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簡化不是從民國開始,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事。我們知道一種語言和文字使用它的人越多就會越簡單。普通話相對方言簡單,現代規范字相對古文簡單,實際上正是知識,從精英普及到普通人的結果。歷史上推動漢字簡化的力量在于讓他書寫更方便,更快捷。比如王羲之時代給人寫書信,常用一個敬稱【卿】字,他的筆畫實在太多,草書就干脆簡寫成一筆。 在古代讓人接受簡化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小學語文課上經常用來舉例的這個【明】字,日月明大家很熟悉了。實際上,這也稱的上【簡化字】。雖然上古文字中比較早就有日月明這種寫法,但后來人們并不認可,可能日月當空的異象,難以解釋吧。在小篆中明字左邊,其實寫作囧是窗戶格子,漢代人理解的【明】就是月光,從窗戶中間照下來,后來他隸化變成一個目字,跟肉字旁隸化成月一樣方便書寫,到唐代刻石經的時候,考訂文字,才確立說古代如果有簡單寫法,就采用古代寫法,所以日月明這才開始流行開來,但幾千年來并沒能完全蓋過其他兩種寫法。 所以跟現在一樣,阻礙文字簡化的力量在于習慣和認為某種寫法更科學的觀念。但是很多人都忘了大部分文字變成現在這副模樣,都是將錯就錯的結果,沒有經過文字學的訓練,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一個字最初的含義,比如:簡單的一個【盡(jin)】字,繁體字【盡(jin)】下面一個皿,大家知道是器皿,但上面是啥,古人基本沒有概念。 近代的文字學家認為,這個字從戰國開始就寫錯,后來人幾乎沒搞明白過。羅振玉認為,他實際上是像個刷子,這個字表示吃完東西洗刷餐具,然后衍生出結束的意思。但是這種刷盤子的意思,有文字以來基本沒有用過。既然如此,拿草書字體【盡】字來簡化有何不可呢?所以我們現在的簡化字基本都是古代這幾種力量對抗之后的產物。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的簡化。比如鄰居的鄰,現在的簡化字應當來自漢代。他忽略了聲旁令和?字,讀音實際上是不一樣的。這些不合理的簡化字,將來可能需要改進。 所以簡漢字,在中國5000多年的文化里一直在簡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