌絳、脈數。 方用: 《萬病回春》之溫清飲為主方治之,處方:黃芩、黃連、黃柏、山梔子、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若感染嚴重或化膿者可加連翹、金銀花、蒲公英、紫地丁、桔梗等藥。 方義: 清肺胃腎之火,養血清血為治。. 血瘀型 癥見口干渴、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舌腹靜脈青紫,身有刺痛或胸腹內某處疼痛不移,這些都屬血瘀癥狀。 方用: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中用于治療血熱互結的蓄血證,是泄熱逐瘀代表方。 方義: 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經活血;大黃、芒硝、甘草攻下陽明燥熱內結。合增液湯,加生地、玄參,更為對證。 便秘重者,大黃、芒硝后下;輕者,大黃同煎;兼氣虛者,酌情加黃芪或太子參。 陰陽兩虛型 本類型病人均為晚期糖尿病腎病。 病入下焦,陰損及陽,導致腎陽虛損。證見神疲倦怠,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四肢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而弱。 方用: 腎氣丸。地黃,山萸肉、淮山藥、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 方義: 上藥共奏雙補腎陰腎陽之效。 地黃滋陰補腎;山萸肉、淮山藥補益肝脾;茯苓、丹皮、澤瀉協調肝脾;附子、桂枝溫陽暖腎。 腎陽虛明顯者,用肉桂易桂枝,以增溫陽之力;小便多者,仿“水陸二仙丹”意,加金櫻子、芡實,補腎澀精。 氣虛甚者,重用黃芪益氣;下肢輕度浮腫者,加牛膝、車前子(性喜下行,以制黃芪之升提),仿濟生腎氣丸意,溫腎活血利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