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篇玩大了,今天正經一些。 國學通常就是指中華民族文化的統稱,但是網絡上的國學往往特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塊。 現代的中華民族文化,在近代和現代引進了一些西方文化,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與西方世界并不同,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 實際上,文化這個東西,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記憶、接受的能力并不同,這個文化的內容也就可大可小了。 對于傳統文化,實際就是指過去的一些文化對現在的生活多少還有些影響的,并與現代生活結合了。這么解釋,并未區分傳統文化內容的對與錯、是與非的問題。 有些人一說學國學,以為就是學古代人的文化,這個理解極其錯誤。結果可能就是又重新掉入中國古代數理文化之中。 這可能與曾仕強先生講《易經》造成的巨大影響有關。曾先生試圖利用周易、傳統儒家文化的現代化改造,來解決現代、現實的一些具體生活、經濟的問題,這符合臺灣的具體文化情況。這有些像孔子復周禮的理想和努力。盡管曾先生對傳承傳統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但是時代已經變了,他忽略了一個現實的重要問題。 曾先生游歷廣泛,了解中外的一些具體情況,還熟悉國學,但是依然對現代的中國缺乏深刻的了解。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中國已經批判封建數理哲學思想一百年了,中國現在的指導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傳統文化是做為一種附屬文化品存在,而非哲學的指導思想。鴉片戰爭的失敗,數理文化的影響要擔一定的主要責任;而現代中國的發展,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基礎上指導發展起來的。這是歷史實踐證明的結論。重新把數理文化抬到不該有的哲學高度,竟然還要指導萬事萬物,這是儒教流毒、封建流毒。這算傳統的文化嗎?算!所以這才麻煩。 媒體不太懂哲學,對歷史可能也知之甚少,這個導向多少出了點偏差。學國學學什么?繼承國學中的優良傳統,揚棄的繼承發揚。這說的簡單,做起來難。易中天先生提出來的方向是繼往開來。這說的可不是照搬傳統文化。為求與國際主流文化接軌,易先生還有共同價值觀的解說,值得借鑒。也就是這樣的大家,也不敢輕易說繼承哪一塊,否定哪一塊。說的異常謹慎。這才是真懂文化的。 學周易很好啊,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學懂了才容易理解歷史的傳承與揚棄的繼承。但是,傳統文化已經被定性為文化,而非哲學,這一點還是需要明確的。如果你學周易,目的是用來算卦算命,還是學點別的正經生意吧。2000多年前繼承發揚周易的孔子都不用這東西算命了。 傳統文化很難學,因為內容太多,流派交織繁雜。而且近2000年左右,積累在一起,很難有準確的界定了。 我大概畫了一個圖,主要說說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和中醫傳統文化。實際用數學的分類方式很難準確表達這種文化的交織。當然還有一些內容,無法一一介紹。這里需要明確一點的是,這個圖是一百年前有用,現在已經不是這樣的了。 特別是其中的儒教,已經被哲學性的批判,退出歷史舞臺。現在只剩下儒學文化了。而中醫傳統文化,現在已經被分為中醫傳統文化和現代中醫醫學兩個部分了。我非中醫,所以現代中醫醫學這部分我不談,只談中醫傳統文化這部分。 而且,再次強調,這是100年前可用的圖,現在已經不是這個圖了。因為要學習傳統文化,我們要理清100年前有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在學什么!你學的是垃圾、糟粕、流毒,還是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傳統,這需自己分辨了。 100年前的傳統文化 圖中用類似太極的波浪線區分一下,實際意義在于,在古代,這些文化內容的影響比重是隨著時間在變化的。 明確100年前這一點很關鍵,儒教的三從四德、男尊女卑、三妻四妾等等已經被現代的《婚姻法》《婦女兒童保障法》《勞動法》等法律代替,你再學這些歷史文化里面的東西,也就是封建流毒,除了是專業研究考古、歷史的,否則要么你瘋了,要么你傻了,反正不太正常了。 而某些人并不區分儒家與儒教的區別,實際很多時候是分不清。拿本號稱儒家的書,就認為這是國學,然后就用來講現代的道理了。這你就有些穿越了。而且還穿反了,很吃虧。現代人跑古代,帶把手槍,你可以干掉呂布。但是呂布要跑現代來,那就死定了。 儒家與儒教很難區分,這個考古或者說哲學史的研究,界定的工作量太大。由于后來封建王朝儒教的興盛,其內容過于博大,這里面找垃圾,就算你懂,這工作量也干不過來。所以,這個工作內容并不普及。往往局限于專業論文范圍。而學國學的人的資料來源,往往來源于網絡,這內容就更復雜。 而歷史上儒教使用的方法就是將儒家的思想改造、發揮、畸變,那么也就意味著,同樣是一句話,在孔子的時代是儒學,但是再后代一段時間就是儒教。這如何區分?只能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情況,有所區分。這難度就更大了。 所以一些號稱學儒學的實際學的儒教內容,而不自知。也就是上述這個概念混淆的問題。那么,你學的可能是垃圾、流毒,這事就挺麻煩了。 而道教和道家也是不同的。用的書可以是一樣的,但是道家是學說,這事就可以商量,可以討論,是思想的一種碰撞。而道教是教,本土宗教,這事不用討論。僅僅是你信與不信的問題。 而佛教與道教的問題一樣,佛學是一種思想文化,古代儒生有些也深諳佛學、道學。而佛教是一種宗教,還是你信不信的問題。 家、學、說,這可以文化性的探討,教不在探討范圍。 過去的三教九流現在早就沒了,做為文化,三教實際變成了六種或七種內容。 儒教、儒學;道教、道學;佛教,佛學;儒釋道一體的文化。這些是并存的,而且部分內容交織在一起。 也就是一百年前大概形成了這種傳統文化格局。而儒教現代已滅,只剩下儒學。道、儒各是兩種,另外還一種是這三種文化的大綜合。能理解這種文化大綜合的,往往如季羨林大師這樣的,并不多。 分清楚這些以后,再學傳統文化,再學國學。避免走彎路,有好處的。 學儒學的和信儒教的會打架,因為雖然引用一個句子,但是可能要雞同鴨講。你跟和尚探討佛學,他信的是佛教,這實際很不禮貌的,你就算懂些佛學,也只叫居士。你懂點道德經就冒充成道士了,真道士有的會武術的,小心挨打。有時候,學”學“的和信教的兩個聊,實際聊不到一起的。 五行源于河圖,河圖、洛書是陰陽數理一體。八卦又源于洛書,太極八卦又是陰陽一體。中醫傳統文化既有五行、又有陰陽文化。所以沒法確定區分,別分儒家道家。 另外、百家爭鳴的兵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等,對后世文化還有影響,再加上數理文化的分支數術、數理、奇門遁甲、天文、歷法等,我統稱為雜家,一種簡單的形容而已。每個人學習會因喜歡而更有側重。 學國學并不簡單,不像西學那么簡單,就那幾本書,國學一輩子看不完,理不清,拆不開。就這么麻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