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墳、墓、冢、陵、林”都指長眠之地,有啥不同?可惜十人九不知 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禮儀的國家,自周公制定周禮以來,婚喪嫁娶等各項活動都有了明確的禮儀規制。中國古代封建等級觀念森嚴,即使有人去世了,墳墓也有嚴格的禮制等級劃分,而“墳、墓、冢、陵、林”等都指人死后的安葬地,但又有等級區別,用錯了會被問罪的! 不同等級的人死亡,稱呼也各有不同。《禮記.曲禮下》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 庶人曰死。”其中,崩、薨、卒、不祿、死,這些都是古人對死的稱謂,但有嚴格的等級之分。古代帝王死稱為駕崩、崩殂、大行、升霞、星駕,也可委婉地稱為“龍馭賓天”。普通村野民夫,稱謂就多了,如歿、殂、故、終、逝、長眠、作古、謝世等等。和尚死了叫“圓寂”,道士死了叫“登仙”。 第一種:陵 陵,一般為“帝王的墳墓”專用,古代帝王自稱天子,有其“專用的升天通道”的意思,如同高大的山陵一般,依規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總是超過這個高度,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后。為此,我們平時所聞所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皇陵,如漢武帝陵稱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稱為“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等。 第二種:冢 冢,高墳也,是對古代諸侯死后安葬地的稱呼。冢是比墳墓高而低于皇陵的建筑,一般指諸侯級別的王侯將相。三國時期曹操為了隱藏自己真實墳墓所在,給自己修了“七十二冢”以掩人耳目,這個冢字就代表了曹操薨逝時魏王的身份。我們常聽說的衣冠冢,高級官員埋葬衣服的地方,而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諸葛亮的衣冠冢。 第三種:墓 墓,古代指士大夫階層的人死后的埋葬地,這里的士大夫指古代社會上的士人、普通官吏、讀書人或有名望的人。古時候的墓是平的,也就是說上面沒有墳頭。《禮記·檀弓》記載: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意思就是說,下葬應該在黃昏時刻,意味著死者與太陽一同隱沒,因此沒有墳頭。 第四種:墳 墳,土之高者,古代平民百姓的長眠之地,其實就是堆起一個小墳包。古代勞動人民本身就沒有太多的錢財,自然不可能給自己建造一座雄偉豪華的墳墓,大多數時候就是黃土一埋,了此殘生罷了。 第五種:林 林,大而廣者,一般埋葬有重大作為的人,除了袁世凱的袁林和張作霖的將軍林外,中國還有兩個圣人,一個就是文圣人孔子的孔林,另一個就是武圣人關羽的關林。 如今早就沒那么多講究,很多年輕人的意識里根本不在乎葬在哪,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自己到時一把骨灰灑向更廣闊的天地,世界那么大,還要去看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
|
來自: qweasdzxcrty >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