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涌吐劑 二十.涌吐劑---涌吐劑 333.瓜蒂散 三圣散救急稀涎散 鹽湯探吐方337。參蘆飲 六十五,涌吐劑 333.瓜蒂散 [功用] 涌吐痰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滯胸脘證。胸中痞硬,煩懊不安,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 微浮。 瓜蒂3克 赤小豆3克 1.痰濕重者,可加白礬以助涌吐痰濕; 2.痰涎壅塞者,酌加石菖蒲、郁金、半夏以開竅化痰; 3.風痰盛者,可加防風、藜蘆以涌吐風痰。 4.上藥研成粉末,每服1~2克。用淡豆豉15克,煮用稀粥,去滓,取汁和散,乘溫頓服之。若不吐者,少加劑量,得吐停藥。 瓜蒂散(《傷寒論》) [組成]瓜蒂一分(1g)熬黃赤小豆一分(1g) [用法]上二味,分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3g),以香豉一合 (9g),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 吐,乃止(現代用法:將瓜蒂、赤小豆研細末和勻,每服l一3g,以淡豆豉9g煎湯送 服。如急救催吐,藥后可用潔凈羽毛探喉取吐)。 [功用]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滯胸脘證。胸中痞硬,煩懊不安,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 [病機分析]本方證乃因痰涎壅塞胸膈,或宿食停于上脘所致。由于痰食壅盛,氣 不得通,故胸中痞硬,煩懊不安,甚則氣上沖咽喉不得息。 [配伍意義]本方為痰涎壅塞胸膈,或宿食停積上脘之證而設。此為有形之邪結于 胸脘,非汗、下之法所能治之,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引而越之。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 論》“其高者,因而越之”和《素問。至真要大論》“酸苦涌泄為陰”的治療原則,采用 涌吐痰食的治法,因勢利導,使病邪隨吐而解。方中瓜蒂味極苦而性寒,善于涌吐痰涎 宿食,用為君藥。赤小豆味酸平,能祛濕除煩滿,為臣藥。君臣二藥相配,酸苦涌泄, 相須相助,可增強催吐之力。淡豆豉輕清宣泄,兼能宣解胸中邪氣,利于涌吐,為佐 藥。由于瓜蒂有毒,催吐力峻,易傷胃氣,配伍赤小豆、淡豆豉之類谷物,取谷氣以安 中護胃,使催吐而不傷胃氣。三藥合用,共奏涌吐痰食,宣越胸中邪氣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藥用酸苦相配,意在“酸苦涌泄”;涌吐峻藥與谷物相配,使吐不傷胃。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本方為涌吐的常用方,適用于痰涎、宿食停滯胸脘,以胸脘痞硬, 煩懊不安,欲吐出為快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痰濕重者,可加白礬以助涌吐痰濕;痰涎壅塞者,酌加菖蒲、郁金、 半夏以開竅化痰;風痰盛者,可加防風、藜蘆以涌吐風痰。 3.本方現代常用于暴食暴飲導致的急性胃炎、精神錯亂、神經宮能癥、口服毒 (藥)物中毒的早期,以及痰涎壅盛的喘咳、痰食化熱的急驚等病證。 [使用注意], 1.本方瓜蒂苦寒有毒,易傷正氣,應注意用量不宜過大,中病即止。 2.本方為涌吐峻劑,副作用較大,非形氣俱實者勿用。原方后指出:“諸亡血虛家, 不可與瓜蒂散。”故凡年老、體虛、孕婦、產后,以及有吐血史者(如潰瘍病出血等)應慎用。. 3.若宿食或毒物已離胃人腸,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須禁用。 4.恐吐后傷胃,可服稀粥少許以自養。 5.若服后嘔吐不止,可取麝香0.1一O.15g或丁香末0.3一O。6Z,用開水沖服解之。 [源流發展]本方出自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秱摚嫣柌∶}證并治》 載:“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 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載:“病人手足厥冷,脈 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p>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病脈證并治第十》載:“宿食在上脘,當須吐之,宜瓜蒂散?!敝倬?/p> 將本方用于邪在胸膈或食停上脘,通過涌吐,逐邪外出,后世醫家奉為涌吐之祖方。 本方是涌吐劑的代表方,作用強烈,取效迅速,在我國古代影響較大。其類方主要 在去豆豉的基礎上予以加味,其中相當一部分加用丁香等芳化濕濁之品,用于治療各種 黃疸,如《外臺秘要》卷4引《延年秘錄》瓜蒂散,即本方去豆豉,治療急黃;《外臺 秘要》卷4引《廣濟方》瓜蒂散,由瓜蒂、赤小豆、黍米、丁香、麝香、薰陸香等組 成,亦治療急黃;《外臺秘要》卷4引《范汪方》瓜蒂散,用瓜蒂、赤小豆、秫米,用 于黃疸等癥;《外臺秘要》卷4引《救急方》瓜蒂散,去豆豉、加丁香,治療諸黃;而 《外臺秘要》卷4引《延年秘錄》瓜蒂湯,用瓜蒂、赤小豆、丁香,滴鼻治諸黃,對后 世影響很大,當代臨床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治法,用瓜蒂制劑鼻腔給藥治療黃疸性肝 炎c1-3]。另外,如《外臺秘要》卷1引《范汪方》瓜蒂散,即本方去豆豉,治療痰飲、 宿食;《外臺秘要》卷13引《集驗方》瓜蒂散,去豆豉,加雄黃,治飛尸、中惡;《圣 濟總錄》卷167,去豆豉,加全蝎,治小兒口噤;《儒門事親》卷工2瓜蒂散,去豆豉, 加人參、甘草,治傷寒下后腹滿;《瘟疫論》卷上瓜蒂散,將本方去豆豉,加山梔子, 治疫邪留于胸膈,均從各個方面對本方有所發明。由于瓜蒂有毒,本方副作用又較大, 所以當代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疑難闡釋] 1.關于瓜蒂的毒性和用量瓜蒂主要含葫蘆素B、E及B甙,其中以葫蘆紊B含 量最高,約占1。4%。瓜蒂小劑量時,對呼吸、血壓、心率無明顯影響3劑量過大時 (葫蘆素B、E 6mg/kg以上),可出現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心動徐緩,最后死亡c4j。 1976年,撫順礦物局醫院內科報道瓜蒂中毒5例,服用瓜蒂30—182個,5例中有3例 死亡L5j。