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風擾綜合法的概述 (一)基本組成: 制附子75g--150g(先煎二小時)生白術45g--60g干姜30g--60g清半夏45--60g炒車前子30g--60g獨活30g炙甘草15g (二)功效: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三)主治: 高血壓、心肌炎、高血脂、高血糖、子宮肌瘤、帶下癥、閉經、男子陽萎、良性腫瘤、皮膚病等。癥狀如全身有沉重感,頭昏沉,易口渴,肢體麻疼,睡時尤重,腫塊結節,關節變形,夜熱易醒或早醒,心悸昡暈。舌體大瘀暗無苔,苔白膩或罩黃或花剝或水滑無苔,脈沉細滯或弦滑緊滯帶勁。 (四)法藥解: 此法由盧鑄之太老師寒濕風擾之法化裁而來,寒濕風擾之法組成:制附片,桂枝尖,硃茯神,砂仁,獨活,炙甘草,生姜,蔥白。制附子大剛大烈化升陽氣,桂枝辛溫開導,獨活驅風逐濁,此為王者入內出外之健將也。硃茯神安定神志,而行陰水。砂仁納五臟之氣歸腎。甘草奠安中土。生姜化凝陰而通神明。蔥白通上達下,引通經絡。此法是納引真氣直達客邪所阻之地,使邪氣外出,是為寒濕風擾之法也。寒濕風擾綜合法的病機是陽虛陽郁、寒濕凝滯、風邪侵擾、陰津不生,這亦是為什么可用溫熱藥能解決口渴問題。法中的四逆湯: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陰霾,回陽溫陽,溫固下焦,而化生真氣。白術(大量)強壯脾之運化濕濁的能力,通利三焦,使濕濁由二便出。獨活將風寒濕由營分轉出入衛分,行濕開表又不傷正。清半夏(大量)使濕濁由陽明而降,而實現尿解,并啟蒙寐,鎮靜安神,助交通心腎的作用。車前子利尿通淋,使濕濁由小便利出。 (五)盧鑄之太老師的有關論述 在師父彭重善版的《盧氏臨證實驗錄》中專門有一章盧鑄之太老師論述“寒濕門”,下面是盧鑄之太老師在“寒濕門”中的有關論述: 1.寒濕之毒,侵入經絡(寒濕入絡) 盧鑄之:用腦后傷風與濕,侵入神經,外面之經絡又被寒濕所侵,關節凝聚,久久阻礙氣血之交流。因交流不暢,波及精髓,便有頭昏失眠,足下之骨中或冷或熱。此等癥狀應宜分化寒濕,溫化氣血,使上下交流,內外相通,于精津氣血液,勿稍阻滯,即可使營衛協和,而內外中自然調達矣。再宜慎風寒,節飲食,勞逸平均為 2.寒濕之毒,侵入筋絡(寒濕入筋 盧鑄之:風濕侵于筋絡之中,漸漸侵入,凝束筋絡,會導致久久肢體疼痛,不能行步,舉動艱難,轉側不靈,疼痛難安。應用陽化陰,祛風行濕為要。 3.寒濕之毒,侵入肌腠(寒濕入衛) 盧鑄之:余意非用大溫之品,溫精溫血,使精血化氣,傳布臟腑經絡,更使骨節得養,氣機得暢,周身乃得靈活,是祛邪必先扶正,正復而全身經絡自然輸轉無礙,乃遵古辛甘化陽、扶正除邪之旨圭也。 4.寒濕之毒,侵入血分(寒濕入營) 盧鑄之:血液凝滯,氣機不暢,行動維艱,周身牽掣作痛,是寒濕之毒,侵入血分,陰陽不合,氣血不流,若久不治,必成風癱。急宜發動氣機,撥轉陰陽,使血液流行有路,氣血交合有方為要。先大壯脾胃,使收納與運化健壯為主,次引血液歸于腸腑,使濁穢有路而出,為第二要著。 5.寒濕之毒,侵入骨膜(寒濕入膜) 盧鑄之:風寒濕已入骨膜,系由太陽太陰前治未解,侵入少陰,而表里中俱為邪困。治宜撥轉樞紐,引通氣血,使氣血流入于元陰元陽之中,使陽能升,陰能降,營衛得以協和,然后引之導之,扶之抑之,使表里中上下六合皆得溫暖。務期陽能衛外,陰能守中,導引之法,循序漸進,扶陽之法,次第安排,使邪去而正可無傷,是為撥通機能,扶助生化之旨 6.