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第二百三十三條原文: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 又: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注:①導:為治法之一,有因勢利導之意,如津傷便秘者,用潤滑類藥物納入肛內,引起排便叫作導法。 ②食蜜:即蜂蜜。 ③內:放人、置人。內同納。 ④谷道:即肛門。 ⑤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此二句為后人所添,現一般仍歸于一百一十二方中。 ⑥法醋:即食用醋。 ⑦一食頃:約吃一頓飯的時間。 釋義:(津傷便硬,宜用導法。) 陽明病,自汗出,已傷津液,若再行發汗,而又小便通暢的,則更傷津液,導致腸中津液枯竭,引起大便硬結。此時大便雖硬結,瀉下藥攻下法也不宜用,必須待病人自己想解大便時,用蜜煎導引導通便,或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作為導藥,以引導大便解出。 “自汗出”是津液外泄,顯示津液已傷,如果再發其汗,則更傷津液。津液損傷,小便當短少,今反見小便自利,表明津液偏滲于膀胱,不能還于胃腸,則胃腸更燥,此即所謂“津液內竭”。胃腸津虧,大便必硬。但這與陽明腑實證的大便硬不同。陽明腑實的大便硬是內有邪熱,因熱傷津成燥,以燥熱為主,其臨床表現有腹滿痛、拒按、潮熱、譫語等證,而其人未必有便意。本證之大便硬,乃因津液內竭所致,并無腹滿痛、潮熱、譫語等證,病位在直腸,時有便意,而大便卻難以排出。二者病機不同,治法也異。陽明腑實治以承氣湯類蕩滌胃腸的燥熱結實。此證之大便硬,宜在患者“自欲大便”之時,施以“因勢利導”之法,用蜜煎導、豬膽汁或土瓜根納入谷道,導之即下。 三方雖皆可為導,但具體應用時又有所不同:因蜜有滑利潤燥的作用,故蜜煎導宜于津傷腸燥之便秘;豬膽汁不僅潤燥,且能清腸中之熱,故宜于腸燥之有熱的便秘;土瓜根則有宣氣潤燥之功,故宜于六腑之氣不暢,氣血不利之便秘。 蜜煎導法是用蜂蜜放入銅器內,微火煎熬成飴糖狀,再用手搓成長條狀,使頭部略尖,大小如指頭狀,長二寸左右。注意需在熱時急做,冷后則變硬。做成后輕輕放入肛門中,待其慢慢溶化,即可發揮排便作用。白蜜甘平無毒,滋陰潤燥,局部投藥更有潤滑作用,適用腸燥便秘或老年陰血素虧、大便干澀難下者。 土瓜根方已佚。據《肘后備急方》載,用土瓜根搗汁,灌入肛門,即可通便。土瓜又名王瓜,寇宗爽《本草衍義》云:“王瓜其殼徑寸,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熟,紅赤色,殼中子如螳螂頭者,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土瓜根氣味苦寒無毒,其根富于汁液,將其搗汁灌腸,可以通便,方書多有記載。 豬膽汁灌腸法,是用大豬膽一枚,取出膽汁,加入少許食醋,攪拌均勻,灌人肛門之中,取其酸苦涌泄而不傷津液的作用,使停蓄的大便排出。豬膽汁苦寒清熱,適用于津傷便秘而有熱者。 本條介紹的外導灌腸之法,適用于津虧便秘,此證雖屬陽明病,但絕非燥熱內結的陽明腑實證,如誤以承氣湯攻下,必致津液下奪而正氣更傷。對于高年體弱、產婦嬰幼以及素體陰虧血虛而見大便秘結的患者,不可濫用苦寒攻下,而應酌用外導之法。 辨證論治: 主癥:大便硬結,有便意但解出困難。 成因:陰虛液虧,腸燥失潤。 治法:滋陰潤腸,外導通便。 方藥:蜜煎方(食蜜)。豬膽汁方(豬膽汁、食醋)。 己亥年八月廿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