其后,陸續有報道大量使用瓜蒂發生中毒反應,其用量在30--60g之間,劑型 主要為湯劑L6”j。有人使用瓜蒂用量較大,達到20g,服后反應強烈c”,。為安全起見, 應嚴格控制本方及方中瓜蒂的用量,尤其不能在空腹時服用大量瓜蒂。瓜蒂人湯劑一般 用量在5g以下l”j,也有人認為在8g以下c“,如以葫蘆素B、E控制在6mg/kg以下為 標準,其最大用量不宜超過15g。 2.關于赤小豆本方中赤小豆究竟是何物有不同意見。一般認為,方中赤小豆是 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種子,其味甘酸,與瓜蒂相配,酸苦涌泄。但也有人認為,應是 木本植物“蟹眼豆”,如《金匱要略語譯》(北京中醫研究院編)和《金匱要略選讀》 (統編4版教材)均認為:“赤小豆有兩種,瓜蒂散所用,俗稱‘蟹眼豆,,性酸溫,有涌 吐作用。”當代以赤小豆人藥的并不是木本植物“蟹眼豆”,而是草本植物赤小豆(見 1977年以后諸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配人瓜蒂散中同樣可以取得滿意的催吐效果。 [方論選錄] 1.成無己:“瓜蒂味苦寒,《內經》曰:濕氣在上,以苦吐之。寒濕之氣,留于胸 中,以苦為主,是以瓜蒂為君;赤小豆味酸澀,《內經》曰:酸苦涌泄為陰,分涌膈實, 必以酸為佐,是以赤小豆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勝熱,去上膈之熱,必以 苦寒為輔,是以香豉為使。酸苦相合,則胸中痰熱涌吐而出矣。”(《傷寒明理論》卷4) 2.吳昆:“疸證腹滿欲吐,鼻燥,脈浮者,宜以此方吐之。酒疸欲吐者同。腹滿欲 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氣分也;脈浮者,邪未盡人于里也。吐中有發散之義,故 吐于浮脈者正宜。瓜蒂苦而善涌,赤小豆平而解熱,淡豆豉腐而勝燥,此古人之宣劑 也。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人鼻中,泄出黃水而愈?!?/p> (《醫方考》卷4) 3.方有執:“瓜蒂苦寒,能吐頑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涌風涎而逐水,香豉能起 信而潮汐,故佐二物而主治,稀糜則又承載三物者之舟航,此所以為吐虛風虛寒之對藥 也?!?《傷寒論條辨》卷6) 4.柯琴:“瓜為甘果,而熟于長夏,清胃熱者也。其蒂,瓜之生氣所系也,色青味 苦,象東方甲木之化,得春升生發之機,故能提胃中之氣,除胸中實邪,為吐劑中第一 品藥,故必用谷氣以和之。赤小豆甘酸下行而止吐,取為反佐,制其太過也。香豉本性 沉重,糜熟而使輕浮,苦甘相濟,引陽氣以上升,驅陰邪而外出。作為稀糜,調二散, 雖快吐而不傷神,仲景制方之精義?!?《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3) 5.王子接:“瓜蒂散乃酸苦涌泄重劑,以吐胸寒者,邪結于胸,不涉太陽表實,只 以三物為散,煮作稀糜,留戀中焦以吐之,能事畢矣。瓜蒂性升,味苦而涌,豆性酸 斂,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復以香豉湯陳腐之性,開發實邪,定當越上而吐 矣?!?《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 6。吳謙,等:“瓜蒂極苦,赤小豆味酸,相須相益,能除胸胃中實邪,為吐劑中第 一品也。而佐香豉粥汁合服者,借谷氣以保胃氣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而即 止者,恐傷胃中元氣也。此方奏功之捷,勝于汗、下,所以三法鼎立,今人不知歧伯、 仲景之精義,置之不用,可勝惜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7) 7.費伯雄:“高者因而越之,《經》有明訓,即吐法也。后人視為畏途,久置不講。 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間,消之匪易。因其火氣上沖之勢,加以吐法,使傾筐倒篋而出 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類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風、治黃。惟注中 “食填太陰,欲吐不出”二語,須與申明。蓋飲食必先人胃,食填太陰者,非既出胃而 人脾也,乃胃氣窒塞,使脾氣不通耳。又必新人之食,尚為完谷,故可用吐,若經宿之 后,將為燥糞滯于胃中,便宜攻下,豈可尚用吐法乎!”(《醫方論》卷1) 8.冉雪峰:“查瓜蒂為著名吐藥,瓜蒂散為著名吐劑。但方書用瓜蒂,渾舉其名, 未言何種瓜。學者議論紛紜,吐方失傳,莫衷一是。經近代分析化驗,瓜蒂中含甜瓜毒 素,與西藥吐根之含吐根毒素一例。難溶于水,其作用但刺激胃腸,并不起吸收作用及 呼吸障礙等,非大量胃腸不致發炎,故毫無危險。而中醫在數千年前,即識別此藥,用 為催吐專劑,且只用散,亦若知其性優安全,而不溶于水也者。病吐藥吐,藥吐毒吐, 恰到好處,則經方之有真價值,于此可概見矣。赤豆、香豉,皆豆米之屬,功能和中。 赤豆人血,香豉通氣,催吐而不忘調氣血,和中安中,洵有節制之師也?!?錄自《歷代 名醫良方注釋》). 9.李飛,等:“本方為涌吐之祖劑,專為痰涎宿食壅塞胸中或上脘而設。其配伍特 點,以苦寒之瓜蒂與酸平之赤小豆相合,意取‘酸苦涌泄,之妙;尤借香豉輕浮升發之 性,宣越胸中郁結,涌吐痰涎宿食,三藥合用,則相得益彰。但本方峻烈有毒,易傷正 氣,須用之得當,非形氣俱實者慎用?!?《中醫歷代方論選》) [評議]本方為“酸苦涌泄”的經典之作,后世醫家對此極為推崇。對于方中豆豉 的作用,成氏謂“去膈上之熱”,王氏謂其“開發實邪”,柯氏、李氏強調其輕浮升發, 均對仲景制方之義有所發明。吳昆舉一反三,將本方歸于“宣劑”范疇,謂“吐中有發 散之義”,用治頭痛,給人以啟迪。對本方用于“胸中痰熱”、“虛風虛寒”、“治風、治 黃”、“痰涎宿食”、“邪結于胸”等諸證,注家所論各有側重,臨床可資借鑒。“本方峻 烈有毒”(《中醫歷代方論選》),并非“毫無危險”,使用應當審慎,不可掉以輕心。一 般而言,本方用于形氣俱實者,“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而即止”(《醫宗金鑒.刪 補名醫方論》卷7),則萬無一失,不至于過而傷正。 [驗案舉例] 1.宿食《皇漢醫學叢書.生生堂治驗》卷下:一男子胸膈痞滿,惡食氣,動作甚 懶,好坐臥暗處,百方不驗者半歲。先生診之,心下石硬,脈沉而數,即以瓜蒂散涌二 升余,乃痊?!?/p> 按語:病胸膈痞滿,心下石硬,惡聞食氣,少動喜臥,為宿食停滯不化,氣機被 阻,故用瓜蒂散越之乃痊。 