寒濕之毒,侵入骨節(寒濕入骨) 盧鑄之:食飲外淫不知忌避,冰天雪地,隨便睡臥,久久侵于筋絡,透入骨節,因汗后受風受雨,乍發寒熱,治用冷敷,反引邪內入,成為引邪歸內。如是年少,尚未成立,筋柔骨嫩,為稚陽之軀,亟應扶陽,化去陰霾為要。 7.寒濕之毒,侵入重樓(寒濕入重樓) 用天雄起少陰中之微陽,與太陽交合,氣機乃能運轉,生化之機乃能暢也。用菖蒲、南星引進膻中之竅,與賁門相接,胃中之痰,正可化 以上是盧鑄之太老師有關風寒濕邪侵人體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癥狀與治法的有關論述,非常精辟。此類病癥臨床甚為多見,且病機復雜,癥狀難辨,治亦不易,而寒濕風擾綜合法是解決因風寒濕邪內侵引起系列病癥的一個很好的法門。 (六)應用其法辨證點: 1、舌:1)舌體胖大,瘀暗或淡暗,水滑無苔。2)舌苔厚膩,舌質不論紅、暗、瘀、淡,體大體小多有舌體裂紋。舌體大是濕郁,舌暗是有寒郁、氣郁,舌體有瘀斑為血瘀,舌淡多為寒濕郁加血虛,舌紅有郁熱或有傷陰血。3)如營氣同病舌苔厚膩而罩黃,或舌苔花剝,但苔底是灰暗。均可具此進行相應加減。 2、脈:沉細滯或弦滑緊滯帶勁。寒濕入里則脈沉,寒阻營分則脈細,濕阻營分則濡,為濕滯脈,風寒邪入侵則脈弦緊或帶勁。 3、病癥:全身有沉重感,頭昏沉,易口渴,肢體麻疼,睡時尤重,是氣到血不到,腫塊結節,關節痹阻變形,夜熱易醒或易早醒,心悸眩暈,男子陽萎,女子帶下閉經,皮膚濕疹等 (七)變法 變法1:如有深痰加制膽南星(肺脈沉滑滯變法2:如深層臟腑水濕發出來以后會更腫,是暫時的,繼續服藥會很快消掉,用2-3劑后就換方:如附桂方。 變法3:有表證,加桂枝法 變法4:血壓高,如脈勁加刺五甲皮、川芎。左關勁加青皮、天麻。右關脈勁加油厚樸。后期可加松節、當歸。 變法5:有郁毒,加升麻、鱉甲 變法6:有風濕,用盧門痹癥之法。 變法7:腎虛,加巴戟天、菟絲子、葫蘆巴、或濟生腎氣丸。變法8:有火(尤其是肝火),加真武湯。變法9:有郁熱,加水牛角。 變法10:有虛勞,加黃芪黨參填精法,變法11:腎有寒:加細辛6-15g(尺脈沉緊) 病案 病案一.白崩 于某女35歲 初診:2017年2月15日 主訴:帶下4個月余,呈水樣,天天分泌很多,必須用衛生巾,就象來月經一樣,而月經3個多月未來,平時手腳涼,腰腹特怕冷,晚上睡電熱毯,白天貼暖貼才覺舒服,怕食冷飲易腹脹腹瀉,舌淡暗、胖大、齒痕,苔薄白潤,脈沉細滯,兩關脈弦緊,兩尺脈沉弱滯帶緊。辨證:陽氣虛弱,寒濕風擾,血凝化水。 治法: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溫血化凝通絡。擬:寒濕風擾綜合法合溫化引通之法加味。處方 制附子80g(先煎二小時)干姜40g桂枝30g生白術50g清半夏45g獨活30g炒車前子40g炙甘草15g當歸首12g松節20g吳茱萸15g細辛12g生姜40g。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忌一切生冷,注意保暖。 法藥解: 此病人寒濕凝滯很重,盡管主癥是帶下,亦不能過早固澀止帶,要以補為通,以通為用,用通因通用之法。方中制附子、干姜、生白術、清半夏、獨活、炒車前子、炙甘草為寒濕風擾綜合法,主要功效就是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制附子、生姜、炙甘草、桂枝、當歸、半夏松節(細辛)為溫化引通之法,主要功效是溫血化凝,引陽通脈。有道是“血不利則為水”此病人在陽虛寒飲凝滯的同時,還存在寒凝血瘀的情況,所以溫陽散寒除濕與溫化通脈并治更為穩妥貼切,療效會更好。