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不會告訴你怎么控制情緒,但會告訴你吼完之后,怎么說服自己“吼得理所當然”。 某天,我問隊友: “你有沒有發現,自從銘哥越來越大之后,我對你的態度越來越好了,因為我發現,銘哥比你更容易讓人冒火。” 隊友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是的,從孩子出生第一天起,老母親們就開始了斗智斗勇的生活。隨著孩子自我意識萌芽(2歲左右),他們變得原來越有主見,越來越想“反抗”。 你指東,他往西,就是要跟你對著干。 作為一個崇尚科學育兒,熟讀《正面管教》與《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并付諸實踐的老母親,雖然常常都在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某些時候,仍然會忍不住對娃大吼。
陷入深深自責的我,開始反思,有沒有什么方法,讓我吼完沒那么內疚的同時,還能讓娃理解老母親的情緒? 經過摸索,找到了一個復盤的方法,簡單2個步驟,就能化解內疚,緩和氣氛,還能順手提高娃的情商…… 1 第一步 :真誠地跟孩子道歉“要做情緒穩定的父母”,道理都懂,可我們也是普通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欲,在壓抑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吼了孩子,也并非就十惡不赦。讓孩子看到真實的父母,不也挺好? 但,道歉是必須的。 真誠地跟孩子道歉,包含兩層意思。 1 態度真誠 2 坦誠自己的情緒 吼完銘哥之后,我會抱抱他,看著他的眼睛,對他說:“剛才我忍不住吼了你,其實可以好好說的,但我沒控制住,我跟你道歉,你能原諒我嗎?” 說完,銘哥會很開心地回應:“我原諒你了。” 接著,我會在他面前,坦誠我的情緒。 坦然面對情緒是做好情緒管理的第一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 我說: 每個人都有情緒,我也會高興、傷心、難過和生氣,我在生氣的時候也會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會吼你。就像你有時候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生氣的時候大叫,有時候還會大哭,是吧?這太正常了。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生氣或者憤怒”不是壞情緒,“高興和興奮”也不是好情緒,它們只是不同的情緒名稱而已。不管是出現了哪種情緒,都是正常的,不需要認為這種情緒不好就不讓它跑出來。 2 第二步 :反思生氣的過程
但這個過程,表面上是反省自身的錯誤,實則是教孩子在負面情緒爆發后,應該怎么去復盤。 這時需要把自己擺在跟孩子平等的姿態去溝通,而不是用“教導”的方式去教孩子。 在“反思”這一步里,分兩個小的步驟。 下面用一個具體的場景來還原我的“反思”過程。(其中省略到處都能看到的“如何控制情緒”這部分內容,重點放在“解決方法”這部分) 某天早上我趕著出門,而他非要修積木房子,誰也無法說服誰,我就吼了他。 ? 1 復盤“吼娃”的全過程 事件的起因→引發生氣的“點”→生氣的結果
? 2 跟孩子討論解決方案 找出矛盾→尋求雙方的理解(提高同理心水平)→商量解決方案(尊重孩子的意愿)→按照方案執行(行不通再調整,會有反復的過程)
自從那次“事件”之后,銘哥再也沒有因為要玩玩具而拖延出門的時間。 他現在還會在睡覺前把第二天要帶到幼兒園去的東西,拿出來準備好,這樣既不會忘記也不會耽誤出門時間。 總之,反思情緒不是目的,通過復盤整個經過,跟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方案,從源頭上“掐滅”生氣的火苗,這才是最終目的。 偶爾吼吼娃,并不會把親子關系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大可不必過于自責。 親子關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但,親子關系,也比想象中更為重要,能好好說話當然更好。 最后分享一個帶銘哥玩的感知情緒的小游戲: 畫出情緒 給他三張紙,分別畫出生氣、開心和舒服的感受。 “生氣”,他畫了個叉,他說“生氣的時候我不喜歡,所以我不想生氣”;“開心”,他說畫的是笑臉和一個勾,他喜歡開心的感覺;“舒服”,他畫的是“我游泳的時候,躺在水面上就很舒服,很放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