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約生于公元465年,年登而立,始著《文心》,他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遙,提出這如許之多的至今難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辭理論(拙文所及,可謂掛一而漏萬),實為難能可貴.其修辭之論,既有理性的闡釋,又有言證、事證,既涉文章內容形式,又關作者思維、氣質、涵養、才情.他能從美才、美德、美情與美辭美文的關系方面,闡釋情動而辭發、因內而符外的修辭美學觀,他承認“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辭必巧麗”,盡管當時還沒有堂皇的辯證唯物主義之說,然而在今天看來,這完全符合這種觀點.在這種觀點指導之下,他從內容決定形式的認識出發,建立了系統的剖情析采理論,他從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唯物主義的認識出發,提出了“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種選擇繼承、據時創新的修辭觀,這種服務于時代的“時文”修辭觀,時至今日,也是必須遵循的一條修辭美學原理. 《文心雕龍》體大思精,深文周納,拙文僅就修辭而蜻蜓點水,掠影浮光.若成引玉之磚,亦幸遂微愿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