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八大高頻題型解題技巧 文學類文本閱讀包括小說與散文的閱讀,其設題的角度基本從內容、結構、手法、標題、語言、主旨等方面入手。綜觀近幾年的高考真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八大高頻題型: 第一種:標題作用題 此類題在散文與小說閱讀中都常出現,其經典問法是“聯系全文,分析標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好處)”?;颉案鶕疚膬热?,你認為是否有必要更換文章題目?為什么?”如: 小說以“鞋”為中心敘事寫人,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鞋》) [答案]以鞋為紐帶可以傳遞主人公守明的深情與期盼,有利于開展故事情節。鞋就是主人公感情的載體,聚集著她對那個人幾乎全部的愛。以“鞋”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愛情的替代品,是她愛的見證物,以“鞋”為中心有利于表達人物情感。 [答題技巧] 答題時要善于轉化,諸如“標題好在哪里”“標題能否更換”“作者為什么要以某某為標題”,其實都是分析該標題的作用。分析時可從以下角度思考: 1.標題本身的角度:點明寫作對象,多表現為以人或物為標題的小說。如果標題用了修辭手法,則要從修辭角度分析。標題本身的意境特點。如穆時英的小說《蓮花落》,“蓮花落”本是小說主人公乞討時所唱的歌,同時也有很強的畫面感。分析為:“蓮花落”本為歌曲名,但意象優美,具有美感與文學氣息。 2.情節結構的角度:統領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節,大多以主謂或動賓短語的標題為主,如《林黛玉進賈府》。作為文章的線索,或串起文本的若干故事情節,或見證(記錄)了事件的發展變化,起線索作用的標題,往往在文中總是反復出現。 3.內容主旨的角度:借標題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如《棋王》,一個“王”字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標題也可能是文中主人公某種精神品質的載體。如梁曉聲的《丟失的香柚》,香柚象征著“文革”中一個幫助“我”的素不相識的大姐的美好心靈。標題指明了某種有比喻特征(或象征意味)的形象。標題揭示了某種精神或哲理,以突出主旨,升華主題。 4.人物塑造的角度:標題為某物時,往往用物的特點突出 (或烘托)人物的品質。如梁曉聲的小說《孩兒面》(注:“孩兒面”是一方古硯的名稱),作者用“孩兒面”的古樸特點突出歸還古硯的青年也具有古樸淡泊的美好品德。 5.表達效果的角度: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此類標題有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即看上去似乎有點“怪”(費解),或者標題本身看似自相矛盾,如都德的《最后一課》。渲染(營造)某種氛圍。 第二種:句子理解賞析題 此類題在散文與小說閱讀中都常出現。 對句意的理解,要結合所給出句子的前后文。 重點語句的含義,往往在該句前后,用相關的句子或詞語作了表述,常常只是換了一種說法來表達而已。 對句子的賞析,多選擇有修辭特色的句子(如描寫句),有時也會選擇意蘊豐富、畫龍點睛的關鍵句。 經典問法是“請分析文中畫線的句子的表現手法與表達效果”,如: 賞析文中畫線句子的表現手法與表達效果。(4分)(2015年山東卷 《四堡雕版》) (1)心里一團如花似錦的猜想,在四堡灰飛煙滅。(2分) (2)歷史走得太遠了,連背影都看不到。(2分) [答案](1)對比、比喻。將對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狀況的美好想象比喻為“花”“錦”,又將美好想象的破滅比喻為“灰飛煙滅”,二者對比,突出了對四堡雕版現狀的失望。(2)擬人?;橄鬄榫呦?,生動地表現時間過去久遠,四堡雕版印刷業盛況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對當地雕版文化的追懷。 [答題技巧] 此類題一般都有“賞析”“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等指明答題方向的詞語。賞析時首先要區別句子的類型,主要有描寫句(分寫人、寫景、寫物)、修辭句、含蓄句。 1.描寫句。如果是寫人,則從寫人的手法進行分析;如果是寫景(物),則從寫景(物)的角度(調動不同感官、觀察角度、動態與靜態、對比、襯托等)進行分析。 2.修辭句。基本思路是先指明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再具體分析修辭的運用情況或作用(如果句子里出現了體現情感傾向的詞語,還要說明所表達的感情)。 3.含蓄句。這種句子一般未必使用某種典型的修辭手法;如果句子的形式特點鮮明,則要從句式(長句與短句)、語體風格(口語化或典雅化)角度,重點分析該句子的言外之意與表達的情感;如果句子的形式特點不鮮明,則要從選材、用詞、藝術手法(對比、襯托、渲染等)角度指出句子的基本內容及其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第三種:段落作用分析題 小說閱讀常從此角度設題,其經典問法是“某段作者寫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如: 文中插敘“童年打棗”的場景有什么作用?(4分)(2014年天津卷《棗香醉人》) [答案]回憶童年的快樂,表現濃濃親情,增添生活氣息;昔日的熱鬧,反襯出爺爺奶奶晚年的冷清。 [答題技巧] 分析時一般是從段落在內容、結構、主題、藝術手法等方面的作用進行分析。同時要注意區分不同性質的段落: 1.插敘段。 如果插入的是一個史實段,一般回答:由眼前的某人(或物,或事)引發對歷史的聯想或反思,說明某個道理(或指出某種現象);具有例證的作用,說明某一觀點;或起為后文的議論抒情作鋪墊的作用。 如果大量引用文言或詩詞名句,則增加文章的典雅之美。 如果插入的是一個神話傳說,則多為增添神秘色彩,引發讀者聯想。 