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國運行起來的那些毛細血管卻都在官員系統手中的。 每有外戚一得勢,普遍的做法是將要緊部位換上自己人。 比如內朝的尚書令、中常侍,比如禁軍的虎賁中郎將,這都是關鍵崗位。 對了,此時虎賁中郎將是袁術哦! 又對了,原來的虎賁中郎將是袁紹,此時的袁紹去當西園八校尉的二把手,中軍校尉去了。 此時袁家的陣容非常有意思。 袁隗作為大族長,太傅參錄尚書事,官員系統二把手。 袁紹、袁術分別在禁軍中擔任極其重要的崗位。 對了,袁家現在“是”何進的人。 反正何進是這么認為的。 所以袁家這幫在何進這屆政府中扎的非常深。 他老袁家在自己“四世三公”的第四、五世時,開始走上了政治結構上的最高峰。 與此同時,他家的朋黨在這四世三公的奮斗過程中也編織了極其龐大的人脈關系網。 你當一任三公,你的門生都會形成巨大的勢力與網絡,比如前面說的竇憲的“掾屬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兩世三公”的李固家“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結果你家四世三公,這個網絡得有多大呢? 一群官員見面嘮嗑,見面首先是要擺資歷的,你老家是哪的啊,你是啥時候當官的啊,你家恩師是誰啊? 結果聊了一溜夠,全都是師兄弟。 因為他們的恩師是一個家族,袁家。 沒有他老袁家的提拔和引路,很多人是出不了頭的,這種提攜關系,后面成為了兩千年來中國文官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關系:“師生之誼”。 到了科舉時代,如果你先人積德,祖墳給力,青煙直冒你中功名了,你考試時的那一屆主考官就是你的老師,你要拜碼頭,磕頭認老師,聽老師的話,當老師的槍,一生不能背叛老師,否則你就是個不忠不孝的畜生。 你沒聽錯,后來的文官生態中甭管亂成什么樣,比如著名的宋代和明代,這兩個朝代的黨爭和文化流氓就特別多,口水亂飛胡撕亂咬的情況層出不窮,但甭管這幫人咬成啥樣,被人利誘成啥樣,對于自己的老師都是要磕頭做乖寶寶的。 不僅是孝文化后來越來越根深蒂固的原因,這其實也有著一個很深的道理:沒有人家,當初你就是個屁。 得了人家的恩,要知道回報。 說了半天,要說一下他老袁家是咋起來的了。 他袁家的發家源頭,還是印證了一個古老的道理:高位乃德者居之,有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貴保之。 袁氏發源于汝南,漢平帝朝,袁家老祖袁良開始進入仕途,袁良師從大儒孟喜,以孟氏《易經》為其傳家之學,后來劉秀復國后做了成武令。 袁良官不大,到了其孫袁安這一輩,袁家開始爆發了。 袁家由于是當地豪族,所以袁安非常順利的做了當地的功曹,后來被舉薦為孝廉進入仕途。 有一年,洛陽暴雪,整個洛陽一夜變成哈爾濱,大雪把屋都壓塌了。 大雪無情人有情,洛陽令下令賑災,大街上全都是乞食求救的人,洛陽令巡街時發現袁安家已經成為了雪雕,估計是全家埋里頭了。 按說該救幸存者去了,但洛陽令冥冥之中下達了一個命令,給他家門扒開收尸吧。 結果扒開大雪后發現袁安躺在屋里凍成棍了,還剩一口氣。 洛陽令救下了袁安,問道:你咋不扒開雪逃出去求救啊? 袁安哆哆嗦嗦的說:“如此大災之下,百姓全都遭災受餓,我不能再去麻煩別人,我是讀書人!” 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儒家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經典故事,“袁安困雪”。 這在教育孩子們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同時其實建議旁邊再放本《肖申克的救贖》,孩子們永遠別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袁安先后擔任陰平縣長和任城縣令,任職所在之處民意甚高,公元71年,袁安被任命去楚郡任太守解決一件事。 當時是明帝時期,當地剛經歷楚王劉英的謀逆案(小案件,不值一提),辦案人員為了邀功,將案件擴大化,牽連了數千人。 