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混元行氣法又名三才運氣法,是峨嵋派傳統拳法——幕山扁掛的基礎功法之一.此功以培元固本、通透全身氣道為首務,以會聚周身能量并求得內氣、內力的圓滿與統一為目的。本功功簡單,法理細微,功效顯著而全面,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增強修習者的抗擊能力和攻擊能力,還能與硬功功法、外氣發放功法等等多種功法進行良好對接,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良好的實用價值 預備式 擇空氣清新之地.面南而立,兩腳間距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身心放松.呼吸自然、注意力相對集中,兩眼微合,返觀內照全身,體認全身的平穩安貼之感受。靜立1至3分鐘(圖), 人盤行氣法 1.左腳左開半步。兩手掌從體側向前、向上、向內、向下,在體前沿立圓劃弧至肋間,掌心向下,掌指向前,隨手而動,身體緩緩下蹲成中高馬步。同時緩緩吸氣,直達腹腔,氣有六七分足時、氣止形靜、閉氣、全身放松(圖2)。 2、閉氣約3秒鐘。開始本節動作,繼續閉氣,提肛收閭,牙關咬勁,體腔肌肉緩緩運勁收緊(不宜太緊,五、六分即行),令腹內之氣上行至胸,經胸至雙肩、雙臂、雙手,手助氣行,以纏綿之力緩緩向前推插。推插時,小臂外旋,使手心向上,掌指向前,目注雙掌微有前領之意(圖3)。注意協調性,推插、轉臂(螺旋前插)與行氣應同步運行,掌指有明顯的麻漲感(初次行功者可能沒有)。 3、功架不變、緩緩呼氣.同時全身隨之放松。 4、緩緩吸氣,意念氣由掌經臂向丹田回歸,形助氣行,兩臂同時內旋后拖至肋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全身放松(圖2) 3.重復以上2—4步,反復三次、注意、力不可太強,氣不可太足,意念要纏綿,形體要圓和,體認要仔細。(以下每節都有這些要求) 二、地盤行氣法 1.接“人盤行氣”第4步,閉氣約3秒后。體腔各部肌肉緩緩運勁收緊,令氣下行,經腿至雙腳。以形助 氣、雙手滑體側緩緩下按.同時,雙腿緩緩用力伸直,有洞地三尺的意境,下肢有麻漲之感。 2.功架不變.緩緩呼氣,全身隨之放松. 3、緩緩吸氣、意念內氣由雙腳回歸丹田,以形助氣,雙掌隨之上提至肋,手心依然向下,掌著向前,同時,身體回蹲為中、高馬步。 4、重復本節1至3步、反復三次。 三、天盤行氣法 1.接地盤行氣第3動。閉氣約3秒后.提肛收閭. 腹肌收緊,胸背肌肉隨之成勁。令氣 上行經頭部至頭頂,以形助氣,身體 上撐,兩腿蹬直.雙手翻腕向上撐插 手心向內,掌指向上,略高于頂,氣達頂時,頭皮發漲,發硬,臉有麻感,發有上豎之形,耳內微現“轟”音.注意:本節更要減輕力度,血壓偏高者最好不練或少練.輕練。 2、功架不變.緩緩呼氣.全身隨之放松. 3、全身放松,緩緩吸氣、意念內氣由頂返腹。以形助氣,緩緩下蹲,雙拿下縮至耳下(圖6)。 4、重復本節1至3動、反復三次。 四、整體行氣法 1、本節又名三才統運。接天盤行氣第3動。閉氣約3秒,胸腹肌肉漸漸運勁收緊,令氣由丹田向頭、手、腳運行,充盈全身。以形助氣,兩臂向體側緩緩伸展推排,雙腳運力緩緩瞪直,身體上撐,頭上頂(圖7)。 2、全身緩緩放松,隨之呼氣,功架保持圖7之形。 3、緩緩吸氣,意想全身之氣向丹田回歸。同時以形導氣,身下沉,步下蹲,手回縮(圖6). 4、重復本節1~3動,反復三次。 五、混元一氣法 1、接上節第3動。閉氣,由腹部開始,全身肌肉順次收緊,令氣由丹田向全身擴展,同時,以形固氣,雙掌由上經體側向下向內卷壓,在此過程中,雙掌變拳,漸漸收緊,最后拳面相對,距約兩三寸,置于腹下。牙關緊咬, 十趾抓地,全身團成圓形、注意體認此時的形、氣、力圓滿充實的情形(圖8)。 2、幾秒鐘后,全身緩緩放松,緩緩呼氣,隨之起身立正。 “本段功法不作重復。 收功法全身放松,正立,自然呼吸,直至較為心平氣和、平穩妥貼之后,即可結束。也可作一些自由活動,比如按摩之類,使全身爽快適意。 注憲事項: 1、此功可重復修煉3遍。修完之后,即可根據自己 的意愿進行強度合適的專項修練,比如排打、發力、收發外氣之類。不接專項練習,假以功時同樣能修持成多種高級功夫。 2、力不可太強,吸氣不可太足,閉氣不可太久,意念要真實,形體要圓和,動作要協調,體認要仔細,行動要緩慢隨和,內外要統一。 3、體弱多病者,心臟機能、血壓狀況不良者,不要勉強修功,即使要練,也要降低要求,逐步提高。 4、少數人練功中輕微的頭昏、頭痛的感覺,此懸正常情況,只需降低力度,適應之后即可清除。 5、本功每天可在不同時間修煉二到三次,一般地說,初次便有氣感,一周之后,體質將明顯改善,精力充沛,體力增強,打擊力、抗擊力將大大提高。有的人甚至有打架斗毆的沖動,請加強道德修養,多做好事,以養德行,一月之后,每天只練一次。 6、本功內含養、采之法,轉換圓滿之法,但就一般的習武者和養生者而言,不必多加強調其功用也足以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