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觀身,以心度心”來自白居易說過的一句話: ![]() 以心觀心 以身度身 “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度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故己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己欲壽,則念人嘉生也。” “以身觀身,以心度心”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做到這一步有兩個必經的階段: 第一是要了解自己,《道德經》里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若先將自己明白透了,世上一切物理人情,無不迎刃而解。蘇格拉底的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是一門大的學問。我們時常不忘揣測別人,但卻很少把時間拿出來清楚的認識自己。或者雖然認識到自己,卻不敢于承認自己的缺點,掩耳盜鈴。這樣都是自欺欺人。認識清楚自己的性格、能力、好惡,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 第二是要推己及人。雖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人性卻是相通的。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人也都有自己的私心,這些也大都是人人相通的。與其一味揣摩別人,不如好好觀察以下自己。人有此心,心同此理。只要看清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心理與需求,然后再應用到待人接物中去,就是以身觀身、以心度心了。 ![]() 推己及人 這也就是儒家一直講求的“恕道”,孔子的門徒子貢曾經向老師請教:“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想問孔子的,就是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么多,只要有一個重點或是關鍵的、普遍適用的原則,讓自己終身都可以照此原則去做就行了。于是,孔子便講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簡言之,所謂“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人自己想的同時也替別人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客觀、公道,講求公平、對等。 ![]() 公平對等 孟子和齊宣王有一段對話,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齊宣王說,我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財富。孟子說,以前周朝始祖公劉也喜歡財富,因此他也讓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干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齊宣王說,他自己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好女色。孟子回答說,愛好女色并非什么過錯,以往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甫就很好色,十分寵愛其后妃。但他非常勤政,那個時候,男女都能適時婚配,內無大齡未嫁的怨女,外無大齡未婚的曠夫。你齊宣王在自己好色的同時,只要能夠認真考慮并滿足老百姓的婚姻需要,又有誰會指責你呢? ![]() 自知 知人 所謂食色性也,有自己的私心并不可恥,如果能夠從自己的這點私心出發,想到別人也有這樣的心理,多為別人考慮一點,就做到了“以身觀身,以心度心”。 做到這一步,就同時做到了“自知”與“知人”,自知己心、推及他人,這也是孔子及后世儒家士人心中人生應該持守的最高的境界與準則。 |
|
來自: 向雲樓 > 《23。向雲樓文選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