如果插敘段講述了某一事件,則可作如下分析:內容上,說明的是什么(概括該段的段意即可);或表現了人物形象某方面怎樣的特點。結構上,對主要情節是否有補充作用,利于表現怎樣的主題。從主旨方面看,表達怎樣的情感。手法上,與某一內容形成對比,或襯托某一對象。 2.引用段。主要表現為大量引用詩文或格言,其作用:內容上論證觀點、闡明事理,強化作者的觀點。形式上豐富文章的文化內涵,增加文采。 3.描寫段。 如果是景物描寫段,應重點分析:內容上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結構上交代了怎樣的背景,或襯托了什么樣的形象,或是與什么內容形成對比,或暗示了某種情節的發生,或象征著某種精神。 如果是人物描寫段,重點關注:交代了人物怎樣的特征(如年齡、職務、經濟等情況);刻畫了人物怎樣的性格、品質、精神等。 第四種:環境物象作用題 主要為環境描寫作用題、物象作用題、次要人物作用題三類。 (一)環境描寫作用題 此類題小說閱讀中常見,其經典問法是“某處(段)環境描寫有哪些作用?請結合全文分析”。如: 1.請簡要分析小說最后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4分)(2013年山東卷《活著》) [答案]點出老人的鄉間生活環境;透露出鄉間的生活都順應著自然的規律;以此結尾,深化主題,增添了小說的意味;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 [答題技巧] 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答題首先要明確環境描寫大致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具體包括: 1.自然環境: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突出環境特點,營造某種意境;渲染氣氛,奠定基調;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化(或暗示)作品的主題。進行具體分析時,要注意環境描寫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作綜合分析。 2.社會環境:交代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揭示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或影響或決定人物性格;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與背景,如背景、習俗、思想觀念等;揭示社會的本質特征,揭示主題。 此外,還要看環境描寫在作品中出現的位置。 在小說開頭,一般是給全篇“定調”,營造某種意境、渲染某種氣氛; 在人物出場前或對人物描寫中出現環境描寫,則往往是烘托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心理; 置于小說的某個情節中則多為推動情節發展; 在小說結尾,多有象征或暗示的作用。 (二)物象作用題 物象作用題在散文與小說閱讀中都會出現,其經典問法是“文中多處出現某物,請問有什么作用(藝術效果)?”或“小說中多次寫到某物,分別表現了什么意圖?請簡要分析”。如: 小說以“電話”為樞紐連接人物,安排情節。這樣處理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2016年全國卷《戰爭》) [答案]一個電話將兩個人的命運連在一起,偶然與必然交錯,凸顯了戰爭背景,強化了戲劇性情節;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過電話聊天呈現出來,便于透露人物心聲,使人物形象更真實;電話交流的限制性給小說留下了較多空白,豐富了人物與主題的想象空間。 [答題技巧] 文章中的某一物象有時可能不是作品的主要內容,但也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布局謀篇、人物塑造、情節發展、傳情達意、藝術手法等方面。 1.結構上:成為全文線索,串起相關情節,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謹。這類物象或呈現為標題(如《項鏈》),或者該物象在文中反復出現。引出物象或主要人物,為主要物象(或人、事)作鋪墊。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采用“欲言甲物,先言乙物”和“由某物引出某事”構思手法的文章中,其中的“乙物”與“某物”的作用,或為引出后文的內容,或為下文埋下伏筆。照應標題。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中也包含有該物象。 2.內容上,用以交代環境,暗示某些內容。 3.人物塑造上,襯托人物形象,或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一性格。 4.表情達意上,物象具有象征意義,成為某種情感(精神)的載體,寄托了作者的某種感情。 5.藝術手法上,物象可以與文中另一對象形成對比,以突出某種意義。 6.表達效果上,物象可以制造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綜上所述,物象的作用往往具有綜合性,可結合文章內容,多角度進行分析。 (三)次要人物作用題 主要在小說閱讀中出現,其經典問法是“某某人(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如: “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2016年全國卷 《玻璃》) [答案]講述故事:小說故事是由“我”講述出來的,真實可信;推進情節:“我”是事件的參與者,由于“我”的提議,情節得以發展變化;襯托人物:小說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鮮明。 [答題技巧] 小說雖然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為主,但次要人物在情節發展、人物塑造、揭示主旨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1.情節結構上:是中心情節的見證者、經歷者,串起故事情節或人物關系,起線索作用;推動情節發展,如果沒有次要人物的出現,情節的發展就顯得不合常理。 2.人物塑造上:或先寫次要人物以引出主要人物出場;或以次要人物側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或與主要人物形象形成對比,突出主要人物的某個特點。 3.主旨表達上:或通過次要人物的視角,引發讀者思考;或借次要人物的思考,揭示主旨;或通過次要人物的言行,暗示社會環境;或次要人物與其他次要人物形成對比,以突出主旨。 4.表達效果上:次要人物(往往是群體人物)的出現,為主要人物的活動提供具體環境,起到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的作用。 第五種:內容分析題 此類題多出現在散文閱讀中,其經典問法是“作者為什么說……(省略號的內容往往是文中的一個內涵豐富的或帶有評價性意味的句子)”,或直接就文本內容設問,如: 請根據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2015年山東卷《四堡雕版》) [答案](1)西方石印與鉛印技術的沖擊。(2)現代商業文明的沖擊。(3)民間對先人文化遺產的漠視。(4)政府和專家重視不夠。 [答題技巧] 答題的關鍵,在于對文章相關內容進行梳理概括,只要按“問什么答什么”的基本原則答題即可; 應注意答案要有來自文章的依據,但對原文語句要進行適當的概括與重組,一般不能完全照抄文章中的原句。 第六種:人物形象分析題 此類題小說閱讀中更多見,但散文閱讀中也時有出現。常見的問法是“作者在塑造某一人物形象時,突出了他(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分析”或“文中某人物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人)?請簡要分析”。如: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2016年全國卷 《戰爭》) [答案]大方熱情、機智幽默,懂得及時化解生活矛盾;樂觀向上、熱愛生活,戰爭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追求;善良真誠、理性克制,有責任感,關心母親,思念兒子,真誠待“我”。 [答題技巧] 如果只要求“概括”,則可直接用表示人物性格特點的形容詞短語(如“善良真誠”)、動詞短語(如“有責任感”“熱愛生活”)及主謂短語,從不同的層面與角度進行概括??山Y合賦分值的多少確定要點的數量。 如果題干還有“分析”的要求,在概括之后,還應從文中找到相關的例子來作印證,每點按“性格特點+例子+分析”的形式作答。 還需要注意,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那么除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外,還要考慮概括出與人物地位身份、狀態特征等相關的要點。 第七種:藝術手法分析題 主要分為分析表達技巧、謀篇布局、敘述手法等三類題型,其中考查表達技巧多與句子賞析結合,這里主要講涉及謀篇布局與敘述手法的兩類題目。 (一)謀篇布局類題 此類題主要涉及鋪墊、伏筆、懸念、巧合、抑揚、誤會、突轉、明暗線等構思手法。請看下面兩例: 1.“買玉”情節中,作者使用了“歐·亨利筆法”,試作簡要分析。 (4分)(2014年浙江卷《走眼》) [答案]以為趙老板會走眼,結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為價值在玉,其實價值在盒:造成出乎意料的藝術效果。趙老板在鈞瓷鑒定中表現出來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時他對玉盒端詳良久的細節,這些鋪墊使結局合乎情理。 2.小說有明暗兩條線索,分別是什么?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馬蘭花》) [答案]第一問:明線是馬蘭花一家為借款而引發的沖突,暗線是麻嬸母女的還款過程。第二問:設置麻嬸母女還款這一暗線,雖然著墨不多,但仍可展現她們的品質,豐富小說的主題;明暗線索交織,使小說情節更為集中緊湊,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答題技巧]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謀篇布局類題所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作品整體的構思特點,另一個是某一具體段落(以開頭與結尾段為多)的寫法特點與藝術效果。 先看散文的謀篇布局特點。一般而言,散文的行文方式有以下幾種:以時間的貫串來組織材料;從空間(場面)位置推移來組織材料;以物件(觀察點)為中心組織材料;以情感(或認識過程)來組織材料;由實到虛,由淺入深來組織材料。組織材料的方式可以與行文線索綜合考慮,并呈現為一定的表現手法(如抑揚、虛實、對比等)。 其次來看小說及一些敘事散文的情節特點。有的作品的情節是“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就開頭、結尾的關系看有“首尾呼應式”,作用是使結構緊密、完整。就結尾來說,可分為“出人意料式”“悲劇式”“喜劇式”“戛然而止式”。 1.出人意料式:結構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生波瀾,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上,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這樣的結尾又在情理之中。 2.悲劇式: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深化主題,令人感動,引人回味,發人思考。 