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因愛好研習詩詞多年,在不斷學習中摸索前行,同時長期在網絡與天南海北的詩友多有切磋互動,豐富了自己的學識,開闊了創作的眼界,也積累了一些心得,現總結分享如下,若有不妥之處,亦請方家斧正。
一、詩詞創作應該嚴守格律
詩詞格律在唐宋后已臻完善,今人不應以追求突破為名,疏于功課,擅自修改。不以古音韻的詩詞嚴格來說不是真正的格律詩詞。不能熟諳平水韻,懶于學習,便不能體會到先賢詩文的妙處,好似現今坐火車,快是快了,但斷斷不能有縱馬馳騁的快樂。既然有心鉆研此道,便應通曉古音韻。以今韻整出一篇非驢非馬的東西,平仄必然有誤,似是而非,謬之大矣。
格律詩詞當遵守格律,再于規則中講究意境,做到和諧統一,方為上品。聞一多先生曾把它比作“戴著鐐銬的舞蹈”,十分形象。若不講規則,隨意填寫,失了約束,寫得再妙,也屬自由體。格律好比皮,內容好比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寫絕句、律詩應嚴格參照平仄表,填詞則應依詞譜而填,如《欽定詞譜》、《白香詞譜》等。如果僅是字數相同,而不論平仄,不能稱作格律詩詞。關于用韻,絕句、律詩應嚴格按照《平水韻》,不同部的不能通押,這里面就有個古音與普通話的出入問題,有些字用普通話念是同一個韻母,而在《平水韻》中并非一個韻部。比如“殘”和“蟬”,普通話讀來都是an的韻母,而在《平水韻》中,“殘”屬上平十四寒,“蟬”屬下平一先,不能通押。而詞的用韻相對寬些,但也不能以今音來猜度,以至于用錯。可參照《詞林正韻》或《詞韻簡編》等,書中標明同一部的可通用。
今人作古詩詞,應注意的是入聲字問題,今音中已無入聲字,而古音中有。最簡單的方法是區分混入普通話平聲中的入聲字,比如“別、一、白、石、曰、碣”等等,不能因今音是平聲便作平聲用,寫進詩詞中,其實它們屬仄聲。詩詞也有句式問題,例如:七言句有三四結構和四三結構,有分別,作詞時一般不能亂用,作詩亦當注意。自我感覺寫格律詩詞,太現代化的詞應少用,讀來不倫不類。
二、詩詞創作應該善用修辭手法
詩詞若純表達內心,無有修辭手法,真是真了,未必很美,既然是一種文學形式,那便有文學的特點,若僅以“真”為標準,那眾生皆可為詩詞,如此詩詞倒成了大眾藝術,可以復興了。
學養與感受應是相輔相成的,有學養而無感受便成強扭之瓜,有感受而無學養即為無本之木。把感情作為詩詞創作的重點,忽略了形式,倒也似入了偏門。譬如一些歌頌體,直白而似口號,對作者或許是真感情,但讀之令人不快。個人也不中意直白的詩詞,比如《鳳凰涅槃》,感情濃烈,卻少了內涵蘊藉。
三、詩詞創作應該追求自然渾成
所謂渾成,依百度百科為:【渾成】道教詞語,喻大道,猶言自然。一作“混成”。《道德經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抱樸子內篇 暢玄》:“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
自然為渾成之要旨,如刻意避古而就今,與其相悖,亦是不妥。風花雪月,鐵牛灰機,皆為我所用,妥帖平順,方為上品。簡言之,意象當為作者趨使,非其趨使作者。囿于景物,旁征博引,多論古今,不如隨文遣物,信手拈來,自然妥帖便可。強扭造境不可,然刻意避用亦不可。

四、詩詞探討應該兼容并包
詩詞學術之爭,當不涉其他,大可推崇。流于刻薄,失于大道。復古也罷,求新也可,無須舉世皆同,各人理念有異,亦屬正常。戰國思想家輩出,爭鳴也。竊以為最好能有作品佐證,言之有據,理論聯系實際,亦有利于后進來者。
網絡為平等自由之所,爭鳴討論,雖鋒芒交錯,然于詩詞之道亦有增益。人為個體,所喜所惡,各有偏廢,黨同伐異不可,粉絲心態不當,小兒女情態亦不妥也,至于劍走尖酸,唯我獨宗,亦不為正道也,爭鳴齊放,方有益于技業。況當今詩道已頹,好詩之人式微,網絡相遇,已屬緣份,更應擺正心態,愛惜相護。若染文人相輕之習,實大憾也。惜哉惜哉。
五、詩詞創新應該謹慎合轍
詩詞創新應謹慎探索,過于尖新或過于擬古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在詩詞這個舊瓶里裝下新時代的美酒,值得今人好好研究探索。網絡詩詞創新鼻祖“書生霸王”趙缺詩話有云:有欲從吾學詩者,問曰:“先生有何門規?”曰:“其一,十年之內不得言改革。”環視左右,能言詩詞大宗者,有幾人乎?竊以為,描摹尚不能似,多言創新,未必為佳事。
詩詞詞若與今天流行音樂融合,如不遵循原作,隨意發揮創新,極有可能成為強扭之瓜。試舉一例:歌者王菲的《但愿人長久》,以東坡先生原文,雖然傳唱很多,個人以為也就平常。此為東坡懷念胞弟子由而作,感情真摯自然,而王的演義倒多了一分森森然之氣,顛覆了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