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來到敦煌:冷僻旅游地,瓜州鎖陽城 到甘肅敦煌旅游的人,大都是奔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來的。敦煌地處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青、新三省交界處。荒漠與綠洲交織,農耕與游牧交織,中原文化與西來佛教交織,中西陸路交通的樞紐,絲綢之路上的咽喉。古代敦煌地域比現在大得多。 敦煌周邊是廣闊的荒漠,其他景點略顯偏遠,交通略有不便。我們幾個散客一部車,從敦煌出發,首先到達的是“破城子”。 破城子遺址位于安西縣(現改為瓜州縣)駐地淵泉鎮踏實鄉破城子村,殘城墻南北257米,東西148米,城墻殘高6.5米,夯土版筑。現城址為唐代所筑。城內疊壓著兩個文化層,下層為漢文化層,上層為唐文化層,中間隔著沙流水沉積層。 遺址在國道邊上,旁邊就是村子,沒有有效的保護,人可以隨意爬上土城墻。沒人講解,站在這里自己體驗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古城吧。 ![]() 繼續前行,來到鎖陽城。2014年鎖陽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算是重新找回了它在絲路上曾經擁有的地位。2013年我來時景區還在開發,游客服務中心還在建設中。買了門票,有工作人員講解。 簡陋的辦公區 ![]() 2013年鎖陽城門票40元 ![]() 鎖陽城遺址位于瓜州縣鎖陽鎮。鎖陽城始建于漢,是敦煌郡冥安縣的治所;興于唐,唐為瓜州郡,其他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明代更名為苦峪城,明末城廢。所以鎖陽城歷史上名稱很多“瓜州古城”、“晉昌故城”、“苦峪城”等。鎖陽城之名緣于清代民間,因城周圍生長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 “鎖陽城及其周圍分布的6處漢唐古城,其形制之復雜,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遺存之豐富,為國內罕見。”(專家評語) 講解員讓我們認識了一下鎖陽。 ![]() 鎖陽多生長于干旱少雨的西北戈壁、荒漠地帶,為多年生肉質草本的寄生植物,全株紅棕色,大部分埋于沙土中,可藥用。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西征到此,被哈密國軍隊圍困在城中,將士們靠挖鎖陽來充饑,堅持到援兵的到來。 還有常見的荒漠植物先鋒紅柳和駱駝刺。 ![]() ![]() 歷史上的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玄奘法師(唐僧)也是從這里(瓜州古城)走向西天取經之路的。 空中看鎖陽城遺址和鎖陽城遺址示意圖。 ![]() ![]() 這里曾經是綠洲茵茵的古綠洲中心,農業灌溉渠系遺跡分布于鎖陽城周邊區域,包括疏浚工程、攔水壩、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縱橫交織,排布有序,密如蛛網。通過人工修建的這些水利設施可以將疏勒河水引至城址周邊地區,形成農業灌溉渠系。經由中原移民的屯田,這里被人為開辟為古綠洲,是干旱地區人類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 ![]() ![]() 同時這里有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歷史上各民族輪番在此上演了悲喜劇。由于河流的改道和風沙的侵襲,滄海桑田,現在的鎖陽城被一大片廢棄的古綠洲包圍著。 ![]() ![]() ![]() ![]() ![]() 這里匯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墾區等多種文化遺存,文化面貌的多樣性、復雜性和豐富性國內罕見,被文史學家稱為古文化遺存與大自然完美融合的奇跡,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游景點。” ![]() ![]() 主要遺存包括鎖陽城城址、塔爾寺遺址、鎖陽城古墾區和古渠道遺跡、鎖陽城墓葬群等4個方面的遺跡。 ![]() ![]() 2013年我去的時候,我們爬上了城墻。 鎖陽城城址由內城、外城及羊馬城組成。內城、外城為雙重城墻,外城與內城之間的“羊馬城”,以及墻體上的甕城、馬面、角墩等防御設施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城市防御體系,充分體現了河西走廊邊疆城市的防御特征:長距離交通和交流條件下的防御和安全體系。 西北的角墩特別高大,至今仍高約18米,成為鎖陽城最顯著的標志。下用夯土上用土坯壘砌而成的。角墩是古代軍事上站崗放哨的報警系統,“白天燃煙為烽,夜間點火為燧”,通過烽燧來傳遞信息。 ![]() 這座烽火臺之所以能屹立至今,主要原因是它在東西走向開有一個門洞。這個門洞有兩個作用,一是減少風荷載。瓜州素有“世界風庫”之稱,常年盛行東西風,風沙特別大,留有這樣一個門洞就可以減少角墩對風的阻力,所以這個角墩至今保存比較完好。二是為站崗放哨的士兵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當年有幸,我們可以爬上去。 ![]() ![]() ![]() ![]() ![]() ![]() ![]() 2013去的時候鎖陽城遺址還處于原始保護狀態,也沒有區間車,很多遺址沒有看。2014年遺址列入世界非遺,城墻還讓不讓爬,角墩還讓不讓上?不管這里曾經多么輝煌過,現在只是小眾旅游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