3.喜劇式:表達效果上,小說的喜劇結局會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在閱讀者的情感體驗上,能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在主題上,一般反映出人類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給讀者以想象、思考的空間,余味無窮。 (二)敘述手法類題 此類題多見于小說閱讀中。其常見問法是“文章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或“小說是怎樣敘述某某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如: 作品是怎樣敘述渡夫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古渡頭》) [答案]以“我”的視角來敘事,使事件顯得真實可信;以“錢”為話題,引入渡夫的故事,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多用對話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經歷,使敘事更加集中;情景描寫與渡夫講述相結合,賦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傷的詩意美。 [答題技巧] 答題的關鍵在于熟悉敘述手法與敘述人稱的作用,則易于找到相對固定的答題思路。 1.敘述手法 (1)順敘:按時間(空間)順序來寫,作用是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小說開頭交代,然后從頭按事件原先發展的順序來作敘述。作用是設置懸念,引發興趣,使情節波瀾起伏。 (3)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接續敘述原先的主要事件。插敘的內容雖不屬于主干情節,但能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作某些交代。補敘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可能是文章的關鍵之處。缺少補敘,故事情節可能出現漏洞。補敘的作用,是對前文某處的內容加以補充解釋,使情節更加合理。 (5)并敘: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通常采用明暗線索進行敘述。明清章回體小說常采用這種手法,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2.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用“我”“我們”為敘述視角,其作用是增加敘述的真實性,讀者常會認為所描述的一切都是作者親歷的。“我”在文中,既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見證人,還可以是參與者。 (2)第二人稱:用“你”“你們”為敘述視角,其作用是增加親切感,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3)第三人稱:用“他”或以某人的名字為敘述視角,其作用是敘述比較客觀公正,能直接展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 (4)人稱的綜合使用:一般是在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為主要敘述角度的作品中,某個部分轉換使用第二人稱,目的是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抒情,縮短與讀者的距離;也有在一篇作品中進行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轉換的,目的是使敘述更靈活、角度更多。 第八種:探究分析題 探究分析題大致可分為感悟啟示探究題、結合文本探究題和觀點論證探究題。感悟啟示探究題的本質是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結合文本探究題的本質是對文本內容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里重點講觀點論證探究題,因為此類題型的分析方法也適用于前兩種探究題。其常見問法為:“有人認為……;也有人認為……請結合文本,聯系……談談你的見解”“有人認為……,你同意嗎?談談具體理由”。如: 是否狀告酒店,“我”與王有福的態度不同。你更認同誰的態度?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8分)(2016年全國卷《玻璃》) [答案] 觀點一:認同王有福的態度:王有福受傷與酒店管理有關,但他是有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應負一定責任;王有福怕賠償溜走,逃避責任在先,索賠理由不夠正當充分;王有福害怕受騙而拒絕索賠,在當時的情況下,未嘗不是理性的選擇。 觀點二:認同“我”的態度:酒店失誤導致王有福受傷,要求賠償正當合理;王有福放棄索賠是擔心上當受騙,說明他缺乏法律常識,更應進行法律啟蒙;王有福式的寬容是對不良行為的縱容,有害無益。 [答題技巧] 觀點論證類題的題干往往有“贊成哪種看法”“你是否同意”“說明你的理由”之類的語句,答題時要求考生首先亮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論證自己的觀點。 探究可從“內容結構”“思想觀點”“情感態度”“表達技巧”等方面入手,具體可用“觀點+文本分析”或“觀點+事例”的形式。 解答探究性閱讀題,其實就像在寫一篇小議論文,要觀點鮮明,理由充分(從文本中尋找),分析、表述合理得體。 |
|
來自: cuimingzong > 《我的圖書館(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