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約465—約532年),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字彥和,東莞莒人。早年家貧好學,立志不婚娶,依定林寺僧佑校定佛經。梁武帝時,任太末令、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為昭明太子蕭統及文士沈約所重。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50篇,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1、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逾,超過。軒冕,古代大夫所乘的高車與所服用的服飾,是做官地位的象征。誅,殺。斧鉞,古代的刑具。在史書上被褒揚一個字,比做大官還要榮耀;被貶斥片言,比受斧鉞之刑還難受。這句話說明史書的褒貶對一個人在歷史上的定位與榮辱是關系很大的,意在強調史書品評人物應當謹慎,褒貶要客觀公正。
2、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吻,嘴。玲玲,指玉振之聲。靡,細密,指和諧。累累,指積累之狀。聲音婉轉于唇吻之間,就像玉石振動之聲一樣美妙;文辭和諧悅耳,聽起來就像是圓轉的串珠一樣。這句話說明善于協調文字平仄、交錯聲音高低的獨特效果,強調的是音律上修辭的重要性。

3、夸而有節,飾而不誣。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夸、飾,此指夸張、增飾。誣,虛假。夸張而有節制,增飾而不虛假。這句話說明運用夸張修辭手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4、善為文人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會寫文章的人,寫起文章萬篇也不在話下,但是有時卻為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字詞而無比苦惱。這句話說明寫文章中“煉字”的不易。

5、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淪漪,波紋。花萼,花托。文,指文章的文辭。質,指文章的思想內容。水性虛,所以水面能生波紋;樹體實,所以花朵能綻放于花托之上。可見,文章的文采要以文章的思想內容為依托。此以水與波紋、樹與花朵的關系為喻,說明文章應該以思想內容為主,以修辭文采為輔的道理。
6、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綴文,寫文章。觀文,閱讀文章。披文,分析、理解文章。寫文章的人是事物觸動心靈而將感情表達出來,讀文章的人是分析文章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說明文學創作與閱讀的規律和原則。

7、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征圣》。志,心志、思想。文,指有文采。思想的表達要充分,言辭要講究文采;情感的表達要真實,文字要精美。這句話說明寫文章要內容與形式兼顧。
8、義貴圓通,辭忌枝碎。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義,此指道理。道理要講得圓滿、通順,語言要清楚明白、干凈利落。這句話說明論說文寫作的原則。

9、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吐納,偏義復詞,此只指吐,發出。在吟詠之間,發出了像珠玉一樣脆亮的聲音;在凝神觀照之中,眼前好像呈現出風云變幻的氣象。這句話說明詩賦作者構思想象的神奇情形。
10、談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共泣偕。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戚:哀愁。說到快樂,每個字句都呆著快樂,說道傷心,字里行間都呆著哭泣。這句話原本是指寫文章的語言與內容要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