方中的吳茱萸溫肝行氣燥濕,肝經循少腹而繞陰器,吳茱萸可逐肝經之寒濕,行肝氣之郁結。細辛辛溫散寒透表,入腎竅透太陽,搜寒邪外出,通關達竅,寒濕之邪無以遁行。諸藥共達溫陽散寒除濕、溫血化凝通絡之作用。 二診:2017年2月23日 病人服完上方后,其整體狀況明顯改善,分泌物已減少,且較稠,用護墊即可,手腳腰腹涼感減輕。舌淡紅稍青,體稍胖大,有齒痕,苔薄白稍潤。脈沉細滑稍滯,兩尺脈沉細稍滯。濕邪已祛大半,接下來應以溫腎健脾,除濕止帶為主。擬寒濕風擾綜合法合護正潔子臟法加減 處方二7 制附子90g(先煎二小時)干姜30g炮姜25g浙白術40g獨活20g法夏30g炒車前子25g炒小茴20g賊骨30g益智仁25g肉桂15g鹿角霜20q炙甘草15g。6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法藥解: 制附子、肉桂、白術、炒小茴、賊骨、益智仁、炙甘草、姜為護正潔子臟法,其功效溫腎健脾止帶。方中的鹿角霜補腎助陽,收斂止帶,達到祛邪而不傷正。 三診:2017年3月2日, 病人服完上藥后,帶下情況進一步改善,手腳腰腹涼感亦減輕大半,舌淡紅苔薄白,有齒痕,脈細稍沉滑。治法以溫陽補腎、健脾止帶為主。擬扶陽固腎法合護正潔子臟法加減。處方三 制附子90g(先煎二小時)肉桂15g白術25g鹿角片20g巴戟天30g菟絲子25g益智仁20g炒小茴20g賊骨25g桑蛸20g炙甘草15g淫羊藿15g干姜30g生姜50g。6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法藥解: 病人寒濕已化,濕邪已除,水帶已止,脈絡已通,接下來應以補腎填精、健脾利濕為主,兼并固澀止帶,為月經恢復正常打基礎。方中制附子、肉桂、白術、益智仁、巴戟天、菟絲子、炙甘草、淫羊藿、生姜為扶陽固腎法,主要補腎健脾填精。方中桑蛸補腎生精,固澀止帶。干姜辛熱溫中,破陰回陽,溫肺化飲,祛脾胃寒邪。 四診:2017年3月9日 病人帶下癥基本消失,手腳已溫,腰小腹仍怕冷,但涼感若失。舌淡紅,稍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稍滑,左尺已有根。病人現在寒濕已解,瘀滯已通,帶下已除,腰腹已漸溫,接下來以補腎健脾、養血調經為主,以恢復月經正常周期。擬附子黃芪黨參綜合法加味進行調理。后又經過五、六二診月經來潮。 病案二.頑固性腹脹腹瀉 李某,男,45歲。 初診:2017年3月15日 主訴:頑固性腹脹腹瀉5年余,近一個多月肩背酸沉、全身關節發緊,左胸前不適,左肩臂晚睡時有麻痛感。一直左側腹脹、大便溏稀,一天2~3次,經常應酬喝酒,工作壓力大,直未能好好調治,覺病情逐漸加重,特來用中醫調理。舌淡暗青,苔薄白潤,脈沉滑緊滯,左關弦滑稍沉緊帶滯,右關沉細滯緊,兩尺沉細弱滯稍緊。辨證:脾腎虛寒,寒濕痹阻,肝寒氣郁。 治則:溫陽散寒除濕,補腎溫肝健脾。 第一步:辛溫解表,散寒除濕通痹。擬扶陽醫學的去濕通經痹證法加味。處方 桂枝20g鹿角片30g蒼術30g陳皮20g炒小茴20g茯苓20g靈仙20g松節20g刺五甲皮25g川芎15g獨活209細辛10g炙甘草10g生姜30g。 4劑,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法藥解 桂枝、蒼術、炒小茴、茯苓、獨活、靈仙、松節、炙甘草、生姜,為治痹癥法,其功效辛溫解表、散寒除濕通痹。方中的鹿角片補腎強督并助陽祛寒除濕。刺五甲皮微寒微酸,有治風痹之能、祛寒凝之痛、健步強身之效。