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孩,她的媽媽問她,你中午想吃什么。 孩子說:不知道,隨便。 媽媽說:不要不知道,你說了媽媽就帶你去吃,什么都可以吃。 女兒一聽媽媽這樣說,很高興,并且認真跟媽媽核對: 真的什么都可以嗎? 媽媽說:都可以,你說吧! 女兒就開始拿著她的手對著她的嘴巴一直在那里沉吟著:嗯……嗯…… 她仔細地在想。 這時媽媽就跟女兒說:叫你自己想了你就想不到了,趕快。 女兒還是在那里想個老半天…… 上面這段對話是臺灣著名教育家、作家李崇建老師講述的真實案例。 他后來跟這位媽媽打了個比喻說:
接著他說: 一個孩子如果她常常被人家規定著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她自由,她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 李崇建老師演講視頻,建議每位父母都看看) 說實話,初聽這段話時,優媽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樣感覺,深覺太有教育意義了。 這個女孩是天生沒有主見嗎?未必。 也許在她很小的時候,媽媽說什么都可以,她也會說餃子、意大利面、薯條……十幾種都不帶重樣。 現在怎么變了呢?也許如網友調侃: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對孩子管得太多,過度保護,卻沒意識到: 有的自由被限制了,思想也容易被限制。 現在管的太多,輸掉的卻是未來。 長大后是空心人 優媽之所以引用李崇建老師上面的例子,是因為它讓太多家長都有共鳴: 很多家長咨詢孩子的意見時,常常得到的答案是——隨便。 一般可能發生的場景如下: 場景一:
場景二:
細思極恐,孩子沒主見就是你一句一句培養的。 有項心理學研究表明: 如果在孩童時期,一個人沒有權利去體驗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就會把這些真實感受從自己的意識中“抹去”,然后去努力扮演別人為自己設定的角色。 多少次充滿想象和熱情的回答被拒絕和遏制后,他們就漸漸成為“聽話”的人。 那些“聽話”的孩子過得好嗎?家長卻沒有真正關心。 這些“聽話”的孩子和心理健康的孩子走上社會后,就是家貓與猛虎的區別。 家貓放出去流浪會餓死,沒有主見的孩子思想不開闊,腦子不靈光,工作沒競爭力,只會被生活蹂躪。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孩子聽家長的話考個好大學,以后在社會上有份體面的工作就夠了,哪管那么多。 但優媽告訴大家一組數據:
這些大學生都得了一種病,叫“空心病”,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他們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脫離父母后不知道為什么而活,那名牌大學、高材生又有什么意義。 借用蒙臺梭利的話: 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這才是對的教育! 有了自主權 才會發展出自控力 有天,我帶著優優和二寶從廣場散步回來,小區樓下碰到了李阿姨帶著女兒萌萌回家,便一起打了招呼。 優優把剛買的一只好看的棒棒糖遞給萌萌,當萌萌正盯著糖看時,李阿姨快聲答道: “我們萌萌從不吃糖,會壞牙,垃圾食品也從不吃。” 看到優優失意的眼神我把她拉到跟前,“待會我們給爸爸嘗嘗吧”。 而8歲的萌萌神色比優優更顯落寞。 當時優媽心想,8歲的孩子會不喜歡糖果?有如此強的自控力? 后來,據優優說,萌萌私下偷偷問了她那棒棒糖是在哪買的,因為媽媽管得很嚴,自己從來不敢吃。 果然,沒有自主權的孩子就沒有自控力。
有些家長也反省:怎么改呢?我的孩子感覺已經被我養廢了。 答案是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當然,很多父母也想給孩子自主權,但又怕他沒有自控力。所以會反駁: ![]() 很多父母一想到孩子的自控力,就覺得要讓孩子克制自己,不能做什么。 其實,自控力,離不開自主權的發展。 培養自控力,更多的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 給孩子分析吃冰淇淋可能會帶來的后果,以及提供一些可替代的建議后,讓孩子自己選擇,給他自主權,給他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們往往喜歡被當做大人對待。 如果他還是想吃冰激凌,那就一起承擔后果吧,至多就是感冒。 但由他自己選擇帶來的結果,孩子在心理上更能接受得多,下次在同樣選擇的時候也會汲取教訓。 自主權是自控力的前提,只有孩子有了自主權,才會發展出自控力。 ![]() 優媽很認可樊登說的一句話:
孩子只有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才能捍衛自己的尊嚴,而自尊水平越高,就越會在意他人的想法,從而對自己高要求。 而一旦在生活中獲得了自控感,他們也就能更順利地發展出一種特質,叫做“意志”。 埃里克森給“意志”下的定義是:能夠自我決策和自我約束,形成不屈不撓的決心。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堅強的意志。 ![]() 教育孩子要掌握的度并不簡單,不能沒規矩,也不能沒自由。 如果你能看見孩子的情緒,感受他內心的想法,接納他的錯誤,就會明白: 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一切教育的答案! 每個孩子的腦袋就是一塊未開發的土地,勤勞就有收獲。 希望每對父母都能培育好自己的那塊土地,讓他們枝繁葉茂,結出芳香甘甜的果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