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對于小學來說,初中是一個新的階段。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有同樣的困惑,就是在小學的時候成績好像還可以,但是到了初中就不怎么樣,那么到底原因在哪里呢? ![]() 第一,小學的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鄉村小學的教育質量和城市小學的教育質量是有差距的。這里面既有師資水平的差異,也有學校管理上的差異,更有教學環境上的差異和教師收入的差異。這一系列的差異也就導致了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 第二,小學階段的科目比較少,知識都比較簡單,大多數學生只要智力問題不大,都能夠學得差不多。這最大的問題是高分數掩蓋了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大多數小學生在家長的督促和教師的教育下面都能夠考出不錯的分數,但是自己在自律和自我學習方面根本就沒有得到鍛煉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卻沒有對課外進行拓展,比方說缺少閱讀。這樣的分數沒有任何意義。沒有能力做支撐的分數,到了初中一下子就會捉襟見肘,優劣分化就會越來越明顯。 第三,初中的科目增加了,難度也加深了,許多孩子學習起來,開始覺得吃力了。如果孩子不夠勤奮不夠用功,學習習慣也不太好,又懶于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就很難學好。大多數孩子在初中學不好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謂學習上的不適應也是因此而來。相當一部分家長可能會認為是老師教的不好,實則是自己的孩子在小學的成績虛高,根本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自律能力,又缺少勤奮的品質。在科目更多難度更大的情況下,學不好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第四,最重要的是有的孩子根本適應不了這樣的變化,心理承受能力不強。本以為自己在小學很優秀,到了初中也會不錯,但是這樣的落差很多孩子很難接受。難以接受的結果就是自暴自棄,缺乏學習的自信心。沒有學習的自信,又沒有充足的勤奮,這樣的孩子別說是學好,只會是越來越差。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重視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走出學習的泥淖。不然的話他們會越來越厭學,從而走到學習的對立面。一旦沒有心思學習,也就會慢慢開始學壞,到時候,身上的壞習慣就會越來越多。 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出現了以上的情況,一定要理性分析,而不是把責任推在老師的身上。甚至還在孩子的面前說老師和學校的不是。如果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差是理所當然的,是別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他更會選擇逃避。那這個孩子的學習之路基本上就到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