2.結胸《儒門事親》卷6:陽夏賀義夫,病傷寒,當三日以里,醫者下之而成結 胸,求戴人治之。戴人曰:本風溫證也,不可下,又下之太早,故發黃結胸;此已有瘀 血在胸中,欲再下之,恐已虛,惟一涌可愈,但出血勿驚。以茶調瓜蒂散吐之,血數升 而衄,且嚏逆。乃以中卷小針,而使枕其刃,不數日平復。 3.翻胃《丹溪治法心要》卷3:一男子壯年,食后必吐出數口,卻不盡出,膈上 時作聲,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間。問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輒吃 面,即有此證。蓋怒甚,則血郁于上,’積在膈間,有礙氣之升降,津液因聚而為痰,與 血相搏而動,故作聲也。用二陳湯加香附、萊菔、韭汁,服一日。以瓜蒂散、酸漿吐 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見血一盞,次日復吐,見血一盅乃愈。 按語:案2為傷寒誤下,而成發黃、結胸、瘀血內結,病情篤重。因病在上焦,故 用吐法,而以茶調瓜蒂散涌吐瘀血,非膽識過人者不敢用。無獨有偶,案3亦有瘀血為 患,因病在膈間,故一吐再吐,使血盡乃痊。. 4.寒痰《儒門事親》卷7:一婦人心下臍上結硬如斗,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 針灸毒藥,祈禱無數,如捕風然。一日,戴人見之曰:此寒痰。診其兩手寸脈皆沉,非 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連吐六七升,其塊立消過半。仡數日后再吐之,其涎沫類雞 黃,腥臭特殊,約二三升。凡如此者三。后以人參調中湯、五苓散調之,腹已平矣。 按語:患者心下結硬,兩寸皆沉,病在胸膈胃脘,理當用吐法,因其日久積深,故 一吐再吐,三吐方消,繼以健脾化濕之劑善后。 5.傷寒極熱《儒門事親》卷6:戴人之仆常,與鄰人同病傷寒,俱至六七日,下 之不通,鄰人已死,仆發熱極,投于井中。撈出,以汲水貯之,檻使坐其中。適戴人游 他方,家人偶記戴人治法,曰:傷寒三下不通,不可再攻,便當涌之。試服瓜蒂散,良 久,吐膠涎三碗許,與宿食相雜在地,狀如一帚,頓快,乃知世醫殺人多矣。 按語:傷寒六七日,大熱喜冷水,一再用下法,必有實邪,然三下不通者,其實當 非在腸,而在胸膈胃脘。瓜蒂散為“陽明涌泄之峻劑,治邪結于胸中者也”(《傷寒來蘇 集.傷寒附翼》卷下),故一投而應。 6.浮腫《皇漢醫學叢書.生生堂治驗》卷上:六角新街東格屋重兵衛,通面浮腫, 口為之被封,才得歃粥,數日,然猶無有他患。先生切之脈浮數,背強,惡風,無汗, 頭痛如錐,與葛根湯十數帖不應,因以瓜蒂散五分,嘔粘黃水六七合。次日復以葛根湯 發汗如流,諸證霍然愈,唯腫氣十余二三,轉用葛根加烏頭湯。 按語:仲景曰:“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患者面浮腫,有表實證,理當用汗法。但病不獨在表,胸膈有濕熱阻滯,則肺氣不能宣 發,故屢投發表而無效。用瓜蒂散涌吐,使上焦濕熱得出,則氣機通暢,再用發表,表方得解。 7.停飲《儒門事親》卷8:一婦從年少時,因大哭罷痛飲冰水困臥,水停心下, 漸發痛悶。醫氏咸以為冷積,治之以溫熱劑,及禁食冷物。一聞茶氣,病輒內作,如此 數年。燎針燒艾,瘡孑乙數千。十余年后,小便赤黃,大便秘悶,兩目加昏,積水轉甚, 流于兩脅。世謂水癖,或謂支飲,硇、漆、棱、茂,攻磨之藥竟施之矣。食日衰,積日 茂,上至鳩尾,旁至兩脅及臍下。但發之時,按之如水聲,心腹結硬,.手不可近者,月 發五七次,甚則欲死,諸藥皆厭,二十余年。求戴人發藥,診其脈,寸口獨沉而遲,此 胸中有痰。先以瓜蒂散涌痰五七升;不數日,再越痰水及斗;又數日,上涌數升。凡三 涌三下,汗如水者亦三,其積皆去。以流濕飲之藥調之,月余大瘥。 8.腹滿面腫《儒門事親》卷6:肅令腹滿,面足皆腫,痰黃而喘急,食減。三年 之間,醫者皆盡而不驗。戴人以瓜蒂散涌之,出寒痰三五升;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之, 青黃涎沫缶平;復以桂苓白術散、五苓散調之,半月復歸矣。 9.肥氣《儒門事親》卷8:陽夏張主簿之妻,病肥氣,初如酒杯,大發寒熱。十 五余年后,因性急悲感,病益甚。惟心下三指許無病,滿腹如石片,不能坐臥。針灸匝 矣,徒勞力耳,乃敬邀戴人而問之。既至,斷之曰:此肥氣也,得之季夏戊己日,在左 脅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發痃瘧。痃瘧者,寒熱也。以瓜蒂散吐之,魚腥黃涎約一 二缶;至夜,繼用舟車丸、通經散投之,五更,黃涎膿水相半五六行,凡有積處皆覺 痛;后用白術散、當歸散和血流經之藥。如斯涌泄,凡三四次而方愈。 按語:《本草綱目》卷33言:“瓜蒂乃陽明經除濕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 濕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證?!背嘈《褂挚衫凉裣[,故本方又有去除上、中 焦水濕的作用。案7飲停20余年,屢經攻磨之劑無效,病已遍及胸脅脘腹,非吐下兼 用,上下分消不能奏效,故從正三涌三下,方使其積皆去。案8腹滿,面足皆腫,上、 中、下俱病,故先以上吐、下瀉,分消病勢,繼以健脾化濕以治其中,抽絲剝繭,步步 為營,使3年之疾半月而痊。案9肥氣15年不愈,氣滯濕阻血瘀,膠結難解,故反復 用涌吐、攻下、化瘀之劑。張從正治療胸腹之大實大滿,每用吐下相兼,更重視調理善 后,屢用屢驗。 工0.笑病《皇漢醫學叢書.生生堂治驗》卷下:下魚棚室街西綿屋彌三郎之妻善 笑,其所視聽,莫不畢人笑,笑必捧腹絕倒,甚則脅腹吊痛,為之不能息,常自為患。 請師治之,即與瓜蒂散一錢,上涌二升余,不再發。 按語:心在志為喜。此案病笑,為痰迷心竅,故痰出而病愈。 n.癲癇《皇漢醫學叢書.生生堂治驗》卷上:一婦人,幼而患癲癇,長益劇,立 輒暈厥,有少時而蘇者,日一二發,如此三十有余年,而眾醫雜療無效。其主人偶聞先 生異術,乃來請治。往診之脈緊數,心下硬滿,乳下悸動。乃謂先生曰:心神惘惘,不 須臾安寢食,數十年一日也。視其顏色,愁容可憐,先生慰之曰:可治矣。病婦實信 之,乃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精神頗旺;調瓜蒂散五分,使吐粘痰升余,臭氣沖鼻,減 毒過半?;蛭迦?,或六日一發,凡期年痊愈,其間行吐劑約之十六度。渠性忌雷,每聞 雷聲隆隆,輒發前病,自用瓜蒂散以往,迅雷震動,舉家畏伏蔽耳,渠獨自若不畏。 按語:朱震亨言:“癇不必分五等,專主在痰,多用吐法”(《丹溪治法心要》卷5)。 此案病逾30載,伏痰根深蒂固,故一吐再吐,1年之間吐約16度,竟使痼疾得愈。 12.狂癇《皇漢醫學叢書.