這種為了自己的政績,無辜牽連他人蒙冤的官員極其卑劣。 在這里要特別說一下,這種做法是缺大德的。 人們往往淡忘對自己曾經吃的那些虧,但是人們終其一生也無法忘記自己曾經受過的不白之冤。 這些冤屈會無數次在午夜夢回中讓人驚醒,會讓人無數次的回憶起那些屈辱,會讓人終其一生的殺氣不斷升騰。 很多冤屈甚至會變成毀滅性的報復,會傳至子孫,會綿延數十上百年。 有句老話叫“做鬼也不會放過你”,如果我們因種種原因拆不了這種雷,但至少千萬別埋這種雷。 無論是為了啥,犯不上。 袁安后來拯救了這些無辜之人,從此官運亨通。 袁安到楚郡后連衙門都沒來得及進就直接去大牢了,因為來的時候沿途聽說了楚王謀逆案有大冤情。 結果袁太守在當了好久的袁牢頭后捋清了一大批冤假錯案并最終整理出了一大批重審材料。 楚郡的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頭力爭,說這是大逆之案,咱犯不上替他們翻這個案,惹火上身! 袁安表示:如實上報,如果不合律例,出了問題我負全責! 明帝最終被袁安條理清楚的二審打動了,因此被釋放出獄的人有四百多家。 袁安治下無冤案,袁太守名動官場。 一年后,袁安調任京畿擔任河南尹。 這個位置不簡單,天子腳下當地方大員,組織上要重點培養了。 袁安在任十年,轄區“政令嚴明,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明帝將這樣的大才留給了兒子,章帝登基后,袁安開始進入中央,相繼擔任太仆、司空、司徒。 積了一輩子德的袁安后來又熬走了章帝,到了和帝時期,袁安看到著名丑陋外戚竇憲實在不是個東西,于是彈劾了當時氣焰囂張的竇憲。 別看竇憲得瑟到了連公主的地都敢搶的地步,對于袁安他卻一點轍都沒有,他只能默默的聽著袁安對他的申斥。 袁安的浩然正氣已經到了自帶防彈衣的效果,群魔見之退避三舍。 袁安去世后,竇憲也迅速完蛋了,和帝成功將權力抓了回來,由于當年袁家是抗竇的功勛符號,和帝對袁安諸子給予了回報,袁氏因此一門榮達。 袁安長子袁裳官至騎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空。 袁敞是他家的第二任三公。 后來袁京之子袁湯,在桓帝當上了太尉,封安國亭侯,這是他家的第三任三公。 袁湯有三子,袁成、袁逢、袁隗。 袁成官至左中郎將,袁逢與袁隗在靈帝一朝皆身居“三公”,這是他家的第四輩三公,袁隗甚至強強聯合的又娶了當時的學術領袖經學大師馬融的女兒,由此還掌握了輿論開火權。 袁家的這幫子弟們后來并沒有秉承當年老祖的道德標桿,而是開發出了多面下注的另一條發展道路。 袁家本身是士族集團的代言人,但人家又同時和外戚與宦官全都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到了袁家第四輩時,袁成與大魔王梁冀私交甚厚,梁冀甚至對他達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洛陽潛規則是“事不諧,問文開”。 袁成,字文開。 這絕對是高難度,這個梁冀可不是什么好相處的,他是東漢外戚的跋扈之首,還鴆殺(毒死)過皇帝。 梁冀倒臺后,牽連者非常多,但袁家平安渡劫。 因為袁家同時還抱著太監的腿,當時的中常侍袁赦是汝南袁氏的宗族成員,深得皇帝寵信,袁家跟太監說咱們是實在親戚,可得互相照應。 袁逢、袁隗這兩個三公又和太監袁赦一榮俱榮了,也因此,后來爆發了兩次“黨錮之禍”,諸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但他老袁家卻穩坐釣魚臺。 在最大的政治風暴中沒有被踢下牌局,這也成為了他袁家最終在第五世大爆發的關鍵點。 他袁家始終沒下牌局,籌碼還越來越大! 袁家第五輩時出了兩個翹楚,一個叫袁紹,一個叫袁術,這二位我們就很熟悉了。 這倆人都是袁逢的兒子,正根嫡子是袁術,但名聲比較大的,卻是袁紹。 袁紹,字本初,比袁術歲數大。 歲數并非是袁紹牛的原因,他其實是先天不足的,他是袁逢的庶子(跟婢女談工作后生的)。 在那個時代,嫡子跟庶子的差別是天差地別的,可以參考賈寶玉和賈環的待遇。 不熟悉《紅樓夢》的朋友可以想象成茅臺跟二鍋頭的差距。 不過袁紹這個二鍋頭后來卻滿世界得瑟,大有第五輩接班人的感覺。 是袁紹的能力有多么的強,二鍋頭的瓶里滿滿裝的全是茅臺的緣故嗎? 