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外經》與內丹修煉理論 張岫峰 劉淑華 《黃帝外經》的養生理論集中反映在《陰陽顛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養,重在養神,即“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養神的重點在于“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源”。當代重視養生的人,要細心領會《陰陽顛倒篇》中的以下幾段話。 帝問至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 帝:即軒轅黃帝。 廣成子:黃帝時期隱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據《史記》載,黃帝在位十九年躬親問道于廣成子,受傳至道。《莊子·在宥篇》亦有類似的記載。 至道:至,即最。道,即道路,引申為“人生必由之路”,古人把道視為人生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至道,即最好的養生之道,或稱最好的養生的客觀規律。 廣成子答黃帝問這段話,濃縮了古代養生理論的精華,堪稱中華古老養生文化的“活化石”,被道家視為內丹修煉的理論源頭。 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向廣成子請教:什么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 廣成子回答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客觀規律,所以說它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但是,必須把握住處于窈冥狀態的這種客觀規律,才能健康長壽。因為客觀規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要“無視無聽”。無視無聽,不是真的讓你閉目、塞聽,而是說不要妄視、妄聽。對外界瞬息萬變、五光十色、影響身心健康的事物,千萬不能執著,看就象沒有看見,聽就象沒有聽到,一切按“道”——即客觀規律而行,才能“抱神以靜”。精神能夠靜下來,“形將自正”,形體自然就會健康。這和《內經》所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一脈真傳。為什么說:“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呢 ? 芽這是因為,你一切順其自然,沒有私欲,沒有妄念,內心達到“必清必靜”的程度,既不會無謂的勞損你的形體,也不會無端的搖動你的精神,更不會因患得患失而“思慮營營”。做到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長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