生生堂治驗》卷上:夷川間街北井筒屋喜兵衛妻,發狂 癇,發則欲把刀自殺,或欲投于井,終夜狂躁不寢,間則脫然謹厚,女功無一怠。先生 以瓜蒂散一錢五分,上涌三二升,繼服白虎加人參黃連湯,不再發。 13.癩狂《續名醫類案》卷2工:龔子材治一人,癲狂亂打,走叫上屋,用瓜蒂散, 吐出臭痰數升,又以承氣湯下之而愈。 按語:《證治匯補》卷下言:“狂由痰火膠固心胸,陽邪充極,故猖狂剛暴,若有神 靈所附?!卑?1、案12均為痰火擾心,故先用瓜蒂散涌吐痰熱。前案為陽明經熱,故 繼以白虎湯類方清熱;后案為陽明腑實,故又用承氣湯攻下。 14.精神錯亂《邢錫波醫案集》:某男,59歲,干部。因平素性情暴躁,更加思慮 過度,經常失眠,后遂自言自語,精神失常,有時咆哮狂叫,有時摔砸雜物,喜笑怒罵 變幻無常,月余后漸至見人即毆打,因此將其鎖閉室中,不敢令其出屋,百般醫療,均 無效果。邀余治療。古人對精神錯亂的認識,謂系痰涎蒙蔽清竅,須用涌痰之劑,使痰 涎涌出,方能有效。此證屬寒痰壅塞胸膈,治宜涌吐寒飲結滿,余遂書瓜蒂散與之。處 方:赤小豆30g,瓜蒂lOg,豆豉lOg,煎湯頓服。連服2劑,共嘔吐痰涎3次,毫不見 效。后因鎖開乘機躥出,竟將鄰人毆傷并將所有雜物盡行砸碎,家人無奈,故一再強余 設法治療,遂又以大劑瓜蒂散與之。處方:赤小豆30g,瓜蒂20g,豆豉20g,煎湯頓 服。服后隔半小時即開始作嘔,連續兩晝夜共嘔吐20余次,盡屬粘液,自嘔吐開始便 不思飲食,1日后現周身困頓不欲活動,困睡至第3日忽然清醒,后以豁痰通竅安神之劑,調理而愈。. 按語:瓜蒂散涌吐宿食,以“得快吐”為度,而本案為精神錯亂頑癥,非吐盡痰涎 難以奏效,故瓜蒂用量增至20g,病方得愈。由于瓜蒂有毒,大量使用相當危險,故非 重癥、頑癥不可輕試。 15。梅核氣《中醫函授通訊》(1983,3:32):某女,28歲,家庭婦女,1969年4 月就診?;颊咚赜猩窠浰ト醪∈?。1968年仲秋與鄰舍發生糾紛后,心煩少眠,惡夢紛 紜,胸悶不舒,煩躁易怒,善太息,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飲食減 少,診為神經官能癥,投藥無效。證見:表情淡漠,郁郁寡歡,飲食不佳,胸悶欲嘔, 舌邊尖紅,苔白膩,脈弦滑。證屬痰氣郁結,肝氣不舒。治用瓜蒂散3g涌吐,服藥后 吐頑痰約300ml,自覺咽中異物感頓時消失,胸悶大減。后改為半夏厚樸湯加味,繼進4劑而愈。. 按語:此案梅核氣為痰氣郁結所致,因病位在上,可用吐法。瓜蒂散善涌吐痰涎, 宣越胸中邪氣,以解除郁結,故吐后病大減。 16.痰熱急驚《山西中醫》(1991,6:8):某男,3歲半,1986年3月19日診。 發熱,體溫達40℃,曾在某醫院用抗生素、退熱劑治療3天罔效。詢其母知其平素喜 食肥甘,發熱前又食過量??淘\:體溫39.813,顏面紅,手足心灼熱,煩躁無汗,喉 間時有痰鳴,時有抽搐,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辨為急驚風,證屬食滯胃腸,郁 而化熱,灼津為痰,痰火引動肝風。此為實邪踞于上脘,法當以吐為妙。取瓜蒂、赤小 豆等分研細為末,約取3g,用淡豆豉9g煎湯送服,即吐出痰涎及未消化之物,半小時 后熱退身涼,改用保和丸調理而瘥。 按語:小兒痰熱急驚,自錢乙始多治以涼瀉,本案為食積化熱所致,應用吐法,可謂別具一格。 17.喘咳(四川中醫》(1985,4:20):某男,15歲,1982年12月3日就診。患 者喘咳已10余年,每冬發夏止,屢治無效。2月前因食魚蝦誘發咳喘、痰鳴,至今未 愈,晝咳夜喘不得臥,喉間痰鳴,痰清稀色白,伴納谷不香,神疲乏力,舌苔膩,脈弦 滑。此乃脾虛生痰,痰濕壅肺,氣機不暢所致。遂以瓜蒂散3g,鹽湯送服。少傾吐下 稀白泡沫半盅,翌日自感氣順息平,納谷倍增,晚能安然入睡,后予香砂養胃丸以養胃 氣,使邪去正安。 按語:喘咳宿疾,必有伏痰留飲在胸中,用本方涌吐痰涎,為祛邪治標之法,故吐 后需進一步辨證施治,調理善后。. [臨床報道] 毒(藥)物中毒用瓜蒂散(瓜蒂、升麻、甘草各5g),對口服毒(藥)物中毒早 期患者進行催吐的臨床研究。將被觀察的172例隨機分為瓜蒂散治療組(58例)、溫開 水對照組(56例)和洗胃組(58例)。治療組一般服藥3—5分鐘開始嘔吐,經嘔吐5 —8次后胃內容物基本澄清。結果:治療組有效5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 96。55%,其催吐作用明顯優于溫開水對照組(P<O.01);治療組胃內容物完全澄清時 間為20.70±2.62分鐘,洗胃對照組為46。40±5。57分鐘,差異顯著(P<0.01),.效 果以治療組為優。 [附方]三圣散(《儒門事親》卷12)防風三兩(90g)去蘆瓜蒂三兩(90g)剝盡 碾破,以紙卷定,連紙銼細,去紙,用粗籮子籮過,另放末,將渣炒微黃,次入末,一處同炒黃用 藜蘆去苗及心,加減用之或一兩(30g),或半兩(15g),或一分(0.3g)上藥為粗末, 每服約半兩(15g),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齏汁,次人一盞,煎至三 沸。卻將原兩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 度。功用;涌吐風痰。主治:中風閉證,失音悶亂,口眼喁斜,或不省人事,牙關緊 閉,脈浮滑實者。對于癲癇,濁痰壅塞胸中,上逆時發者,以及誤食毒物尚停于上脘 者,亦可用之。 方中瓜蒂苦寒有小毒,涌吐風熱痰涎和宿食,用為君藥;藜蘆苦辛而寒,能吐風 痰,與君藥相須為用,增強其涌吐風痰之力,為臣藥;防風驅風升散,用作佐藥。三藥 合用,相輔相成,具有強烈的涌吐作用,故以“三圣”名之。臨床用于風痰壅塞的中 風、癲癇之形體壯實者,以卒然昏仆,牙關緊閉,脈滑有力,舌苔黃厚為證治要點。本 方為催吐峻劑,瓜蒂、藜蘆均有毒性,使用宜慎,一般從小量開始,不吐再逐漸加量, 得快吐停服.,以防中毒或過吐傷正。待吐出痰涎后,再進一步辨證論治。體虛之人及孕婦禁用。‘ 本方與瓜蒂散俱以瓜蒂為君藥,均為涌吐峻劑,但本方以催吐峻藥配伍升散之品, 以涌吐風痰見長,涌吐作用較強;而瓜蒂散以谷物為輔佐,以涌吐痰食見長,其涌吐之力不及前者。 334.三圣散 功用;涌吐風痰。主治:中風閉證,失音悶亂,口眼喁斜,或不省人事,牙關緊 閉,脈浮滑實者。對于癲癇,濁痰 壅塞胸中,上逆時發者,以及誤食毒物尚停于上脘 者,亦可用之。 防風9克 瓜蒂9克 藜蘆3克(或1.5克或0.03克) 上藥研成粉末,每服15克,以著 汁三茶杯盞,先用二茶盞,煎三五沸,去 汁,次入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原兩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三圣散(《儒門事親》卷12)防風三兩(90g)去蘆瓜蒂三兩(90g)剝盡 碾破,以紙卷定,連紙銼細,去紙,用粗籮子籮過,另放末,將渣炒微黃,次入末,一處同炒黃用 藜蘆去苗及心,加減用之或一兩(30g),或半兩(15g),或一分(0.3g)上藥為粗末, 每服約半兩(15g),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齏汁,次人一盞,煎至三 沸。