其實能力在出身面前就是個屁,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國家級干部就那點編制,就你那丫鬟媽媽你連在史書中留個路人甲名字的資格都沒有。 袁紹真正要感謝他大爺袁成生不出兒子還死的早,結果袁逢就把胡搞出來的袁紹過繼給了袁成這一支為嗣。 也就是說,袁紹從“二鍋頭”的出身被貼上了“茅臺”標。 袁紹因此野雞變鳳凰。 在宗法關系上,袁紹與袁術今后成為了堂兄弟。 你雖然在袁逢那一支上的血緣是“低劣”的,但人家現在卻是袁成這一支的掌門人了。 后來總有人拿袁紹的出身說事,說他是個丫鬟生的,不能叫個東西,公孫瓚,曹操等等這些競爭對手都沒少埋汰人家,甚至他親兄弟袁術都這么說過,我家的那個家奴咋這么受歡迎? 大多數史書說他能混出來是因為他天賦異稟,儀表堂堂,廣交朋友,有領袖之風。 沒錯,個人素質很重要,袁紹絕不是二鍋頭,最起碼是五糧液,但還是那句話,時代已經來到東漢末年了,很多儒家的不成文規定已經默認成型了,你要真是個丫鬟生的你袁紹的人生真的也就沒啥大蹦頭了。 母以子貴這話其實是很少能用到的。 更多的時候是子以母貴。 所以袁紹人生的最大背景光,就是他親爹當年把他過繼他早死的大爺了。 別看你是個丫鬟生的,你過繼到了高門的繼承人位置,在宗法時代,人們又該迅速忘記你的可憐身份了。 袁紹在土狗變麒麟后開始不斷地利用他袁家的“四世三公”形成的“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士族網絡去增強自己的實力。 袁家此時不光和太監集團關系密切,人家還是倒臺士族中的重要領袖,袁紹在黨錮之禍后參與了不少次的營救與秘密集會。 看出這個家族的復雜了吧。 這其實是個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家族成長軌跡。 袁家錯了嗎? 談不上錯。 小孩才談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家族只看未來。 在最兇險的舞臺上,誰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呢? 全都投上票其實非常明智。 袁家這股非常強大的勢力,強大到了足以左右歷史的走向了。 老袁家四世站在浪潮之巔,但卻一直沒有走向歷史的前臺,原因就在于最關鍵的那兩樣權力還沒得到。 一個是最高拍板權,一個是軍權。 一旦得到了這兩項權力,他家的下一步其實就比較好預測了。 20年前畢竟有那么一個失敗的例子; 200年前畢竟有那么一個成功的例子。 他袁家雖然在玩道德上不能與好人王莽同日而語,在權力的欲推還就上棋差N著,但他家和王莽相同的是,聲望。 當然,他袁家絕沒有王莽那種無差別打擊的全階級鮮花掌聲,但他有著最關鍵的。 他家是士族的眾望所歸。 這就好比郭德綱先生說四個說相聲的對著罵街,活到最后的那個是藝術家一樣,此時士族的最大門楣,最大粗腿,就是自一百年前就站在三公殿堂上從來沒下去的袁家。 到了第五世的時候,袁家開始朝王莽進發了。 搭臺子布局的,就是這個年紀輕輕的袁紹! 過繼了的袁紹算得上是位盡其才,他沒有辱沒家族的名聲,很上進,大量結交才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把自己打造成了袁家下一代的大旗標桿。 這個標桿的意義是非常不尋常的,要知道,他袁紹是老袁家的希望之星,也許就是三公的第五世,這也導致了大量的有能耐的沒能耐的全想跟他扯上關系,去他家送禮求接見的人需要排長隊,頗有去三甲醫院掛號和給孩子搶幼兒園的感覺。 洛陽城袁紹家的交通經常大擁堵,令洛陽交管部門非常頭疼,結果后來袁紹自己慢慢提高門檻篩選高檔會員:“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 你沒點腕兒是見不到我袁本初的! 袁紹的高調讓很多大佬很不滿,太監頭子趙忠就曾批評道:袁紹這小子養了一大堆死士,這小子想要干什么! 他的敏感是對的,袁紹真的是想干些什么。 黃巾之亂爆發后,何進被封為大將軍掌控首都周邊布防從而拿到了帝國軍權,袁紹看準了何進,上門應聘,被何進召進幕府。 袁紹選擇進入了何進的班子,完成了陰謀的第一步。 