川芎味辛微苦而溫,行氣化郁,通肌腠,達網膜,為內外通達之良品也,與刺五甲皮同用有除寒濕、擴血管之作用。細辛辛溫散寒透表,入腎竅透太陽,搜寒邪外出,通關達竅,驅寒濕之邪透達于外。陳皮行氣化濕開腠理。全方共奏辛溫解表、散寒除濕、通經除痹之功效。 法藥解: 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獨活、白術、炒車前子、法夏為寒濕風擾之法,其功效溫陽散寒除濕。方中刺五甲皮、靈仙、松節散寒祛濕、通絡除痹。吳茱萸、木香溫肝理氣,散寒祛濕,調暢三焦之氣機。 二診:2017年3月20日 病人服完上藥后,腰背脹痛、全身發緊、左胸不適基本消失,左腹脹、大便溏瀉稍有好轉,現感覺左肩酸沉,舌淡青,瘀暗減輕,苔薄白稍潤,脈沉細滑滯,兩關弦緊。第二步:溫陽散寒除濕,溫肝行氣。擬寒濕風擾綜合法加味。處方二: 制附子80g(先煎二小時)桂枝25g干姜40g炙甘草15g生白術50g炒車前子30g法夏45g獨活30g鹿角片25g刺五甲皮30g靈仙25g松節20g吳茱萸15g木香10g生姜40g 6劑,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三診:2017年3月27日 病人服完上藥后,多年的左腹脹、大便溏泄明顯改善,左肩酸沉若失。舌淡紅稍青,苔薄白稍潤,脈細滑稍沉略滯。 第三步:溫腎健脾,祛寒利濕,溫肝理氣。擬扶正益脾法合寒濕風擾綜合法加減處方三 制附子90g(先煎二小時)肉桂20g官桂20g浙白術30g茯苓30g干姜30g獨活20g炒車前子30g公丁15g砂仁15g補骨脂20g草果15g(去皮)生姜50g炙甘草15g 5劑,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法藥解: 制附子、白術、肉桂、官桂、砂仁、補骨脂、炙甘草、生姜為扶正益脾法,其功效為溫腎健脾止瀉。寒濕風擾法繼續溫陽散寒除濕。方中的公丁:溫腎暖肝,疏肝理脾。草果溫中燥濕,主要用于寒濕阻滯脾胃 四診:2017年4月2日 服完上藥后,病人原有不適癥狀大為改善,大便一天多為一次,漸成形,腹脹亦沒有明顯感覺了,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稍滑,左尺沉稍弱。 第四步:溫陽補腎,舒肝健脾。擬扶陽補腎法合扶陽理肝健脾法加味,10劑。以鞏固療效。 病案三痹癥 趙某男45歲 初診:2017年4月30日 主訴:全身骨痛,怕冷,疲乏無力,陣發性胸悶憋氣,有痰,喪失勞動能力月余,走一段路就全身酸軟,面黑,無汗,飲食一般,大便不暢。舌較淡紅、顯暗,苔白厚膩。脈右弦滑緊,左弦滑緊稍勁,左尺沉弱。 辨證:寒濕內侵,痰凝痹阻。 治則:解表祛寒,溫陽扶正,消痰除濕,通絡除痹。第一步:解表散寒,除濕通痹,宣肺化痰。擬桂枝法加味。處方 桂枝20g蒼術20g陳皮20g油厚樸15g青皮15g刺五甲皮20g川芎15g靈仙20g松節20g石菖蒲20g法夏20g南楂20g炙甘草12g生姜30g。 3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法藥解: 桂枝、蒼術、陳皮、炙甘草、南楂、生姜為桂枝基本法,解表散寒,加石菖蒲、法夏宣肺散寒化痰,與油厚樸同用,化燥降逆祛痰。青皮舒肝行氣,以解肝脈之勁。刺五甲皮、川芎逐濕通絡擴血管,以緩解左脈之勁象。靈仙、松節祛濕通絡,開關達竅,通痹止痛。 法藥解: 制附子、白術、肉桂、官桂、砂仁、補骨脂、炙甘草、生姜為扶正益脾法,其功效為溫腎健脾止瀉。寒濕風擾法繼續溫陽散寒除濕。方中的公丁:溫腎暖肝,疏肝理脾。