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到現在,已經快4周了,但對于很多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新手父母,已經開始崩潰了。
新手父母們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因為小學和幼兒園的環境、任務、壓力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父母沒有提前做好預防,那么劇烈的變化必然帶來的是手足無措。 1、學習內容增多 家長體會最明顯的應該就是學習內容增多,因為內容增多的結果必然是作業也變多了。 幼兒園一般都沒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所以孩子不會老師也不會強求。但是小學后就不同了,有詳細的學習計劃,每節課教什么學什么都有嚴格的要求,老師要按照教學計劃來完成該學期的教學任務,所以孩子必須得學會,不然落下了,以后想要再追上就更難了。 這就使得孩子每天都有很多作業,回家鞏固練習。而對于剛上小學的孩子,他們沒有養成作業習慣,同時識字量有限,因此父母必須要輔導孩子寫作業。 作業劇烈增加,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時間來寫作業,而6-7歲孩子的天性又坐不住,不能太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因此孩子寫作業也就成了一大難題。 2、教學環境變化 以前幼兒園時,老師與其說是老師,更多的像一個保姆,照顧孩子的生活,陪孩子做游戲,在教學內容上也更加講究直觀性和趣味性,因此孩子上學時基本沒什么壓力,更多的是像一群人在玩。 但是當孩子上小學后就不一樣了,老師因為教學任務重,對孩子要求也就比較嚴厲,一節課40分鐘孩子要老老實實的坐在那里聽講。同時教學任務重,老師要為了追求教學進度,教授內容也就比較直接,讓孩子死記硬背,趣味性肯定是不足。 3、競爭增加 在幼兒園,因為沒有嚴格的教學任務,也就沒有強烈的成績對比,孩子之間并沒有強烈的對比競爭,大家都差不多,整天嘻嘻哈哈的玩游戲。 但是小學就不一樣了,老師會經常的進行測驗來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也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學習好的肯定更容易受到老師青睞,而那些學習差、天天還調皮搗蛋的孩子則經常會請家長,孩子就開始出現了分化。 總之,小學相對于幼兒園的性質決定了他們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強烈的不同使得孩子心理產生了很大的波動,孩子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自己才能適應這種變化。而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如果家長沒有做好輔助作用,孩子難免就會出現不適應的表現,比如厭學,討厭學校,不想去上學。 所以,對于剛上小學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導幫孩子,幫他們渡過這段開學癥候期。 父母應該怎么幫孩子渡過開學癥候期1、父母要調整自己的認知 作為父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認知。 很多父母其實也沒有適應幼兒園到小學的變化,還用幼兒園的眼光看到小學,覺得孩子怎么學這么多,老師布置作業太多,甚至覺得學校的教學方式有問題,因此心生不滿,在孩子面前說老師、學校的不好,這其實是犯了教育的大忌。抱有這種思想的家長肯定不會認真配合學校的教學,而且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學習態度,使得他們不尊敬老師,更不認真學習。 父母要認識到,你生活在這么個大環境下,你沒法改變它,你就只能學著怎樣更好的適應,而不是光在那里抱怨,這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2、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因為孩子剛上小學,因此肯定存在著一些學習習慣問題,比如坐姿、寫字手勢等,表現上看這好像是小問題,但是如果不注意,將來會影響孩子視力、寫字速度,這也必然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特別是孩子的作業習慣,父母之所以感覺孩子寫作業時一個大問題,是因為父母一開始就沒有注意幫孩子建立好的作業習慣。 父母要教會孩子制定作業計劃,一開始父母可以幫孩子制定,然后逐漸引導孩子自己制定,什么時候開始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時候完成。 同時,孩子寫作業時,父母不要時刻陪在孩子身邊,避免孩子一遇到不懂的就問東問西的習慣,這樣孩子很難集中注意力。給孩子限定時間,遇到不懂的先跳過去,然后過一段時間集中問父母,逐漸養成孩子獨立作業的習慣。 3、關注孩子情緒 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壓力增大,心情變差,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父母要及時注意觀察孩子的不良情緒,幫孩子做好疏導。 當孩子對父母發泄情緒,說不上學時,父母不要一聽就著急,就開始上綱上線的批評教育。 孩子很可能就是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了,想發泄而已。父母要學會共情,不要教育孩子說不上學怎樣,上學又怎樣,只需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發泄出來。第二天孩子不用你教育,他還是會去上學的。因為他們并不是什么都不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