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在何方?銅雀在鄴中,鄴又在何處?鄴就在河北省邯鄲市的一座縣城之中,那里,便是臨漳。 銅雀之名從何而來?或許有人稍許不知,相傳在東漢末年時期,曹操擊敗了河北之雄袁紹,消滅了袁氏兄弟在北方的政權后,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 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決意建銅雀臺于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三臺勝境 臨六朝都邑似見戎馬爭鋒帝京繁華 登千古高臺猶憶魏武雄風建安詩篇 這便是銅雀臺的由來,千年來,有多少文人騷客留墨于此,來贊美這片盛景!懷著對鄴之三臺的憧憬。我們便來探索這片錦繡。 首當其沖,屹立與我們眼前的,便是一份威嚴和霸氣,他站于此,神形氣態猶如一只猛虎。眼中深邃而又獨立,仿佛包容著一整片浩瀚繁星,舉手投足之間,使人不禁感嘆:“此乃真英雄也”!沒錯,他就是東漢末年權傾天下的曹操! 再看他身后的城樓,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它的每一個紋理都在訴說著這一切。跟著紋理望去,石牌映入眼簾,上面的勾勒引人入勝。在陽光的熏陶下閃耀的如此迷人,“三臺勝境”,就在此! 金鳳臺 正所謂:“銅雀云中立,金鳳躋遐荒”,說的正是金鳳之臺!它原名“金虎”是公元213年曹操于鄴城西墻北部,以墻為基而建。建安十八年213年于鄴城西北部,以墻為基建起來的。在銅雀臺的南面,'高八丈,臺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間'。不勝為高麗壯闊。 而到了后趙前燕及東魏北齊,三臺再次整修,甚于魏武初造之時。又安金鳳于臺顛,故稱為:金鳳臺。 現如今1000多年過去了,才呈現現在之“金臺”。令人唏噓不已。 立于下方,仰望著這片瓊樓,才感到它肩負著如此沉重的歷史。它佇立于此間,經歷了不朽的歲月,方由此之化。 走上臺階,每一步很穩重,四周綠意盎然,立于“金鳳”兩旁,好似在保護著這片山水不在收到摧殘。 進入內室,栩栩如生的雕塑便映入眼簾,他們各不相同,各司其職,活靈活現,好比置身于廟堂之上。讓人肅然起敬。 銅雀臺 而作為“三臺”之首的“銅雀臺”,則是更加的富有盛名,它建于210年,為此曹操傾盡了人力,造出了這座盛況空前的絕世樓閣。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 按漢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放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走上銅雀臺,富麗皇宇的臺式建筑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紅白相接的混合煥發出充滿了莊嚴和肅立的氛圍,顯現了他作為古都的底蘊。 而無獨有偶,樓宇與樓宇之間的層次感,以及渾然一體的橋樓相接,顯出了臺式建筑的清雅古香,更有鬼斧神工之妙,讓人贊嘆不已。不負為建安文學的創始之地!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感嘆起東漢末年的群雄爭霸,眼前浮現出曹操站于銅雀臺上,剛正威武,一人之下,群臣皆俯,掃清六合,席卷八荒之勢。御下之兵,不下百萬。豈能不讓稱服! 不僅如此,銅雀臺居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冰井臺 ![]() 冰井冰井,名字也簡單易懂,有冰而來,相傳古代是專門用來儲存冰塊、糧食、煤炭,準備在緊急時應用,實有戰備意義?!吨袊禾渴贰份d:'中國曹魏冰井臺是貯藏煤炭最早的地方。' 然而,“活之井也,死之井也”冰井臺因在銅雀臺南邊,處漳水之旁,多遭漳水之禍,直至明末,冰井便被漳水沖毀,不復存在,只剩一遺跡尚存,惜哉!痛哉! ![]() 總而言之,雖然有點美中不足之處,但沒有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任何事物都有瑕疵的一面,吾輩更應該做的是去觀賞它,而不應該去批判它,遺世之美已將今世最為完整的芳華展現給我們,我們有豈能讓暗默于此呢? |
|
來自: guanghua4210 > 《亭臺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