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典·職官·封爵》里記載,華夏從堯舜開始就已經置五等爵位,到了商朝變為三等。 不過上古時代的歷史無法考證,周朝以前也缺乏足夠的文獻支持,古代的爵位真正有切實記載,是從周朝開始。 武王立周后,按照等級和功勞大小設定了爵位進行分封,也就是后世所熟悉的公、侯、侯、伯、子五等爵位。 不過開始時,五等爵位是公、監、侯、伯、子五等爵位。 周公攝政期間,發生了三監之亂,也就是武庚之亂。周公將他們平定后,王室把爵位改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西周的制度是分封制。分封的對象并不全是王室同族,還包括了殷商的王室,投降的商朝貴族,還有一些存在的和存在過又被恢復的古國。 不同的分封對象,對應了不同的爵位。 公爵能受封公爵的,主要有兩種。 “王者之后稱公”。 就是說祖上是王者的,后代可以封為公爵。比如唐公和虞公,是堯舜的后人,杞公和宋公,是夏啟和商湯的后人。
此外,虞公和召公是周王室先祖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子孫,虢公是周王季歷的子孫,這些公爵都是祖上有人的。 “天子三公稱公”。 “天子三公”,在《公羊傳》《周禮》《逸周書》等史料中都有記載,起初是指的周公、召公、太公三人,他們分別擔任太宰、太保、太師的職位,與周王關系非比尋常,享受公爵的身份和待遇。 這些公爵,大多被封在王畿附近,這也不難理解,周天子啥時候想見他們,招呼一聲就能見到,有什么事要幫忙,他們也很快就能趕到。 但封在王畿附近也有壞處,就是離周王太近,封地太小,發展空間不大。 所以這些公爵,爵位雖高,除了宋國曾經瘋狂了一把,沒有一個發展成大國。比如虢國的國君虢公,歷代都替周天子執掌六師,也就是周王的直屬部隊,但周天子的地盤就巴掌大,能有多少直屬部隊呢。而且他們的封地都在周天子的王畿內,疆域狹小,根本發展不起來。 但是,不是帶個公字就是公爵,許多不是公爵的諸侯通常也稱公,這是一種尊稱而不是爵位的稱呼。 如果你是齊國人,你就得尊稱你的國君為公。好比總公司老總也是總,分公司老總也是總,副總也是總,如果你只是個小兵,這些你都得稱呼為x總。 同時,如果生前不是公爵,死后可以被允許稱為公。像齊桓公、晉文公等,生前都是以實際爵位被稱呼。
里面就是稱他們的實際爵位,分別是侯爵和伯爵。 侯爵在周朝唱主角的,實際上就是侯爵,它是諸侯體制的核心。 前面說了,公爵其實只占分封中有限幾個很小的比例,侯爵是其中的大頭。 哪怕是周武王的親兄弟,也是沒有資格封為公爵的,于是他們就被封次一等的爵位——侯爵。 侯爵,從字面上看,可以理解為周天子的斥候。
公爵的職責平時在朝堂之上,王畿之內。王畿之外,則要仰仗侯爵們,他們擔負著王室屏障的作用。 周王的近親屬們,開國功臣們,大多被封為侯爵。 比如,姜尚被封在齊國,周公之子伯禽就國于魯國,武王的弟弟姬奭封于燕國,文王的弟弟康叔封就國衛國,武王之子唐叔虞封于晉國。 侯爵的封地和公爵一樣,都是百里之地。
除了在禮節上沒有公爵尊貴,因為遠離王畿,侯爵實際比公爵更具獨立性和發展空間,所以這些侯國,在春秋戰國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成了當仁不讓的領銜主演。 伯爵伯爵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畿內貴族,在內服做官的,除了三公地位尊貴,其他大部分貴族,沒有資格封公,也沒有資格封侯,于是再次一等,就是伯爵,這種伯爵被稱為畿內伯。他們在天子那里當官,為天子服務,王室則拿出自己直轄的土地封給這些伯爵,這些伯爵小小的封地基本上都在王畿與諸侯之間,差不多屬于個榮譽稱號,連組建自己軍隊的權力都沒有。
還有種是畿外伯。這種伯爵是有實際實力的。他們有的一開始就被封在了外面,還有一些原先也是畿內伯,逐漸發展起來了,畿內已經放不下他們,于是被外放,成為畿外伯。比如秦國原先就是畿內伯,隨著周王室東遷,他們變成了畿外伯,以后秦國雖然發展壯大,但爵位始終沒變,只是伯爵,直到最后僭越稱王。 除了秦國,還有吳國,原先也是伯爵。 子爵和男爵子開始是殷商貴族的尊稱,并沒有爵位。周朝建立后雖然也封過一些子國,比如沈國、郜國,但都是很小的一些小國,無足輕重。 相對來說,子爵主要是封給內附華夏的夷狄君主。比如楚國,就是在周成王時期被封為子爵,建立國家。 男爵的情況,也與子爵差不多。 以上是周朝開創之時的爵位,隨著時間推移,周代爵秩等級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后來,每個朝代都在周朝爵秩等級基礎上加以變化,擁有自己王朝的特有爵位。比如秦朝有二十等爵位,漢朝增設了王爵,隋唐又變為九等爵制,明朝則革除子、男二爵,只留公、侯、伯三等爵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
來自: 杞鄉青年 > 《中外政治發展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