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1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歸晚翠, 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 一片傷心畫不成。 詩人高蟾出身貧寒,雖有才華,卻屢試不第。在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城,看到浮云落日映照著下的古城,彌漫著無邊的衰颯之氣。詩人當年,曾伴“浮云歸晚翠”,曾陪“落日泛秋聲”,過著一種逍遙恬淡的生活;而如今再見到浮云落日時,卻引發了無限感慨。 “落日”在詩詞中,代表的是一種衰敗沒落,象征著國家正慢慢走向滅亡。因此,詩人十分“傷心”,他說“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世間有無數的大畫家,可以畫出自然界的所有景物,卻畫不出我此時此刻的傷心之情。浮云落日都是有形之物,畫家可以畫出;而“一片傷心”則是無形的抽象情感,縱是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得出。所以,“畫不成”的乃是“傷心”之神,而非“傷心”之形。正因為畫不成,故見“傷心”之深。 稍晚于高蟾的詩人韋莊,大概讀過高蟾的這首詩后,寫了一首《金陵圖》: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 這是一首題畫詩,《金陵圖》中描繪的是南朝六代的歷史,上有老木寒云、危城破堞。詩人看到如此破敗的古城,又想到高蟾的《金陵晚望》一詩,便反駁道“誰謂傷心畫不成”?詩人在否定了“傷心畫不成”的說法后,舉出了一個出色的例證來——“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幾個簡單的景物便能勾畫出“一片傷心”之情。 其實,二人都是借六朝舊事抒發對晚唐現實的深沉擔憂,在藝術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