草果溫中燥濕,主要用于寒濕阻滯脾胃 四診:2017年4月2日 服完上藥后,病人原有不適癥狀大為改善,大便一天多為一次,漸成形,腹脹亦沒有明顯感覺了,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稍滑,左尺沉稍弱。 第四步:溫陽補腎,舒肝健脾。擬扶陽補腎法合扶陽理肝健脾法加味,10劑。以鞏固療效。 病案三痹癥 趙某男45歲 初診:2017年4月30日 主訴:全身骨痛,怕冷,疲乏無力,陣發性胸悶憋氣,有痰,喪失勞動能力月余,走一段路就全身酸軟,面黑,無汗,飲食一般,大便不暢。舌較淡紅、顯暗,苔白厚膩。脈右弦滑緊,左弦滑緊稍勁,左尺沉弱。 辨證:寒濕內侵,痰凝痹阻。 治則:解表祛寒,溫陽扶正,消痰除濕,通絡除痹。第一步:解表散寒,除濕通痹,宣肺化痰。擬桂枝法加味。處方 桂枝20g蒼術20g陳皮20g油厚樸15g青皮15g刺五甲皮20g川芎15g靈仙20g松節20g石菖蒲20g法夏20g南楂20g炙甘草12g生姜30g。 3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法藥解: 桂枝、蒼術、陳皮、炙甘草、南楂、生姜為桂枝基本法,解表散寒,加石菖蒲、法夏宣肺散寒化痰,與油厚樸同用,化燥降逆祛痰。青皮舒肝行氣,以解肝脈之勁。刺五甲皮、川芎逐濕通絡擴血管,以緩解左脈之勁象。靈仙、松節祛濕通絡,開關達竅,通痹止痛。 二診:2017年5月3日 服完上藥后,陣發性胸悶憋氣明顯改善,怕冷、全身骨痛略有減輕,有晨僵,全身仍乏力。舌淡紅,稍暗,苔薄白稍膩,脈右細滑稍弱,左弦滑稍緊,左尺沉弱滯。第二步:溫陽逐寒,除濕通痹。擬寒濕風擾綜合法加味 處方二 制附子80g(先煎二小時)桂枝25g細辛10g蒼術20g生白術40g獨活309千姜40g炒車前子30g法夏40g松節30g刺五甲皮30g川芎15g靈仙25g石楠藤30g生姜60g炙甘草15g。 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法藥解: 制附子、生白術、獨活、干姜、炒車前子、法夏、炙甘草為寒濕風擾綜合法,其功效溫陽散寒,驅風除濕。方中的桂枝溫陽通脈。蒼術燥濕行脾。細辛辛溫驅寒,透少陰達太陽,搜寒邪外出。石楠藤微辛微苦,引通陰維陽維,交接于筋骨之間,使筋骨相聯,動作靈活,使弛長軟短之疾可醫,與松節、細辛同用,引微陽而達微空,骨節酸痛凝滯之病可解。靈仙刺五加皮、川芎活血祛濕通痹。 三診:2017年5月11日 病人服至第三劑時胸悶憋氣、全身骨痛消失,而出現全身肌肉痛,是風寒濕邪由深層透到了肌層,接著服藥,除邪務盡,服完藥后,全身肌肉痛消失,已無冷感,晨僵明顯改善,頭部及上半身開始出汗,而出現肌肉發酸,肢體較前有力,能抱會外孫了,但仍易疲勞,肢體有麻感,舌較淡紅,苔薄白,后稍膩,脈細弦稍滑,沉取弱,病情是邪氣將除盡,而正氣未復,下一步治療應以扶正為主,兼祛邪氣。 第三步:溫腎健脾,益氣養血,除濕祛寒。擬附子黃芪黨參綜合法合寒濕風擾綜合法加減。 處方三 制附子90g(先煎二小時)黃芪30g黨參20g當歸20g巴戟天30g蒼術20g干姜30g獨活20g炒車前子25g鹿角片25g桂枝15q法夏30g松節20g木瓜20g石楠藤30g炙甘草15g生姜80g 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診:2017年5月3日 服完上藥后,陣發性胸悶憋氣明顯改善,怕冷、全身骨痛略有減輕,有晨僵,全身仍乏力。舌淡紅,稍暗,苔薄白稍膩,脈右細滑稍弱,左弦滑稍緊,左尺沉弱滯。