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給給關羽刮骨療傷的神醫華佗,當有人恭維他說他是神醫的時候,他卻并不這么 認為。 恭維的人很奇怪就問道:“神醫啊,您能起死回生,并且全國文明,請問您不是神醫,那么誰是神醫呢?” 華佗說他們家有三兄弟,他最小,他看來好像很厲害,可以他救的都是那些病入膏肓,快要死的人,雖然他可以保住對方的命,但是對方的生命質量卻在下降。他的二哥只在他們鎮子上出名,他救治的是那些小病小災的人,他二哥比自己的醫術要高明,因為他可以讓病人恢復如初。 但是醫術最好的卻是他的大哥,他大哥只在他們村子里出名,因為他大哥是治療未治之病的,別人沒有病的時候,他大哥可以告訴別人如何預防,讓別人不生病,所以他認為大哥的醫術最高,大哥才是當之無愧的神醫。 哈佛醫學教授、《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藥理學雜志》負責統計學與方法學的副總編輯,《美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研究院雜志》生物統計學及方法學顧問專家小組成員,美國健康研究院制定的幾個旨在澄清注意力不足多動癥的特性及起因的基金項目的主要研究者,青少年雙極心境障礙、藥物濫用及精神分裂癥研究項目的研究員法龍博士對于青少年的問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作為一個從2006年開始獨立執業的心理咨詢師,從業至今,我見過很多孩子,當他們來的時候往往可以用病入膏肓形容。比如厭學的孩子,往往是孩子不上學一個月兩個月了,家長才想著孩子可能存在問題,需要求助。 是這些家長不重視自己的孩子嗎?其實并不是,只是很多時候,家長并沒有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錯過了幫助孩子的最佳時期。 就像孩子厭學并不是突然發生了,往往是先回家鬧情緒,或者是成績下降,然后才是請假,逃學,最終演變成我不去了,我不上學了。如果父母能在孩子最初鬧情緒的時候就發現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了,給予孩子幫助,也許后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如何才能敏銳的發現孩子出現問題了呢?我們來看看美國心理學家針對青少年行為給父母列出的一張提醒表單:
在我咨詢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睡眠變化有些是因為學習壓力,有些是青春期發育,總之是因為他有了問題,所以他睡眠才出了問題。
飯量的變化也是心情變化的反應,暴飲暴食,或者厭食要么是孩子被抑郁困擾,要么是心情有問題,所以才會出現突變,與其等待孩子自己變好,不如抽時間和孩子好好聊聊,看看是否出了問題。
除了是抑郁之外,很可能是孩子遇到了一些事情,自己又想不通,所以他處于自我折磨之中,結果上課光想自己的事情了,就沒法專心聽課了。這就會引起連帶反應,父母如果不重視,最終的結果基本上是學業荒廢,孩子還持續在跟自己過不去之中。
我覺得孩子的成績表,可以直接當做孩子的心理健康表來看。尤其是對那些成績一直很好,突然出現這樣的情況。成績是最好的說明,一旦孩子成績突然下降,這個孩子肯定有問題了。只是父母面對這件事情往往是輕描淡寫的說一說讓孩子下次努力,或者是只關注分數,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當遇到孩子分數突降的時候,請先去關注孩子的情緒,學校適應狀況,而不是分數。
青春期的孩子,體內激素猛增,但是控制情緒的大腦皮層卻沒有發育完全,同時我們并沒有給孩子開展過情緒訓練,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當情緒來了的時候,要怎么去解決,然后他還要面對自己身體成長的恐懼。這個時候孩子就容易變的易怒。 當他易怒的時候,恰恰也是他尋求幫助的時候,一般孩子并不會無緣無故的發怒,而是青春期激素,伴隨著價值觀的確立,他迷茫,恐懼,無助了,周圍環境一刺激,他就火了! 當發現孩子易怒,父母可以從引導孩子如何面對情緒入手,甚至需要以身示范來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和化解憤怒。
孩子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兩點一線,家里學校,家里學校,可是我們一旦發現孩子的路線改變了,很可能就是問題產生了。 我接觸的一個來訪者,最初當父母從定位手表上看到孩子路線改變的時候,他們只是覺得孩子可能是圖新鮮,或者想換一條路,后來孩子不上學之后才發現是因為孩子被欺負,不敢走原來的路,可是最后換的路上也有人欺負他,最終他因為恐懼暴力而不去上學了。
友誼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個重要課題,他們很看重自己的朋友,朋友的一句話會讓他們想很久。很多敏感的孩子甚至會因為友誼而葬送了自己的學習。 我接觸過幾個孩子,都是因為在高三的時候和朋友發生了沖突,結果考試發揮失利,導致到了大學還緩不過來。 變化是一種提醒,一旦孩子發生了變化,在我們看來可能是無關痛癢的事情,但是在孩子而言可能是狂風暴雨,關注變化,重視變化才能讓自己敏銳的發現幫助孩子的契機,而不用等不可救藥的時候再去后悔。 一份預防勝,過十分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