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著名的亂世史,反復無常、外忠內(nèi)奸的朱溫,生子當生李亞子的李存勖,割讓幽云十六州的石敬瑭,這些或勇或奸的梟雄,紛紛誕生于這部亂世風云。談及五代十國時期的英雄,相信非李存勖莫屬,倘若這位皇帝不過分寵信伶人,而是一如既往地勵精圖治,一統(tǒng)江山的未必是趙匡胤。 其實仔細研究一下五代史,你會發(fā)覺趙匡胤能夠入主中原更多的是一種偶然,后唐莊宗李存勖就是一位難得的英主。沙陀人李克用和叛變黃巢的朱溫是一對冤家,常年被朱溫打壓的李克用,臨終前還在憤憤不平地告知兒子李存勖要完成自己的三個遺愿。 一是消滅世仇朱溫,二是打退契丹外族,三是攻克幽州一帶,李克用生前未完成的事業(yè),在李存勖手里順利實現(xiàn),以至于朱溫感嘆道:“生子當生李亞子,比起李克用來說,我生的兒子簡直如同豬狗。”遺憾的是,李存勖的巔峰生涯就此一晃而過,此后李存勖留給我們的只有一個熱愛伶人表演的昏庸皇帝,死于亂軍中的亂世梟雄。 第二個最讓人佩服的就是周世宗柴榮,公元959年,柴榮御駕親征契丹,僅僅用了四十二天的時間,就兵不血刃地獲得三州之地,功績位居當世梟雄之首。然而歷史再次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正當周世宗準備乘勝奪回石敬瑭割讓的幽州時,大部分部將堅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駐守新占領(lǐng)的土地,萬不能一口吃個胖子。這讓周世宗怒不可遏,當晚急火攻心、感染風寒,無奈之下他只能下令全軍班師回朝,自此周世宗再也沒有踏出汴京一步。 自知大限將至的周世宗,決心替兒子掃清威脅和障礙,并從文武百官里挑選忠心可靠的親信,任命其為托孤大臣。可就是在這件事情上,周世宗看走了眼,致使后周王朝就此覆滅,國姓由柴改為趙,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倒塌下來。首先就是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和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周世宗柴榮原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養(yǎng)子,起初是以藩王身份自居,而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論和先帝關(guān)系而言,李重進是唯一和郭威有血緣關(guān)系的,柴榮最初是郭威的侄子,要喊郭威一聲姑父。 恰逢此時,周世宗柴榮無意間獲得一塊“點檢做天子”的木牌,這讓臥病在床的周世宗陡生疑心。到底是一代明主,周世宗認為這很可能是李重進的計策,目的在于扳倒張永德,結(jié)束兩虎相爭的局面。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皇帝比較迷信,尤其是在病入膏肓的時候,周世宗也擔心張永德成為后繼帝王的威脅。因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周世宗罷免張永德的職務,轉(zhuǎn)而將一手栽培提拔的趙匡胤推到殿前都點檢的職位上,李重進則被調(diào)離京城,就任淮南節(jié)度使,等于交出了京城守軍的指揮權(quán)。接下來,周世宗做錯了第二件事,提拔原侍衛(wèi)司副都指揮使韓通為正都指揮使,彼時的汴梁城禁軍,主要分為兩部分,殿前司和侍衛(wèi)司。 趙匡胤掌握了殿前司禁軍的指揮權(quán),就等于拿下了半個京城,趙匡胤名義上是韓通的上級,實際上兩人需要聯(lián)合決策,這也是周世宗的一種制衡之術(shù)。但周世宗看錯了韓通,《資治通鑒長編》里形容韓通:“通性剛愎,頗肆威虐,眾情不附,目為韓瞠眼。”論資歷而言,韓通勉強能夠有資格統(tǒng)領(lǐng)禁軍,然而論威望,趙匡胤比韓通強的不是一點半點,以至于當趙匡胤將親信高懷德和張令鐸安插到侍衛(wèi)司時,韓通沒有流露出反對意愿。 等到陳橋驛兵變發(fā)生的時候,韓通沒有站出來力挽狂瀾,而是急匆匆跑到家里和兒子們商量對策,可還沒到家門口,韓通就被參與兵變的將領(lǐng)王彥升一刀斬殺,連帶著全府上上下下的家人仆從全都斬殺殆盡。 另外,周世宗對于文官集團的安排也不盡人意,他錯看了宰相范質(zhì)和王溥的能力,當趙匡胤謊報契丹來襲的時候,對軍事一竅不通的范質(zhì)想都沒想就同意了,致使趙匡胤兵不血刃地聯(lián)合親信平安入城。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帶著無限的遺憾撒手人寰,不到一年的時間,后周的國號就轉(zhuǎn)換為大宋,至此五代史宣告徹底結(jié)束。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