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是人體的中軸支柱,具有復雜的結構和眾多功能,主要3個。 1. 在各種體檢時支持頭顱和軀干,并將其載重負荷傳遞到骨盆。 2. 使頭顱和軀干能夠在三維空間內完成較大范圍的生理活動。 3. 保護脊髓及胸、腹腔和盆腔臟器不受損傷。 脊柱生物力學模式,韌帶是保持脊柱內外平衡的重要結構: 1. 前縱韌節,椎體前半部及相應椎間盤纖維環為前柱。 2. 椎間盤,纖維環后縱韌帶,椎體后部和椎管集于中柱。 3. 后柱為脊柱附件包括椎板,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棘突。 脊柱的穩定: 脊柱的作用是保持人體呈直立狀態,將頭及軀干的載荷傳遞到骨盆,提供在三維空間的生理活動和保護骨髓,因此必須要維持脊柱的內外平衡和動靜力平衡。 內平衡:脊柱的內平衡要依靠椎間盤和韌帶,椎間盤髓核內的壓力使相鄰的2個椎體分開,而在其外的纖維環和周圍的韌帶在對抗髓核分類壓應力的情況下,使相鄰的兩椎體靠攏,這2種作用方向相反的力使脊柱得到較大的穩定性,脊柱上的韌帶由伸縮性較小的膠原纖維組成,而連接椎弓上的黃韌帶很特殊,也由包含較多的彈性纖維構成,因此它在脊柱伸屈過程中總是能保持其張力從椎管內維持脊柱平衡。 外平衡:脊柱的外平衡要依靠肌肉,如腰椎間盤變性后椎間隙變窄,周圍韌節相對增長而導致脊柱失控,產生脊柱向前式向后滑脫時(即內平衡失調),可通過腰背肌、腹肌、腹橫肌的鍛煉(即增強外平衡)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一般來講,內平衡沒有外平衡重要,在內平衡失去后,脊柱失穩的變化很緩慢,而當外平衡破壞后,脊柱難以保持正常功能。 脊柱的動靜力平衡理論認為,骨骼和韌帶維持關節穩定和平衡的作用為靜力平衡,而肌肉維持關節穩定和平衡的作用為動力平衡。 脊柱生物力學改變與臨床 脊柱有6個自由度的運動,即沿XYZ軸的平移及旋轉,在頸胸腰椎骨盆的骨關節,椎周軟組織,慢性勞損或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骨增生時在一定的誘因條件下使脊柱的生物力學發生改變,骨關節不能復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間接或直接對神經根椎動靜脈,脊髓或交感神經產生刺激式壓迫,就會出現脊柱相關疾病。 脊柱的生理度不同運動角度大小不同,在遭受外傷勞損時產生之移位也不同,比如:長期伏案工作或高枕臥床看電視,低頭打麻將者所引起的頸椎錯位,是以頸椎變直甚至反張為多,也就是Z軸(即矢狀面)上的損傷,這是長期前屈的緣故。 比如:彎腰向前取重物,是以腰骶關節損傷為多,這是因為腰骶椎是腰段屈伸活動最大的,常見的有腰椎前或后滑脫或錯位。 靜態的脊柱: 脊柱側面呈“S”形,分4個彎曲,其中頸椎呈前凸曲線,胸椎呈后凸曲線,腰椎前凸曲線,是要曲主線,它影響著頸胸椎的2條曲線,但它又決定骶骨基底的傾斜角度,所有脊柱的曲線都必須與一條鉛垂線相交切,這條鉛垂線經過外耳道第1胸椎和12胸椎椎體,髖關節中心的稍后方,在膝關節的前方下行到跟骰從人體后面觀察脊柱時,存在著一條相似的重力鉛垂線,穿過各椎體的中央部直到骶骨尖,并位于雙側髖關節和踝關節的中間,胸椎曲線在矢狀面上變化很小,因為,主要變化發生在下腰部(腰椎前凸)和頸椎(前凸)曲線上。 例如:當一個人腹部脂肪明顯增加后,腹部向前膨隆,腰椎曲度明顯加大,腰骶角也隨之加大,從腰段側面可見腰曲加大向前凸,隨之而來的是背曲亦向后呈圓形背,再向上引起頸曲也增大向前凸。 例如:腰椎失穩,向前凸的女性,其腰骶角達50度(正常40度),當她改穿平腳鞋后,腰骶角隨之或少腰痛程度也隨之減輕,根據任何一條曲線其曲度的增加必須由另外2條曲線成比例對稱地增加或減少其曲度來代償的脊柱生物力學規律,所以在治療腰骶角加大腰骶不穩時,除了用手法糾正過大之腰骶角外,還要注意糾正向后凸的胸椎,病程長者還得檢查其頸曲有否改變,其頸曲加大時應一起治療才能收到理想療效,所以治療中整體觀很重要。 例如:由于骨盆(骶骼關節)錯位而引起的月經不調者其下肢一側變短,從正面觀,隨著骨盆底水平位的傾斜就會出現曲線位移變化,如果一條腿短縮則同側骨盆下垂,而脊柱隨著骨盆的傾斜面傾斜移向對側,重心垂線的移位也會影響這一部分脊柱的曲線,但當骨盆錯位糾正,雙下肢等長后,脊柱又可以恢復到原來與地面垂直的狀態,所以長期不良姿勢及習慣可引起脊柱變形,導致脊柱相關疾病,如果經常處于頸前伸的姿勢就會引致頸肌勞損,頸椎間盤變性甚至突出或頸椎錯位等病癥,頸前凸還可引致胸后凸等連鎖反應。 頸椎病與脊柱力學改變: “上梁不正下梁歪”當頸椎錯位后,由于脊柱力平衡的破壞,可使胸椎、腰椎甚至骨盆失控,產生延續性錯位,在頸椎錯位后脊椎內源性平衡失調,或通過外源性的肌肉緊張來加強椎關節的相對穩定,這種因與原發性脊柱錯位形成力學穩定關系并對其復位造成阻力稱為負性穩定關節。 當頸4和胸2錯位后,如果不及時醫治,就引起這2個錯位關節附近的肌肉緊張,如果這些痙攣的肌肉仍不能維持該關節的平衡時,則要用上段的頸枕肌肉或下段的胸腰肌肉作等長收縮來補償,于是又會繼發上頸錯位或腰椎錯位,同樣推理,腰椎錯位又可引起脊柱整體力平衡的失調,隨后又可以導致骨盆移位來保持脊柱的相對平衡。 從上述變化可見頸4錯位導致胸2錯位,再引起腰椎錯位,最后造成骨盆移位,這種由于頸4錯位最后導致骨盆錯位,假如僅作頸椎復位,僅僅解決了頸胸椎錯位的負性穩定,但上頸段錯位以及腰椎骨盆的錯位來糾正,脊柱的內外平衡尚未完全恢復,腰椎與骨盆仍屬于負性穩定關節其結果就是迫使頸4回復到原來的錯位狀態,所以治療整體觀很重要。 在臨床上,治療一些棘手的脊柱失穩者(例如反復頸椎錯位產生眩暈頭痛者不防檢查其胸椎棘突有否偏歪壓痛。 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不明顯時,則應檢查骨盆以及雙下肢是否對稱,若有異常時,則可以通過X線照片給予證實并及早給予糾正,實踐證明,只有經手法整復負性穩定關節后才能徹底治愈原發性關節錯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