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楚國王爵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趣歷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 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 ![]() 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西周的建立和分封講起。 周王朝的分封體系 雖然在我們今天對他們的稱呼,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都是“公”。但其實他們的爵位含金量并不相同,齊桓晉文是侯爵,而鄭、秦還只是伯爵。 周王朝建立以后,經武王、成王二朝,建立了完整的分封體系,共計分封諸侯國大約140余個。 周王給這些諸侯國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爵只能是周天子一人才有資格。 不僅如此,周王朝的公爵是十分尊貴的。一般只有同時擔任周王室的三公,也就是太師、太保、太史,才有資格在生前成為公爵。 整個周王朝也僅僅只有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畢公高,以及后來的虢公家族等極少數人在生前就曾有“公”的高爵。 而周王朝分封在外的諸侯國大約有四等,一等是諸姬和重要功臣,二等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以及臣服周的殷商方國,三等是荒服,也就是視為蠻夷而臣服于周的方國,四等是完全的蠻夷國家。 這其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微子啟的宋國,國君在生前就是公爵。這是因為微子啟是殷商王室率先臣服于周的,而且當時殷商貴族勢力還十分強大,也就是說這個公爵是做給人看的,實際上周王室一直防著宋國的。 ![]() 而除此之外,一等諸侯也最多是侯爵和伯爵,比如齊侯、魯侯、晉侯、鄭伯、秦伯;二等諸侯一般是伯爵或者子爵,比如許子、邾子;三四等諸侯最高是子爵,大多還是男爵。 而楚國是幾等諸侯呢? 答案是三等諸侯,也就是臣服于周的“荒服”,周王的分封體系之中的荊蠻之一。 楚國先祖鬻熊在周文王時就臣服于周,得封子爵。周成王時,周公東征取勝,在岐陽召開諸侯會盟,在這次會盟之上,周成王再次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楚子。 當時楚國什么地位呢?就是大家周王和諸侯坐在大堂之上會盟,熊繹只能在旁邊看著。(《國語·晉語八》:楚為荊蠻···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 也就是說,楚國在荒服當中爵位算高的了,但正經爵位也不過是子爵。 在西周時期,這套爵位體系是多方保證嚴格執行的,嚴禁僭越。 ![]() 為何都稱“公”? 那么,為什么史書中把鄭莊、齊桓、晉文、秦穆都稱作公爵呢?是不是后人不知道,稱呼錯了? 如果大家去看《左傳》就會發現,這些人也是“侯伯”,并不是“公”,只有一個時候例外,那就是他們死后。 比如在魯僖公十七年,還記載的是“齊侯小白卒”,第二年就變成了“八月葬齊桓公”。 為春秋做注的何休、范寧等人解釋說,這是因為古人一向尊奉死者為大,周天子為了順應諸侯們的虛榮和尊崇他們的先祖,所以在這些人死后,便一般追謚一個最尊貴的爵位-公爵。 這種做法涉及面極廣,即使像許國、邾國這樣的子爵封國,死后也能得到一個公爵的謚號,而且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時期。 所以,齊桓公姜小白生前是“齊侯”,而死后才變成的“齊桓公”,其余鄭莊公、晉文公、秦穆公等人同理。 那么,春秋時期的楚國稱“王”也是這個原因嗎,是周王在死后追謚的殊榮嗎? 當然不是,周王自己才是王爵,怎么可能給臣下封王爵,那不是與自己平起平坐了嗎?況且,楚國不過是子爵而已,比起齊晉魯來說,地位低太多了。 那么,楚國的“王爵”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 楚武王自立 楚國與周王室的臣服關系,十分脆弱。 一方面楚國本來早已建國,周天子的分封不過是對這種既成事實的承認,確立表面上的臣服; 而另一方面,周王室對楚國十分歧視,將其當做蠻夷一樣的存在,岐陽會盟就是明證。 所以,成康之世,周王室軍勢強大,楚國還很聽話,等到周王室漸漸衰弱,而楚國卻要謀求發展,因此楚周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一直都存在。 周王室為了限制楚國,采取了兩手措施,一方面頻繁的南下征伐楚國,另一方面在江漢間分封眾多諸侯以阻遏楚國。 到了春秋之時,周王室軍事、經濟方面都已衰落,而楚國卻在篳路藍縷之下日益壯大,開啟了對江漢諸侯的吞并。 楚君熊通之時,楚國終于將周王室在江漢間的最大諸侯隨國打敗。于是,熊通通過隨國向周王室示威:我現在這么強,一個子爵明顯不夠,您看著辦吧! 周王室雖然無力救隨攻楚,但好歹天子的尊嚴還是得要的,畢竟楚國也打不到成周洛邑不是?所以,周天子表示,愛咋咋的,一個蠻夷能有子爵都不錯了。 熊通很生氣,經過三次戰役把隨國給滅了,示威周王室;另一方面,你不給我封爵,我自己封。 于是,楚君熊通三十五年,熊通自稱楚王,是為楚武王。從此以后,楚國的世代國君都稱王,楚莊王就是熊侶就是楚武王的五世孫。 ![]() 而此時的中原,晉國正在進行曲沃代翼、鄭莊公正在與王室角力,周天子無心也無力執行他的爵位制度,只能任憑楚國僭越了。 所以,其他諸侯還停留在生前是侯伯,死后才成為“公” 的時代,而楚國最早來到了“稱王”的時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