卻將原兩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 度。功用;涌吐風痰。主治:中風閉證,失音悶亂,口眼喁斜,或不省人事,牙關緊 閉,脈浮滑實者。對于癲癇,濁痰壅塞胸中,上逆時發者,以及誤食毒物尚停于上脘 者,亦可用之。 方中瓜蒂苦寒有小毒,涌吐風熱痰涎和宿食,用為君藥;藜蘆苦辛而寒,能吐風 痰,與君藥相須為用,增強其涌吐風痰之力,為臣藥;防風驅風升散,用作佐藥。三藥 合用,相輔相成,具有強烈的涌吐作用,故以“三圣”名之。臨床用于風痰壅塞的中 風、癲癇之形體壯實者,以卒然昏仆,牙關緊閉,脈滑有力,舌苔黃厚為證治要點。本 方為催吐峻劑,瓜蒂、藜蘆均有毒性,使用宜慎,一般從小量開始,不吐再逐漸加量, 得快吐停服.,以防中毒或過吐傷正。待吐出痰涎后,再進一步辨證論治。體虛之人及孕婦禁用?!?/p> 本方與瓜蒂散俱以瓜蒂為君藥,均為涌吐峻劑,但本方以催吐峻藥配伍升散之品, 以涌吐風痰見長,涌吐作用較強;而瓜蒂散以谷物為輔佐,以涌吐痰食見長,其涌吐之 力不及前者。 335.救急稀涎散 [功用] 開關催吐。 [主治] 1.中風閉證 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氣閉不通,心神瞀悶,四肢不收,或倒 仆不省, 或口角似歪,脈象滑實有力。 2。喉痹 豬牙皂角四挺(須肥實不蛀,削去黑皮) 晉礬30克(光明通瑩者) 1.中風可加藜蘆以涌吐風痰; 2.喉痹可加黃連、巴豆以解毒利咽; 3.為增加化痰散結之力,可加半夏。 3.上藥研成粉末,每服1.5-4.5克,溫開水送服。 救急稀涎散 (孫尚藥方,錄自《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卷14) [異名]急救稀涎散(《肘后備急方》卷3)、稀涎散(《本事方》卷1)、稀涎飲(《嶺 南衛生方》卷中)、吐痰散(《萬氏家傳點點經》卷2)。 [組成]豬牙皂角四挺須肥實不蛀,削去黑皮晉礬一兩(30g)光明通瑩者 [用法]二味同搗,羅為細末,再研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1.5g),重者三 錢匕(4.5g),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涎冷出,或一升、二升,當時惺惺, 次緩而調治。不可使大段吐之,恐過傷人命(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1。5—4.5g,溫開水送下)。 [功用]開關催吐?!?/p> [主治] 1.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氣閉不通,心神瞀悶,四肢不收,或倒 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脈象滑實有力。 2。喉痹 [病機分析]本方證乃因痰壅氣閉所致。由于痰涎壅盛,氣道不利,故喉中痰聲漉 漉;痰濁上蒙心竅,故心神瞀悶,或倒仆不省人事;痰氣流竄,阻于經脈,筋脈失榮, 故四肢不收或口角似歪。喉痹亦為咽喉阻塞,氣閉不通。 [配伍意義]本方為痰壅氣閉于上而設。中風閉證,痰涎壅盛,或喉痹阻塞氣道, 病情緊急,當立即疏通咽喉,緩解危急,然后再隨證調治。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以催吐開關,稀涎通竅立法。方中白礬酸寒涌泄, 《本草綱目》卷u謂其“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能化解頑痰,并有開關 催吐之功,故為君藥。皂莢辛溫而咸,辛能開竅,溫能化痰,咸能散結,善通關去閉, 蕩滌痰濁,用為臣藥。兩藥合用,有稀涎催吐,開竅通關的功用。因本方具有稀涎之 效,使痰涎微微從口中吐出,而解救中風閉證及喉痹急癥,故名“救急稀涎散”。 [類方比較]瓜蒂散和稀涎散均有涌吐的作用,但瓜蒂散善于涌吐痰食,催吐作用 迅猛強烈,本方功效側重于通竅開關,涌吐之力較弱,只是微微令涎出,具有稀涎的作用。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本方常用于中風閉證初起,痰涎壅盛,阻塞氣機,或喉痹妨礙呼吸 者,以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呼吸不暢,脈象滑實有力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中風可加藜蘆以涌吐風痰;喉痹可加黃連、巴豆以解毒利咽;為增加 化痰散結之力,可加半夏。 3.本方現代常用于白喉并發喉阻塞,以及氣厥、痰厥等證。 [使用注意] 1.本方宜于實證,若中風脫證,或陰竭陽越,戴陽痰壅者禁用。 2.本方用量宜輕,以痰出適量為度,不可令大吐,否則使氣機有升無降,將會加重竅閉。 [源流發展]本方出自《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在該書卷14“皂莢”條下載:“孫尚 藥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歪,微有涎出, 斯須不治,便為大病,故傷人也。此證風涎潮于上膈,痹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p> 孫尚藥即北宋醫家孫用和,孫氏精通醫書,善用張仲景法治療傷寒。本方即由仲景皂莢 丸變化而來,在皂莢丸利竅滌痰,宣壅導滯基礎之上加白礬涌吐稀涎,變祛痰劑為涌吐 劑,使痰涎從上而出。本方的類方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加逐痰之品,以增強其祛痰之 力,如《世醫得效方》卷i之稀涎散用皂角、半夏,吐涎結胸膈;《景岳全書.古方八 陣》卷55之稀涎散,用豬牙皂、藜蘆,以吐頑痰;《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28之 稀涎千緡湯,用本方加半夏、甘草、姜汁,可涌吐痰涎,用于風痰壅盛,昏仆,中濕腫 滿等證。另一類是加解毒之品,以增強其辟穢開關之力,如《赤水玄珠》卷I之稀涎散 用本方加巴豆,治中風、痰厥、乳蛾;《御藥院方》卷9之如圣散,為本方加雄黃、藜 蘆,為末搐鼻,治纏喉,漸人咽塞,水谷不下,牙關緊,不省人事。本方現代臨床較少應用。 [疑難闡釋]關于本方的出處本方的出處有不同說法,《中醫治法與方劑》謂本 方出自《傳家秘寶方》,方劑學(統編教材6版)謂本方出自《圣濟總錄》,《中醫方劑 大辭典》謂本方出自《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卷14引孫尚藥方?!