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我的《數學通識50講》。 我們上一講在講函數時說,在函數中,一個變量先變化,另一個隨著它變化。比如圓的半徑R增加一倍,面積S增加到原來的4倍,后者隨著前者變化。 如果我們把這個關系上升為抽象的邏輯關系,那么就是半徑變化是因,面積變化是果。我們用這樣一個箭頭代表確定性的因果關系 R→S,用下面這樣一個函數來表示: S=πR2 通常,我們稱R是自變量,S是因變量,或是自變量R的函數,因變量和函數通常說的是一回事。 如果把上面這種函數關系形象地用曲線表示下來,那么它就是半根拋物線: 注意這個函數只有右半邊沒有左半邊,因為圓的半徑不可能是負數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函數中的自變量,雖然從名稱上來看,似乎自己怎么變都行,但其實它有一些特定的限制條件或者范圍,比如圓的半徑必須大于等于零就是限制條件。我們在之前講到的幾何數列中每一個數,可以表示成2^N(或者r^N),但是,這個N必須是整數,比如1,2,3,4等等,不能是半個,這就是限制條件。 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或者限制范圍,我們稱之為函數的定義域。這里面的域,就是疆域的意思,它表明一個函數所描述的變化規律是有范圍限制的。當一個函數的定義域確定之后,因變量,也就是函數值也就受到了相應的限制。 比如說幾何數列2^N,取值只能是2,4,8,16……這些特定的整數,不可能是2.5這樣的小數數字,甚至不可能是3。函數值的變化范圍,我們稱之為值域,這個名字顧名思義,也很好理解。 類似的,我們上一講所說的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函數,也能確定因果關系,定義域和值域。 比如班上每一個人的身高,因果關系就是人決定身高,也就是說“人→身高”。函數的定義域是特指班上的人,不是所有的人,他們的身高也在有限范圍之內,比如從1.5米到1.9米,而不是任何的高度。你如果算出一個人的身高是10米,說明一定是什么地方搞錯了。 對于函數,很多人常犯的錯誤在于沒有考慮定義域,濫用函數關系,比如不能假設圓的半徑是負數,然后套用S= πR^2這樣的函數去計算面積。類似的,在生活中,很多函數使用起來也要考慮定義域。 比如對于那些平時成績在90分以上的學生,如果老師每多教10%的內容,他們就能多學會5%,這看似多教是有好處的。但這個函數是有定義域的,對于成績70分以下的人,這個變化規律可能就不成立了,教得越多,成績越差。因此,使用任何規律之前要看條件是否相符,不能錯誤地套用了公式。 講到函數中的因果關系,有兩點需要明確指出。 首先,數學上的因果關系和生活中的可能不完全相同。在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上,因果關系常常是單方向的。 比如你從比薩斜塔上墜下一個球,它就以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往下墜落,落地時會有一個速度,這個速度是地球重力加速度導致的,因此加速度是速度的因,而不是反過來,這是非常明確的。再比如,張三在20米外觀看這件事,那么你先扔了球,他才看見,這也是因果關系,不可能倒過來。 但是數學函數中的因果關系未必如此。在一個函數中,自變量和因變量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我們前面說,給定圓的半徑,我們通過一個計算面積的函數S=πR^2,算出面積,因果關系是半徑→面積。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反過來的情況,比如一家四口人到必勝客吃午飯,需要先根據每一個人的飯量,確定面積是多大的披薩餅才夠吃,然后根據R=√(S/π)再算出半徑(直徑),看看是買14寸的、16寸的,還是18寸的。這時面積就是自變量,半徑就是因變量了。因果關系變成了面積→半徑。 我們同樣可以用x坐標代表面積,y坐標代表半徑,畫一條曲線,就是下面這個形狀,如果你對比前一圖,會發現兩條曲線形狀相似,只是翻轉了一下。更準確地講,它和原來的曲線是相對45度角的對角線對稱的。 為了更完整地描述和研究這種把因和果置換后的函數關系,數學家們提出了反函數的概念,比如y =√(x/π)和y=πx^2就是互為反函數。在笛卡爾坐標系中,反函數的圖和原來函數的圖就總是相對45度角的對角線對稱。 比如下圖是對數函數(藍線)和指數函數(綠線)的關系圖,它們相對對角線紅線是對稱的。 為什么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會互為反函數呢?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看同一件事情就知道了。 比如你購買國庫券10000元,以6%的年息復合增長,請問12年后你的本息一共是多少呢?我們知道X年后的本息Y是一個指數函數:Y=10000*(1.06)^X,代入X=12,大約是20122元。也就是說大約12年后投資翻了一番。 如果我們倒過來問這個問題,今天買10000元國庫券,多少年后才能本息翻一番,那么這就是對數函數的問題了,我們把X作為若干年后的本息總數,Y作為時間,這樣 Y=log(X/10000),算出來大約是11.896年,也就是12年左右。因此,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互為反函數。 說到投資,這里給大家講一個計算回報的簡單方法——72定律。