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干玎竹 來源 | 搜狐健康 “目前,中國過敏癥診斷混亂。”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尹佳教授告訴記者,“一些醫院采用食物不耐受的方法檢測過敏,還有醫院用‘生物共振波’的方法檢測、治療過敏。食物不耐受不等于過敏,用它診判斷食物過敏不恰當。目前也沒有見到支持‘生物共振波’可以診斷過敏的臨床試驗結果。而且這兩種方法也沒有被全球規范的標準化診斷方法所采納,因此,不推薦這兩種診斷方法。” 尹佳舉了個例子。曾經接診過一位73歲的女性劉女士(化名),發作性的頭皮、全身瘙癢,還有皮疹,每次泡溫泉的時候加重,而且劉女士認為是和吃頭孢抗生素有關系。劉女士過去用其他的方法檢查了多種過敏原都是陽性的,所以來門診看病的時候是忌食的狀態。劉女士禁食了所有的海產品調料、所有的肉和蛋奶類,基本上不吃蛋白質,就吃青菜和一些主食。但劉女士在嚴格“忌口”后,癥狀仍然沒有緩解,當地醫院建議她進行換血療法。劉女士嚇壞了,所以來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尋找幫助。 尹佳為劉女士進行了常規的IgE組套的檢測,既包括了吸入過敏原,也包括食物過敏原。除了蒿屬花粉是一個很微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一級的反應以外,其他所有的過敏原都是陰性的。對照劉女士在當地醫院用“生物共振波”檢測出幾乎所有過敏原和主要食物都“過敏”的結果,有很大差距。 隨后,尹佳給劉女士開具的醫囑是:正常飲食。 如何正確診斷過敏性疾病? 尹佳介紹,目前,全世界診斷過敏性疾病誘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過敏原的皮膚點刺試驗、過敏原皮內試驗、皮膚斑貼試驗和過敏原激發試驗這4種。其中激發試驗包括鼻粘膜激發、眼結膜激發試驗、食物激發試驗和血清特異性IgE檢測。這是普遍的、全世界過敏領域醫生們的基本共識。目前全世界各國過敏專科學會都不推薦用國內普遍使用的“生物共振波”和“食物不耐受(食物特異性免疫球蛋G)”這兩種檢測方法,來診斷過敏性疾病。 因此,尹佳教授呼吁,防治過敏性疾病,首先要選擇正確的診斷方法,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正確治療的基礎,更談不上規范的治療。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尋找引起過敏性疾病的誘因呢?在尹佳看來,問診必不可少。 過敏性疾病最常見為呼吸系統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哮喘。此外,還有皮膚癥狀相關的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濕疹、食物過敏、藥物過敏等。 尹佳認為,診斷過敏性疾病的核心要素就是癥狀、病史和體征。輔助的手段包括過敏原特異性體內試驗和過敏原特異性體外試驗。但應用過敏原特異性診斷技術需要堅持一定原則:通常不能單獨依靠病史來區分哪些是過敏或不過敏的患者,也沒有辦法開出一個針對過敏誘因的免疫治療處方。 “但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無論是哪種方法都不能僅憑檢測結果進行診斷,必須要結合病史和病人的癥狀、體征。”尹佳說,有些患者過敏原檢測的級別比較高,但是現實中并未有過敏癥狀,就不必進行脫敏治療。 為了更好地讓公眾了解過敏原相關知識,尹佳特意將過敏原簡單地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與呼吸系統相關癥狀的過敏原,另一種是與皮膚相關癥狀的過敏原。 比如,塵螨、花粉、霉菌、寵物、職業暴露等屬于吸入過敏原;部分食物;染發劑、化妝品、洗滌劑等接觸物;化學制劑、生物制劑、中藥等藥物,這些都可能引起呼吸系統相關過敏癥狀。 “目前國內常用的方法是皮膚試驗,包括皮內試驗和點刺試驗,還有血清學的檢測、特異性IgE的檢測、鼻黏膜的激發試驗。”尹佳說,這些診斷方法都適合診斷呼吸系統過敏原。 而診斷皮膚癥狀相關的過敏性疾病時,尹佳認為,首先是病史和癥狀,其次是皮膚試驗、血清學的檢測以及食物激發試驗。 比如,在了解病史和癥狀后,醫生可以用排除食物的方法。先讓患者進行基礎飲食,再進行限制飲食,飲用可疑食物,觀察有沒有出現癥狀,再進行下一輪限制飲食。如果患者出現了臨床癥狀,就可能與添加的可疑食物相關。 “準確尋找過敏原,首先要選擇正確的過敏原特異性診斷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各種知識和信息,以詳細的病史詢問為基礎,過敏性疾病病因精準診斷是知識長期積累的過程,值得一生探索。”尹佳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