妒備洝烦蓵?/p> nu一1117年間,《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撰于u世紀末,當以后者更早?!吨嗅t大辭 典.醫史文獻分冊》稱:孫用和,北宋醫家,著《傳家秘寶方》3卷,因治愈光獻皇后 病,授尚藥奉御。孫尚藥是以孫用和所任醫官名稱之?!秱骷颐貙毞健吩瓡沿瑢O尚 藥之救急稀涎散是否出自該書,已無從考據。故本方出處宜定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卷14引孫尚藥方更妥。 [方論選錄]、 I.吳昆:“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則天冠地覆,無暴仆也。若濁邪風涌而上,則清 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涌塞者,風盛氣涌而然也?!督洝吩唬翰“l而 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白礬之 味咸苦,咸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而利氣竅,咸能去污垢。名之曰 稀涎,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若攻盡其 痰,則無液以養筋,能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醫方考》卷1)。 2.汪昂:“白礬酸苦能涌泄,咸能軟頑痰,故以為君。皂角辛能通竅,咸能去垢, 專制風木,故以為使,固奪門之兵也?!?《醫方集解.涌吐之劑》) 3.費伯雄:“治上焦用涌吐之法,此義本之《內經》,而方則出于仲景。古人體氣壯 實,不妨用之,后世機心日開,嗜欲日甚,。元氣大傷,稟受甚薄,一經涌吐,汗而且 喘,百變叢生。后人不敢輕用,蓋亦慎重之道。即如稀涎散,性最猛烈,用以救猝急痰 癥,方足以斬關奪門,然尚有醒后緩投藥餌,痰不可盡攻之戒!可知虛人及尋常之癥不 可輕用吐法也?!?《醫方論》卷i) 4.張秉成:“治中風暴仆,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可先用此,令微吐稀涎,續進它 藥。亦治喉風、痰閉等證。夫風痰壅盛于上,有升無降,最為急候。當此之時,化之則 不可化,降之又不能降,惟有用吐法引而越之,最為捷徑。且吐之一法,自古有之,故 仲景《傷寒論》中瓜蒂散、梔子豉湯尚分別虛實而用,何況中風暴仆,痰涎壅盛,以及 喉風卒發等證,皆起于一時,無暇緩治哉!凡人咽、喉二竅,關系一身。喉通于肺,以 司呼吸;咽通于胃,以納水谷。若一旦風痰暴壅,其不致氣閉而絕谷者幾希矣。方中用 皂角辛咸而溫,無微不入,無竅不達,有斬關奪門之功,具搜風滌垢之用;協白礬之酸 苦涌泄,使風痰皆從上散,閉可通而食可進矣?!?《成方便讀》卷.2) 5.陳潮祖:“急證應當急救,不許稍有遲疑;用藥貴在精專,切忌相互牽制;更須 斬關之輩,始能建立奇功。此方所用牙皂、明礬均為強有力的滌痰藥物,皂角長于搜 滌,明礬功擅稀涎,二藥同用,相得益彰。使痰去氣通,.神智可望清醒。待其清醒以 后,再從本治。”(《中醫治法與方劑》), 6.冉先德:“中風閉證,痰涎壅盛,氣道不通,既難進藥,又慮窒息,當此之時, 可用本方使其痰稀涎出,咽喉疏通。方中皂角,辛能開竅,咸能去垢,稀滌濁痰;白礬 酸苦涌泄,化痰催吐,共奏催吐急救之功。若服后吐不止者,用甘草、貫眾煎湯服之?!?/p> (《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7.李飛,等:“本方乃涌吐劫劑,宜于救急暫用,使壅盛之痰涎稀釋而出,故名 ‘救急稀涎,。臨床運用應注意及時得當,免致耗氣傷液,誠如吳昆所謂:‘凡中風之痰, 使喉嚨疏通,能進湯液便止?!劣凇艄ケM其痰,則無液以養筋,能令人攣急偏枯’, 則當具體分析。蓋攣急偏枯者,多由中風使然,而非捅吐痰涎太過所致。不過,正確使 用本方,對于中風病神志清醒后的辨證論治,確能提高療效?!?《中醫歷代方論選》) [評議]本方用于中風痰壅,痰風喉閉,為急救而用,屬斬關奪門之劑。對此,吳 氏、張氏、冉氏等注家議論較多,看法趨于一致。吳氏、費氏指出,“使咽喉疏通,能 進湯液便止”,“痰不可盡攻”,“虛人及尋常之癥不可輕用”,均有臨床指導意義。至于 攣急偏枯,多由于中風,“而非涌吐痰涎太過所致”(《中醫歷代方論選》)。費氏、張氏、 吳氏還指出,一旦關通竅開,當“續進他藥”,“再從本治”,否則,將坐失良機,.貽誤 病情。冉氏對服后嘔吐不止的處理意見,臨床可資參照。 [驗案舉例]. 1.中風《續名醫類案》卷2:李思瑭母年六旬,體甚肥,正月間忽中風卒倒,不 省人事,口噤喉鳴,手足不隨,服牛黃丸、小續命不效,脈之浮洪而滑,右手為甚。緣 奉養極厚,形氣盛而脈有余。《經》云:消癉、擊仆、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 人則膏粱之痰也。又云: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丹溪所謂: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 也。當先用子和法涌吐之,乃以稀涎散齏汁調灌之,涌出痰涎碗許。少傾又以三化湯灌 之,至晚瀉兩三行,喉聲頓息,口亦能言,但人事不甚省。知上下之障塞已通,、中宮之 積滯未去也,用二陳湯加枳實、黃連、萊菔子、木香、白豆仁,每日二服。數Et,人事 漸爽,腹中知饑,令進稀粥,大便結,每日以潤字丸五分,白湯點姜汁送下。猶時有拘 攣、燥結之患,知為血耗津衰,以四物湯加秦艽、黃芩、甘草,數十帖,三月而愈。. 2.厥《續名醫類案》卷2:陸肖愚治潘碧泉之妻,年近五旬,因大怒后,忽然倒 仆,牙關緊急,脈之兩寸關滑大,兩尺沉無。以稀涎散齏水調,撬牙灌之,吐痰盆許, 少傾而蘇,第人事尚未清爽,再診寸關稍平,兩尺已起,以二陳加貝母、黃連、香附,數劑而安。 3.氣厥《中醫雜志》(1990,2:4):某女,年方40,體素肥腴。因氣量狹窄,某 日,與家人爭吵后一時許,發生氣厥不醒,隨用開關散吹鼻取嚏無效。眾以為虛脫,欲 煎參湯與服。余診其脈弦滑有力,牙關緊閉,舌苔未見。斷為痰氣郁閉,阻于胸中,大 氣一時不能旋轉,故爾見厥,與虛脫之證有別,參湯切不可服。因與豬牙皂角、白礬各 3g,細辛2g,碾為細末,溫開水調,將口撬開徐徐灌下。服后約一刻許,即嘔出痰涎 甚多?;颊咛⒁宦暎褡R漸蘇,呼口渴,命即與飲。隨用開郁理氣化痰散結之藥劑調理而安。 4.喉閉《萬病回春》卷5:孫押班治都知潘元從喉閉,孫以藥半錢吹人喉中,少 頃,吐出膿血立愈。