假如你的投資回報率是每年R%,那么多少年投資才能翻一番呢?基本上是72/R年。剛才的情況是R=6,大約是12年,如果提高到8%,只要9年就夠了。 別看這2%的差異并不顯大,如果我們把時間放大到36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時間,那么回報就是翻番三次和翻番四次的差異了。因此一個人善于理財,還是不善于理財,到退休的時候,財富很容易差出一倍。 接下來我們談談數學上因果關系的第二個注意事項,當一個函數的變化由兩個,或者更多的變量決定時,單個變量和函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是函數值變化的必然原因。 比如說,我們要計算圓柱體的體積V,它和圓柱半徑R的平方成正比,和圓柱的高度h成正比,即 V=πR2*h 這時,如果高度增加一倍,體積一定增加一倍嗎?我們只能說,有可能,但是前提是半徑要保持不變。反過來從結果看,如果體積增加了一倍,我們也并不知道是否是高度變化所引起的。 如果我們把體積V,半徑R和高度h的關系畫在一個三維的圖中,那么大概是下面這張圖的樣子。從圖中你可以看出,決定體積的因素很復雜。 在多變量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就是體積的變化和高度的變化是正相關的,而且相關性是100%,也就是說,在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一個變大,另一個也必然變大。類似的,體積變化和半徑變化也是100%正相關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把正相關性、因果關系和必然性相混淆。比如說,每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和最后拿回來的錢總數是正相關的,這點毫無疑問。但是在投資時,總是找那些回報率高的項目或者投資產品,20年后拿回來的錢一定多么? 不一定,因為最后能拿回來多少錢,不僅看平均回報率,還要看投資風險,一些高回報的項目也是高風險的。也就是說,平均回報率高,和拿回來的錢多并不形成因果關系。 很多人看到別人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發了財,覺得這種好事情也能攤到自己身上,可是等自己真拿出真金白銀投資時,高回報沒有起作用,高風險卻應驗在自己身上了。了解了相關性和必然性的差別,能讓我們少犯錯誤。 在上面計算圓柱體積這個例子中,我們還只有兩個變量,在很多實際問題中,影響結果的變量非常多。比如在經濟學上,美國政府和研究機構公布的各種和經濟有關的指標有上萬個,試圖根據幾個指標就預測今后的趨勢近乎不可能。 在生物體中,情況更加復雜。經濟學上的很多指標好歹還是明確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而生物上很多體征和指標,同我們要找的疾病、遺傳,或者新陳代謝的相關性是非常模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相關性誤解為有因果關系的必然性,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很難確定必然性,就放棄對相關性的探究。只有當我們發現了影響結果的各種變量,并且搞清楚它們和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才能對最后結果的走向有一個全面完整的了解。 比如,當我們知道了決定圓柱體質量的三個因素,即它的半徑、高度,以及材料的密度之后,雖然每一個因素都不構成質量增加的因果關系,但是在不同場合,我們就知道該如何調整尺寸和選取材料來達到目的。 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已經從過去那種尋找確定性,變成了挖掘尚未人知的,能影響結果的變量,并且尋找它們和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在研究某一個變量的影響時,我們通常要屏蔽其它變量的作用。 比如我們研究體積和尺寸的關系,先要假定半徑是不變的,才能知道高度的影響。但這樣一來,絕大部分學術研究,特別是人文和社會學科的研究,都不得不集中在幾個視角,搞清楚特定變量的影響。這并非研究人員缺乏全局觀,而是整個學術界其實給他們的分工就是如此。 今天很多學術專著,也是從特定視角看待問題。萬維鋼老師講過一句話,人文和社會學科與自然科學領域的特點完全不同,前者更像是江湖,學者們彼此很難互相說服,這其實非常準確地描述了學術界的特點。 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在看學術專著時,就不要把它當作對某個結論全面的論述,而把它們當成是揭示某種相關性的著作就好。 要點總結:只有一個變量的函數,自變量和函數值之間有因果關系,一個變化導致另一個變化。但是,函數的使用要考慮使用范圍,對于任何規律其實都是如此。 由多個變量決定函數值的函數,每個變量和函數值有相關性,有些還是百分之百的正相關,但是它們沒有決定性,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切忌把相關性和因果關系混為一談。今天的學術研究通常只能在幾個維度研究相關性,因此對于研究的結論,我們要全面看待。 函數的學習就告一段落,下一講我們學代數模塊的新內容“向量代數”。我們下一講見!——吳軍《數學通識五十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