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菲李看電視劇, 里面人物說到美食的時候, 總是強調“色香味俱全”, 于是偶爾心血來潮, 冒著被揍的危險對媽媽提出了高要求: 于是晚飯的時候, 媽媽端給了菲李一碗拌面! 每當這時候, 菲李總有種自己是充話費送的感覺。 但越長大越發現, 媽媽的那碗拌面或許是最佳的答案, 實際上,你很難再找到一種比拌面更簡單, 同時能迅速滿足色香味全部需求的美食了。 這種將瀝干的面條拌以醬料的美食, 你幾乎能在全國各地的餐桌上看見, 同時它的角色千變萬化, 能在一日三餐中登場。 面起源于我國,有4000多年的歷史, 這些歲月的沉淀, 讓面條從形狀到滋味,從澆頭到面湯, 加上各地水土風俗也賦予它各種變化, 可以說千百種花樣。 但其實面條本身和所有主食一樣, 沒什么味道,所有的精華和變化, 都在面的佐料和浸潤面的湯中。 而面的軟硬程度和形狀, 也往往決定著口感。 拌面因為缺少面湯的加成, 因此比起其他面, 它更加依賴佐料和面條自身的口感, 但也正因為如此,一碗好的拌面, 可以讓人們更專注于面條本身的滋味。 就像《中華小當家》中的國士無雙面, 做出來的面也只是用豬油和香料炒了一下, 沒有湯汁和佐料, 但就是憑借面條的Q和香氣征服了考官。 而拌面不僅自身面條口感出色, 還有這千變萬化的佐料搭配, 這種自由且快捷的美食, 如今在各地演化出了不同的風味。 在武漢, 熱干面是大多數人過早的第一選擇, 堿水面煮到七八成熟, 拌著芝麻醬和醋,不太濕也不太干, 就著辣蘿卜吃簡直太美味。 雖然熱干面看似簡單, 卻是武漢人每天都離不開的那股味道。 對于北京人來說,其他事可以不講究, 但炸醬滿絕對不能將就! 這種執念就來自于他們對炸醬面的愛。 在他們看來,好的炸醬面, 面要透亮,醬炸要夠滋潤, 菜碼要講究,小料要精細。 菲李曾以為天津人最愛煎餅果子, 但后來才發現他們對拌面同樣愛得深沉, 實際上拌面在天津應該叫撈面, 在天津,撈面簡直是萬能的。 因為有著“條條順”的寓意, 因此逢年過節、婚喪嫁娶、 喬遷新居、生孩子、過生日, 天津人都喜歡吃撈面。 簡單、普通、平平無奇, 這是蔥油拌面給人的第一印象, 但只要你吃上一口, 你就會瞬間明白啥叫“驚喜”。 從某種程度上說, 蔥油拌面最符合菲李對拌面的屬性要求, 簡單卻又不簡單,一切的奧秘, 就在于那焦焦的蔥葉和融于面中的蔥油, 光是聞著那股香氣就讓人欲罷不能了。 新疆不止有燒烤和手抓飯, 實際上拌面才是新疆人心中的最愛, 拌面在新疆叫拉條子, 面特別勁道有嚼勁。 但新疆人就是愛這股味, 西辣蛋拌面中濃濃的湯汁兒, 過油肉拌面里大片大片的肉, 都展示了新疆美食的風味, 新疆人要是幾天吃不到拉條子, 就可能渾身像散了架一般沒勁哦。 拌面在福建很常見, 在開遍全國的沙縣小吃中, 拌面加扁肉的組合就立下了汗馬功勞。 福州拌面分為兩種: 一種是豬油拌,里面不加醬油而是加魚露。 另外一種是用醬油和花生油一起拌的, 味道都很棒哦。 其實云南美食很多,可即使如此, 云南人還是會在心中給雞樅拌面留一個位置。 佐料的酸咸和雞樅油的麻辣鮮香甜, 融合后讓雞樅拌面, 成了其他地方難以吃到的美味。 宜賓燃面油重無水,引火即能點燃, 所以有了“燃面”之名。 噴香的粗海椒面紅油, 輕撒花椒芽菜芝麻和香蔥, 又辣又麻,香濃誘人。 甜水面用的面條很粗,爽滑有嚼勁, 一碗甜水面可能就兩三根面條, 但量少分量足,吃一碗幾乎就撐到了, 所以第一次吃可不要被它的表象迷惑哦。 擔擔面面如其名, 以前是小攤販用擔挑著沿街叫賣的面, 所以不帶面湯,一般拌著肉末、 蔥花、花生碎、芽菜,淋上紅油, 一個字,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