潘詣孫謝曰:大急之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藥不能療。 贈金百兩,愿求方以濟非常之急。孫曰:用豬牙皂角、白礬、黃連各等分,置新瓦上焙 干為末,即授以方,不受所贈。 按語:案1—3均為卒發神昏,口噤不開,救治困難,急進本方通關開竅后,方得 續進它藥。案1為中風,病位深在臟腑,故續治3月而愈。案2、案3均屬氣厥,為氣 逆痰壅為病,用本方使痰出氣暢,則病愈七、八,略加調理而安。案4為喉閉,危在旦 夕,刻不容緩,故急進本方加味,使閉塞通而獲救。 [臨床報道] 1。白喉并發喉阻塞應用稀涎散(白礬、豬牙皂角、巴豆)治療白喉并發喉阻塞 19例,每服1.2—3g,當即呼吸緩和,轉危為安。 2.痰厥用稀涎散(皂莢、白礬)配合針刺足三里、合谷,艾灸百會、氣海、中脘,治療痰厥8例,均愈。 336.鹽湯探吐方 [功用] 涌吐宿食。 [主治] 1.宿食停滯上脘,脘腹痛連胸膈,痞悶不通。 2。干霍亂,脘腹脹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 3.誤食毒物,毒物尚停留在胃中者。 食鹽(若干) 水2000克 1.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 2.干霍亂可加姜汁、童便,以祛痰降火; 3.癃閉可加防風以助肺氣宣發,進而通利水道。 4.用水調成飽和鹽湯,每服2-3碗,服后用潔凈的翎毛或手指探吐。 鹽湯探吐方(《金匱要略》). [異名]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1)、獨圣散(《世醫得效方》卷6)、鹽湯探 吐法(《醫方考》卷4)、燒鹽探吐法(《醫方集解.涌吐之劑》)。 [組成]鹽一升(30g)水三升(600m1) [用法]上二味,煮令鹽消,熱飲一升(200m1),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吐更 服,吐迄復飲,三吐乃止(現代用法:用開水調成飽和鹽湯,每服2—3碗,服后用潔 凈翎毛或手指探喉助吐)。 [功用]涌吐宿食。 [主治] 1.宿食停滯上脘,脘腹痛連胸膈,痞悶不通。 2。干霍亂,脘腹脹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 3.誤食毒物,毒物尚停留在胃中者。 [病機分析]本方所治之證為宿食、穢濁、毒物所致,病在上脘。因宿食停滯不 化,或感受穢濁之氣,使氣機升降受阻,上下不得宣通,或毒物尚在胃中,故見脘腹脹 痛,吐瀉不得諸癥。 [配伍意義]本方為宿食、毒物停滯上脘,或穢濁之氣中阻,氣機不利之證而設。 337.參蘆飲 [用法] 逆流水一盞半,煎一大碗飲之。服后以物微探吐之。 [功用] 涌吐痰涎。 人參蘆15克 本方可加竹瀝以增強化痰之力。 逆流水一盞半,煎一大碗飲之。服后用潔凈的翎毛或手等物指探吐。 參蘆飲(《格致余論》) [異名]參蘆湯(《本草綱目》卷12)、人參蘆湯(《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325)。 [組成]人參蘆半兩(15g) [用法]逆流水一盞半,煎一大碗飲之。服后以物微探吐之。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痰涎壅盛證。痰多氣急,胸膈滿悶,,溫溫欲吐。 [病機分析]本方證為本虛標實之痰涎壅盛。由于痰涎壅塞胸膈,氣機不利,故呼 吸急促,胸膈滿悶,溫溫欲吐。 [配伍意義]本方為痰涎壅塞胸膈之證而設。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高 者,因而越之”的原則,因勢利導,采用涌吐痰涎的治法,使病得吐而解。參蘆味苦辛 溫,其性緩和,對于痰涎壅盛,屬本虛標實之須涌吐者,最為適宜。正如《本經逢源》 卷1所說:“參蘆能耗氣,專人吐劑,涌虛人膈上清飲宜之。” [類方比較]瓜蒂散為涌吐劑首方,味極苦,催吐作用強烈,適用于痰食壅塞,胸 膈痞硬者。救急稀涎散涌吐作用較弱,而開關通竅作用較強,具有稀涎作用,適用于中 風閉證及喉痹,痰涎壅盛,氣閉不通者。鹽湯探吐方味咸,藥性平和,配制便捷,廣泛 用于宿食、食厥、氣厥,以及干霍亂,吐瀉不得等證。本方刺激性較小,性和緩,尤其 宜于年高體弱而痰壅當吐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本方為涌吐痰涎的治標之劑,尤其宜于虛弱者之痰涎壅盛。以痰壅 氣急,胸膈滿悶,溫溫欲吐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本方可加竹瀝,以增強其化痰之力。, 3。本方現代常用于痰壅氣逆之厥證。 [使用注意]本方對痰壅氣急者,為治標之劑,吐后仍需“隔宿煎桔梗半兩、陳皮 二錢、甘草二錢”(《丹溪心法》卷5),以宣肺化痰,進一步調理。 [源流發展]本方為元.朱震亨所制。朱氏對吐法極為推崇,頗具心得,在其著作 中多有闡發,如強調“脈浮當吐?!翟陔跎希赜猛路ā?《丹溪心法》卷2),發 明倒倉法等。本方見于《格致余論。吃逆論》醫案中:“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暑 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則舉身跳動,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 人參蘆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痹凇兜は姆ā肪? “論吐法九十七”亦載:“人參蘆煎湯吐虛病,凡吐,先飲二碗,隔宿煎桔梗半兩、陳皮 二錢、甘草二錢。”本方原無方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工2將上案略加改動,注 明參蘆劑量,并將本方命名為參蘆湯。《全生指迷方》卷2將本方改為散劑,用治胸有 留血,煩躁欲吐者。當代稱其為參蘆飲(《中醫方劑學講義》,南京中醫學院方劑教研組主編)。、、.. [疑難闡釋], l。關于本方的出處本方兩出于《丹溪心法》和《格致余論》?!兜は姆ā凡⒎?/p> 朱震亨自撰,而是其弟子根據其學術經驗和平素所述纂輯而成;《格致余論》.為朱氏自 撰?!陡裰掠嗾摗分斜痉降恼撌龈鼮槿?,也更能反映朱氏本人的意見,故其出處應為 《格致余論》更妥。: 2.關于人參蘆的涌吐作用和本方的用法對于人參蘆的涌吐作用,古今醫家有不 同認識。自朱震亨以后的古代醫家多認力人參蘆有涌吐作用,.并驗之于臨床,<本草蒙 荃》、《本草綱目》、《本經逢源》等本草專著亦有記載。但當代醫家有不同看法,有人通 過實驗證實,人參蘆與人參含有種類相同的人參皂甙,且人參蘆中總皂甙的含量顯著高 于人參,人參蘆與人參根皂甙具有相同的藥理作用;人參蘆對家兔無催吐作用;以 50%的人參蘆水煎液150ml,給實驗組3人,每日1次,受試者無嘔吐發生。