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如盛唐榮光最后的返照,在文學上也產生很多著名的詩人,創作出很多不同盛唐那宏大高遠、瀟灑豪邁的詩篇,讀起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非著名詩人,他的詩沉悶壓抑、郁郁之中有不俗的文才,他就是高蟾。高蟾,唐代詩人,郡望渤海(今河北滄州一帶)人,出身寒素,累舉不第,可以說他的中舉之路很艱辛坎坷,十年寒窗,多年不中,心力交瘁。經歷了十年不懈的努力和考取,終于在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登進士第,后累官至御史中丞,與詩人鄭谷、貫休關系友善,交往繁多,頗有友情。高蟾的詩大多是律詩、絕句,尤以五絕和七絕為多,以抒情為主,寫景的詩較少,大多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抑郁和對時代的悲痛與思索。 高蟾在金陵與友人出游,游山賞景,山巒起伏,河海縱橫,日落西山,留下一片金黃和回憶,友人乘興作畫,詩人見景生情,想到自己的經歷和遭遇,有感而發而作這首詩。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這是一篇題畫之作,詩人借對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發對晚唐現實的憂慮和思考。開篇即寫所見景色,畫中美景猶勝現實,秋風冷厲,蕭索自然,葉落枯黃而景色昏黃,秋蟲禁閉不在蟲鳴,秋水秋山仿佛瘦身一般冷清凄慘的對望著,浮云逐漸消失在深綠的山后,落日也快要落山了,景色殘缺,日暮將至,一片愁云慘淡、日薄西山的景象。 曾伴、猶陪采取擬人化的手法,不是短暫的眺望,而是長時間的守望,將凄涼的日暮景色表達的惟妙惟肖,蕭瑟衰敗的山景沒有令世人惆悵和失落,反倒讓詩人產生一種別樣的美妙和情緒,詩人癡癡的看著畫中景色,一直看著日落西山、浮云消失,表達詩人對秋景的不同尋常的喜愛。 后兩句由寫看到景轉移到心中所想,詩人嚴重不同往常的秋景是如此的美妙和沉醉,縱使塵世間無數的丹青妙手、繪畫大師,無論他們的技法如何精妙,顏色如何驚奇,布局如何巧妙,但都不能將根植于內心的凄涼苦楚、世間坎坷付諸于畫卷中,內心情感的表達不是任何畫家能夠用圖畫所能表示出來的。這一句有點題之意,也是不可多得的名句,對比之下可見詩人內心情感震蕩。 在牛的畫師也畫不出人內心的情感變化,無論用什么手法和技法都不能將內心情緒的波動和變化闡述出來,畫人畫骨難畫心,詩人內心的悲情離緒無人能知,痛苦酸楚沒有人懂得,更不可能被畫出來,所以才說一片傷心畫不成。人活在時間,為感情所累,為金錢所困,為工作而憂,父母妻子、親朋好友,都讓我們分心和擔憂,浮云在目、落日留輝,但個人內心的情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苦是甜,都得扛起來,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擔當。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