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辨證--------里證辨證 里有虛實寒熱間, 熱昏譫語渴燥煩。 里虛心悸兼失眠, 沉弱脈象身倦懶。 里實便秘舌干燥, 脈象沉實腹脹滿。 里寒吐瀉肢厥冷, 脈象沉遲舌白淡。 里熱口渴熱燥煩, 脈象沉數苔黃觀。 [注釋] 里證者,有虛實寒熱之別。高熱,神昏譫語,口干渴,煩躁為里證的共有癥狀。里虛者,神昏心悸,倦怠懶言,伴有脈沉之證。里實者,大便秘結,發熱口干,或狂燥,脈沉實有力腹脹拒按。里寒者,口不渴,四肢厥冷,嘔吐清水痰涎,瀉泄便溏,脈沉遲,舌淡白。里熱者,高熱口渴,煩躁,脈沉數,舌紅苔黃。 [按語] 里證從病邪上來看,病變部位在臟腑。里證共有癥狀是:高熱,神昏譫語,煩躁,口渴,胸滿腹脹,二便閉塞,舌苔黃厚,脈沉。但這樣的里證,屬于陽明腑實,不能包括所有的里證,由于它的范圍比表證廣泛,所以除陽明腑實(里實熱證)外還應結合臟腑辨證詳細區分表里虛實寒熱如: 1.里虛,指臟腑氣血不足,機能衰退的癥候。表現為:食欲減少,疲倦懶言,心悸,頭昏,失眠,夢遺,舌苔淡白,脈沉弱。 2.里實,指外邪化熱入里,結于腸胃;或指人體內部機能障礙,引起氣血郁結,停痰食積,蟲積等。其臨床表現為:大便秘結,腹脹滿痛,拒按,發熱,汗出,或譫語,或發狂,苔黃厚,脈沉實有力。 3.里寒,指臟腑的寒證,多因陽氣不足,或外寒入里所致,主要表現:口不渴,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喜熱飲,靜而少言,尿清便溏,舌苔白,質淡,脈沉遲。 4.里熱,一般是指胃腸實熱,肺胃濕熱,肝膽郁熱而言。主要病證是:高熱,不惡寒反惡熱,口燥喜飲,煩躁多言,尿黃赤,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沉數。 另外,在辨別疾病過程中,還要注意到表里錯雜的表現。往往與寒熱虛實并見,而有表里俱寒、俱熱、俱虛、俱實,和表熱里寒、表寒里熱、表實里虛、表虛里實之分型。現祥分述如下: 1.表里俱寒:是表里同病的一種表現。是平素脾胃虛寒又外感風寒表現為: 惡寒無汗,頭身疼痛等表寒證;又出現腹痛瀉泄,四肢厥冷等里寒證。 2. 表里俱熱:是表里同病的一種表現。本有內熱又感熱邪,其表現為:目赤頭痛,惡寒口渴,咽干舌燥,心煩譫語等里證。 3.表里俱實:是表里同病的一種表現。是外見表實,內見里熱的癥狀。臨床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腹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的癥狀。 4.表里俱虛:即表里同病的一種表現。外見表虛,內見里虛,臨床可見:自汗,惡風,頭暈眼花,心悸氣少,瀉痢,脈弱等癥候。 5.表熱里寒:是表里寒熱錯雜的一種表現。患者平素脾胃虛弱,又感風寒,或因外邪未解而過服寒涼而致脾胃陽氣不足,表現為:發熱頭痛,咳嗽惡風的表熱證,又同時出現大便溏瀉,小便清白,舌質浮胖的里寒證。 6.表寒里熱:是表里寒熱錯雜的一種表現。患者本有內熱,而又感受風寒,或外邪傳里化熱,而表寒未解,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氣喘,煩躁口渴,尿黃,便結,脈浮。 7.表實里虛:是表里虛實錯雜的一種表現。患者平時中氣不足,感受寒邪后既有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又見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痛下痢,脈沉等里虛癥。 8.表虛里實:是表里虛實錯雜的一種表現。因患者平時衛氣不足,感邪后,邪熱內結所致,或因表證治療失當,而表現既有身熱自汗,惡風等表虛證,又見腹滿痛,拒按,舌苔厚濁,大便秘結等里實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