還有人 將人參蘆制成酒劑、茶劑、膠囊劑等,用量從3g至12g,不等,單用參蘆者1500余人, 加入復方者2000余人,觀察3000余例,無1例引起嘔吐。人參蘆究竟有無涌吐作 用,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臨床應用參蘆飲作為涌吐劑使用,宜“煎一大碗飲之”(《本 草綱目》,卷12),甚至“先飲二碗”(《丹溪心法》卷5),應足量、頓服,配合探吐效果更佳。 3。關于本方的適應證本方的適應證在不同的醫籍中說法不一,大致有虛實兩端。, 《丹溪心法》卷5為“人參蘆煎湯吐虛病”;《方劑學》(統編教材6版)為“虛弱之人, 痰涎壅盛。胸膈滿悶,溫溫欲吐,脈象虛弱者”。而《格致余論.吃逆論》為“因大怒而 吃作”之“形氣俱實”者;《本草綱目》卷12為“六脈洪數而滑”之熱??;在(丹溪治 法心要》卷3論治“呃逆”則有:“視有余不足治之(詳見《格致余論》)。有余并痰者, 吐之,人參蘆之類;不足者,人參白術湯下大補丸。”盡管人參蘆有與人參相似的補益 作用,但參蘆飲作為涌吐劑使用,并不是為補虛,而是為法實,故其適應證應以痰壅氣 急等標實證為主,若純屬“虛病”,或虛多實少,.均非本方所宜。由于本方并不象瓜蒂 散和鹽湯探吐方那樣大苦大咸,故其使用對象還應包括不能耐受較強刺激,心理上對吐 法有畏難情緒的患者。 [方論選錄] 1.朱震亨:“人參人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者也;蘆則反爾,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 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氣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吃大作 而神昏。參蘆喜吐,痰盡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格致余論》)、 2。汪昂:“此手太陰、足太陽藥也?!督洝吩唬涸谏险?,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當 涌之。病人虛羸,故以參蘆代藜蘆、瓜蒂,宜猶帶補,不致耗傷元氣也?!?《醫方集解;涌吐之劑》) ,3.南京中醫學院方劑教研組:“這是虛弱人用吐法的代表方劑。參蘆性能緩和,故 對虛人最宜。若是熱痰,可加竹瀝。如仍不吐者,可用鵝翎探喉間以助之?!?《中醫方劑學講義》) 4.冉小峰:“方注原有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當通之,病人虛羸,故以 參蘆代藜蘆、瓜蒂,宣猶帶補,不致耗傷元氣也等語。竊病機當吐,催吐類各藥,功效 優越者甚多,諸可擇用。惟體既過虛,本不耐吐,證又過實,不得不吐。氣滯而痰凝, 實緣于虛;痰凝而氣愈滯,實更促虛,而參蘆之特殊功用,乃于是恰合而顯昭。他吐藥 多暴戾,惟參蘆和緩;他吐藥多燥烈,惟參蘆柔潤;吐藥過量,多起局部炎證,參蘆過 量無傷,反能調攝整個虛證,’但參蘆吐性,并不強烈。對于久病,虛痰壅滯脘膈或有用 處,但急病大病,恐緩不濟急也。”(《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評議]朱震亨用本方涌吐治“吃”,為“大瀉太陰之陽”,使“痰盡氣降而火衰, 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強調其調理氣機的作用,這往往被后世注家所忽視。汪昂 以后的注家認為本方“宣猶帶補,不致耗傷元氣”.,適用于虛羸之人,痰涎上壅,可能 是受朱氏“人參蘆煎湯吐虛病”的影響,但應注意必為虛少實多,本虛標實,若確為 “過虛”,或虛多實少者不宜?!?/p> [驗案舉例] 1.呃《本草綱目》卷12: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則舉身跳動, 昏冒不知人。其形氣俱實,乃痰因怒郁,氣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參蘆半兩,逆流 水一盞半,煎一大碗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按語:本案與《格致余論.吃逆論》原文略有不同。原文主癥為“吃”,“吃,病氣 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之名也”(《格致余論.吃逆論》)。朱震亨用本 方意圖,是通過涌吐痰涎以降氣和胃。 2。’熱?。侗静菥V目》卷工2:工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 數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參蘆湯加竹瀝二服,涌出膠痰三塊,次與人參、黃芪、當歸煎服,半月而安。 按語:本案病起于勞作,甚于誤治,實多虛少,故先用參蘆湯加味涌吐以祛邪,繼而補益氣血以扶正。 3、.氣厥《新中醫》(1987,1:50):某男,86歲,湖南平江人。1983年3月15曰 因與鄰居發生IZl角,怒氣上沖,以致喘促不得息,粒米不進,手足躁動,口不能言,神 識昏糊,張口挺胸,肩抬氣促,喉間痰鳴漉漉,唇青舌紫,苔白膩,六脈弦滑。據證辨 為怒則氣上,痰隨氣逆之證。因病勢甚危,欲用吐法,又慮其年高體弱,經受不住,乃 取紫蘇煎湯,于背部熨燙,又投通關散,均不效,遂用參蘆飲涌吐。急取參蘆15g,芫 花5g,水煎,緩緩飲服,并用雞毛探吐,隨即吐出痰涎、食物殘渣一碗余,諸證大減。 繼以紅棗、生姜、.糯米熬粥養其胃氣,待怒氣清除,諸證全消。 按語:患者痰壅氣急,神識昏糊,病情危急,似宜徑投本方。若非年近九旬,當用救急稀涎散以開竅通關。 一、報道]用參蘆飲(參蘆、竹瀝)治療慢性支氣管炎50例,其診斷標準及療 效標準均按1979年全國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專業會議修訂標準制定。結果:臨床控制7 例,顯效14例,有效22例,無效7例,臨床控制和顯效率42.o%,總有效率為 86。0%。本藥不僅具有明顯的止咳、化痰效果,而且還有一定的平喘作用c“。 [實驗研究] 1。對小鼠氣管酚紅分泌的影響實驗組的酚紅濃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提示參蘆有明顯的祛痰作用C4j。 2.免疫作用參蘆能對抗環磷酰胺所致的小鼠免疫器官抑制,促進小鼠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14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