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服從1924年黃埔軍校建校開始一直到1949年,國民黨軍服經歷了5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24年至1929年1月,第二個階段是1929年1月至1929年9月,第三個階段是1929年9月-1936年1月,第四個階段是1936年1月至1946年3月,第五個階段是1946年3月至1949年9月,這五個階段的軍服都是以中山裝作為基礎,再融合了當時的時代元素設計而成。 第一階段的軍服對于現代軍服來說是趨于統一的起點,這個跟時代背景很大關系,這套軍服在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后組建軍隊的第一套軍服,對于國民革命軍的統一作戰有很大作用,而今天我們要說的軍服是第二階段的軍服,雖然他的存在時間很短,還不到9個月,但這套對于國民革命軍意義同樣重要。 兩次北伐勝利后,尤其在1928年,隨著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全國。但是此時,全國的84個軍200多萬部隊,分屬不同的軍閥集團,軍隊所穿的軍服更是五花八門,毫無統一國家的風范。 為了與全國編遣會議相呼應,192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陸軍軍常服暨禮服暫行條例》,條例規定,陸軍軍服分為軍禮服和常服兩種,顏色都是采用深灰色,最常用的軍常服,包括軍帽、上衣、軍褲、外套、鞋、馬靴、護耳等等。軍禮服和常服大致相同,只有長褲有所區別。 ? 軍官士兵的左領章為軍銜,右領章為團隊番號,師為數字,旅團級在數字后邊加“旅”或“團”字。左右領章的底色按照佩戴者的軍銜決定,校官為藍色,尉官為白色,士兵為黃色,軍士在領章上加一藍道,領章的四邊為所屬兵種的兵種色,士官無論左右領章均價橫杠。 這套軍裝使用的時間雖然短,但這是自國民政府成立以來以法令的形式首次統一,法令頒布后中央軍首先進行了換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