何進出身屠戶,屬于東漢有史來最寒微的外戚,他需要袁紹的聲望加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袁紹需要他什么呢? 我們后面會慢慢得到答案。 何進隨后提升袁紹為虎賁中郎將,把他當做了心腹;后來又把他安排到了中軍校尉,族弟袁術做了虎賁中郎將。 袁紹在蹇碩這邊對何進下手后,袁紹第一時間派了張津去試探口風,勸何進要弄死全體宦官。(袁紹因進親客張津,勸進悉誅諸宦官) 何進此時還算是比較冷靜的,想對我下手的只有蹇碩,我為何要對全體宦官開戰? 這邊何進在著手布置對付蹇碩,蹇碩那邊也琢磨著要把何進弄死。 畢竟他已經朝人家動過刀子了,撕破臉了你咋縫回去? 但蹇碩已經失去了最開始的偷襲便利,他要找盟友,他找了同是一個階層的太監大佬們。 剩下的這堆太監大佬,有十二個人,位居中常侍,史稱“十常侍”,領頭的有兩人,張讓,趙忠。 這里面沒有蹇碩,《三國演義》中把蹇碩給加進去了。 這些人,都深得當年靈帝的喜愛,是內廷的另一組勢力,靈帝曾經非常著名的說過“張讓是我父,趙忠是我母”。 劉邦、劉徹、劉秀要聽到自己的子孫能說出太監是他爹的話不知會不會從地底下爬上來抽他大嘴巴。 蹇碩抓住了袁紹的那個建議,給趙忠等人寫信說:大將軍兄弟執政專權,現在又聽從士族建議打算全部消滅我們這些內臣(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只因為我統領禁兵,所以他還沒有動手,現在咱們應當趕緊干掉他。 蹇碩這個突破點說的沒問題,但是他雖然選對了階級,但選錯了背景,他忽略了,當年人家老何家是咋起來的。 當年何皇后之所以能夠得寵,就是走了太監的門路,中常侍中的郭勝是何進的同郡人,當初何太后與何進的貴幸,郭勝是出了大力的。 何進家本是屠戶,他妹當初就是走郭勝的關系才進的進的掖庭,然后業務能力過硬被靈帝寵幸后來當上了皇后。 靈帝寵妃王美人生下劉協后,被嫉妒的何皇后干掉了,靈帝很生氣,劉辯眼瞅也要沒媽了,在最關鍵的時刻,是張讓等人花錢求情幫著給保下來的。 總之,何進家其實是被太監集團選出來的外戚。 既然無可避免總要有外戚出現,那外戚最好就是個我們太監扶植起來的,沒有士族關系的草包。 何進的這個大將軍的上臺其實是這個原因。 這個集團的最好方向就是外戚宦官共通保衛著何家太子這個利益共同體去繼續統治。 立二子劉協其實是靈帝死前突然加入的變量。 這位掌兵權的蹇碩其實擋了所有人的道。 最終,根據蹇碩的提案,十常侍開完內部會,同類蹇碩被放棄了。 十常侍集團非常明白他們與何家才是同呼吸共命運的,蹇碩寫給他們的信隨后被交給了何進。 這也表明了一件事:我們是站在你這邊的。 何進得到信后很興奮,因為他對于蹇碩另一層顧忌,其實也在于他身邊的宦官集團。 之前他拿不準的一件事就是,當初蹇碩要陰謀殺他的背后,是不是所有宦官集團的一致決策。 現在知道了,那幫人跟他還是當年的同一集團。 但是,這同樣有一個永遠也打不開的心結。 你們是扔出了蹇碩當替死鬼呢?還是真的從頭到尾不知道呢? 庚午(二十五日),失去了所有盟友支持的蹇碩最終被何進串通黃門令陰謀暗殺了。 隨后,何進收了蹇碩手中的兵權。 干死蹇碩后,何進開始將矛頭瞄準到下一個對手,靈帝生母董太后的董家。 劉協是這個老太太帶大的,而且老太太還和自己的妹妹何太后有著很深的婆媳矛盾,靈帝在位時,何皇后就和董太后打的很厲害。 沒辦法,她倆位置重疊,都屬于外戚勢力,你家牛起來就意味著我家要吃虧,那個時候婆媳間就總爆發矛盾,董太后一生氣就總威脅兒媳婦要讓自己的兄弟驃騎將軍董重砍了何進的腦袋。 叫的狗往往都不咬人,結果靈帝剛走人半個月,何進就與三公共同彈劾董家,命其回到封國,初六逮捕董重,董重自殺,又過一個月,董太后不明原因死亡。 老董家就此被鏟除出了權力中心。 這個時候,何進已經完成了對中央軍權的全部整合了。 按說在這個時候,此次所謂的外戚與宦官的爭斗就該落下帷幕了,因為本來就同呼吸共命運,小皇帝現在14歲,按照慣例大約還有20年的活頭,后面可以踏踏實實的進行下一個20年的統治計劃了。 但變化,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太監集團栽培起來的草包何進,被一個棒小伙給意外拐走了。 這個棒小伙,是袁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