第二步:溫陽逐寒,除濕通痹。擬寒濕風擾綜合法加味處方二 制附子80g(先煎二小時)桂枝25g細辛10g蒼術20g生白術40g獨活309千姜40g炒車前子30g法夏40g松節30g刺五甲皮30g川芎15g靈仙25g石楠藤30g生姜60g炙甘草15g。 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法藥解: 制附子、生白術、獨活、干姜、炒車前子、法夏、炙甘草為寒濕風擾綜合法,其功效溫陽散寒,驅風除濕。方中的桂枝溫陽通脈。蒼術燥濕行脾。細辛辛溫驅寒,透少陰達太陽,搜寒邪外出。石楠藤微辛微苦,引通陰維陽維,交接于筋骨之間,使筋骨相聯,動作靈活,使弛長軟短之疾可醫,與松節、細辛同用,引微陽而達微空,骨節酸痛凝滯之病可解。靈仙刺五加皮、川芎活血祛濕通痹。 三診:2017年5月11日 病人服至第三劑時胸悶憋氣、全身骨痛消失,而出現全身肌肉痛,是風寒濕邪由深層透到了肌層,接著服藥,除邪務盡,服完藥后,全身肌肉痛消失,已無冷感,晨僵明顯改善,頭部及上半身開始出汗,而出現肌肉發酸,肢體較前有力,能抱會外孫了,但仍易疲勞,肢體有麻感,舌較淡紅,苔薄白,后稍膩,脈細弦稍滑,沉取弱,病情是邪氣將除盡,而正氣未復,下一步治療應以扶正為主,兼祛邪氣。 第三步:溫腎健脾,益氣養血,除濕祛寒。擬附子黃芪黨參綜合法合寒濕風擾綜合法加減。處方三 制附子90g(先煎二小時)黃芪30g黨參20g當歸20g巴戟天30g蒼術20g干姜30g獨活20g炒車前子25g鹿角片25g桂枝15q法夏30g松節20g木瓜20g石楠藤30g炙甘草15g生姜80g 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法藥解 方中制附子、桂、黃芪、黨參、當歸、巴戟天、術、炙甘草、生姜為附子黃芪黨參綜合法的架構,主要功效是扶正溫陽補腎,益氣健脾養血。方中的寒濕風擾綜合法繼續除邪務盡。鹿角片溫陽補腎,強督除濕,加大扶正祛邪的力度。木瓜祛濕舒筋通絡,理肌腠,通網油,快腸利氣。全方共達扶正祛邪之目的 四診:2017年5月20日 諸癥若失,能輕體力勞動了,只是下午稍有肌肉酸麻感,后擬附子黃芪黨參綜合法加味以鞏固療效。 三.總結 (一)、寒濕風擾綜合法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只要確定病機為風寒濕邪入侵而致病。具體臨床表現可因人而異,但根本都是本虛標實,寒濕阻滯,風邪侵擾,脈絡痹阻不通,致使正常生理功能發生障礙,可表現為多種臨床疾病的癥狀,如臟腑系統的、肌肉關節系統的、生殖系統的、血液循環系統的.……。據病機病癥在基本法上靈活配伍皆可獲得確切療效,亦可作為某些疾病的關鍵轉折所用之法,此法可謂是7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很好的一個大法,值得推廣挖掘和創新。 (二)、從盧鑄之太老師有關寒濕風擾的精辟論述及有效案例的驗證,從而體現了扶陽醫學的特點,其主要特點:以火立極,陽主陽從,扶陽護正,溫通氣化;臨證切入準確,次第分明,收功完美。從而亦說明了扶陽醫學的法:法有章法,法無定法,法隨證變,法定藥隨,以法統病,可謂是層層章法,步步規矩。扶陽醫學的立法體系是一套縱深的遷回的戰略戰術與其它學術思想并不矛盾,更能相互融合,無論是經方、時方、驗方皆可納入扶陽醫學的這一縱深的立法框架內,而作為權宜之法,以利于疾病治療的順利進行與康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