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翹散 《溫病條辨》 銀翹散主上焦醫,竹葉荊牛薄荷豉, 甘桔蘆根涼解法,風溫外感此方宜, 咳加杏貝渴花粉,熱甚梔芩次第施。 【歌訣總括】 銀翹散由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桔梗和蘆根組成,主要治療上焦肺衛的病證,體現了辛涼解表的治療方法,癥見發熱、咽喉疼痛等癥狀。如咳嗽,加杏仁、貝母;口渴加天花粉;熱重者,可隨證加入梔子、黃芩。 【歌訣詳解】 銀翹散主治風溫初期,邪在肺衛證。風溫邪氣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外合皮毛,故風溫表證既可見到肺系的癥狀,又可見到衛分的癥狀。風熱犯肺,肺氣不利,可見咳嗽;衛氣不暢,陽盛則熱,可見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不暢,脈浮而數;熱傷津液,則口渴;邪熱上熏咽喉,則咽痛。故本方立法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為主。 方中以銀花、連翹為主,既可辛涼散表,又可清熱解毒;配伍薄荷、牛蒡子,增強散表之力,同時還能清頭目、利咽喉;竹葉清心除煩,合蘆根且能清熱生津;桔梗、甘草宣暢肺氣,利咽解毒。除上述常用藥物外,方中還配伍了辛溫的荊芥和淡豆豉。在辛涼解表的方劑中為什么要加入辛溫的藥物呢?辛涼解表藥和辛溫解表藥雖均能解表,但作用部位存在差異。辛涼解表藥的作用部位以肺系為主,發汗力不強,開腠理散邪的作用較弱;而辛溫解表藥主入衛分而散邪,發散肌表邪氣的作用較強。因本方證中衛分證的表現明顯,可見發熱、惡寒、無汗或有汗不暢等癥狀,故此需要對郁于肌表的邪氣進行驅除,而辛涼解表藥發散力弱,故此處配伍辛溫不峻的荊芥穗和淡豆豉,開泄腠理,疏散邪氣,這種配伍方法被稱為“去性存用”之法。統觀全方,本方的用藥涉及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清利咽喉和宣暢肺氣等多幾個方面,其中辛涼配辛溫的解表方法的運用,是本方突出的特點,也是辛涼解表法的重要配伍思路之一。對于外感風熱表證偏重于衛分證的治療中,本方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應用點睛】 在辛涼解表劑中,本方的散表和清熱解毒力較強,對流行性感冒、急性咽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屬于風熱表證者,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運用時常以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咽痛、口渴為辨證要點。對本方容易出現的兼夾癥狀,如咳嗽、熱重、口渴、心煩等,可適當配伍降氣止咳、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清心除煩等藥物。由于本方具有芳香辟穢的特點,對手足口病、流行性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性熱病的預防和治療,也有不錯的療效。 【名言名句】 《溫病條辨》:“本方謹遵《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