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的葡萄 ? 文:細雨 版式設計:Effi 圖源:網絡 八月,是新疆瓜果飄香的季節,更是葡萄成熟的季節,在這收獲的季節里,我再次故地重游,回到了我曾經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新疆,又一次品嘗了蜚聲中外的吐魯番葡萄。 新疆的葡萄甜,吐魯番的葡萄更甜,源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吐魯番歷史上曾隸屬于高昌古國,是我國最低的盆地,也是僅次于約旦死海的世界第二低地。這里是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每年的6至8月,平均氣溫都在三十度以上,吐魯番的氣溫極高,極值曾高達四五十度。又多風少雨,全年幾乎有十個月不見雨雪,氣候異常干燥。 吐魯番葡萄最享盛名的是產自葡萄溝的葡萄,葡萄溝是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大峽谷,座落在吐魯番市的東北市郊,長達IO公里,進入葡萄溝,猶如潛入葡萄的汪洋大海之中,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葡萄,都在這里茁壯成長。吐魯番的葡萄有200多個品種,品質上乘的有無核白、馬奶子、紅葡萄、喀什哈爾、瑣瑣葡萄等十幾個品種。 無核的白葡萄,在葡萄溝種植最多,是葡萄中的珍品。這種葡萄粒的大小如蠶豆,滴溜珠圓,甜如蜜,無核而多肉,干后呈白色,故得此名,漢時為進貢之佳品;馬奶子葡萄,因果粒形狀像馬的奶頭而得名,粒大,味甘,色如碧玉,粒長可達三厘米,重可達五六克;瑣瑣葡萄是吐魯番特有的,形小如胡椒,晾干入藥,可免牛痘,治麻疹,退高熱。另外還有紅如瑪瑙綠如珍珠的喀什哈爾,比夾干等十幾種葡萄。 走進吐魯番,火焰山下風景如畫,郁郁蔥蔥的綠洲,一片連著一片,如玉如翠的葡萄架一眼望不到邊,香甜可口的各種葡萄,任品任嘗。熱情好客的果園主人,不厭其煩地向你推銷各種葡萄,特別是葡萄干,更是游客需求的首選,因為攜帶方便,保存期長,是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禮品。 吐魯番的葡萄,除了收獲季節鮮食外,更多的是被用于晾干制作葡萄干。當地的維爾族果農良制葡萄干的方法很獨特,他們利用當地氣候干燥,夏秋多風,氣溫高等自然條件,在向陽的山坡,高地,沙磧地,用土坯砌出一座座約兩層樓高的蔭房(維吾爾族稱“瓊吉”),形似“古城堡”,四壁布滿梅花型的孔洞,用于通風。葡萄收獲后,一串串地懸掛在房里的木齒上,讓四周的熱風對流吹烘,而避免陽光的直接曝曬,約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制成碧綠透明,甘甜柔軟,味道香濃,顆粒飽滿的上等滋補品——葡萄干了。 新疆的氣候干燥,無霜期長,早晚溫差大,陽光照射時間也長,給各種瓜果成長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生產環境,成就了優良的葡萄品種。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吐魯番長年干旱少雨,大片綠洲農作物的灌溉,得益于坎兒井的滋養,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是新疆荒漠地區的一項特殊灌溉系統,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量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兒井的結構,是由堅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季節有大量的雪水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人們邊游覽坎兒井,邊捧渠水品嘗,水質甘甜清涼,無雜質。雖然地面上酷熱似火,但身在坎兒井閃,卻是涼爽宜人,情不自禁地對古人的偉大創舉肅然起敬。 返程乘坐烏魯木齊——鄭州的航班,早晨特意在果園采摘了一箱帶著露水的新鮮葡萄登機,飛機飛越祁連山,三個多小時后到達鄭州,當天晚上就回到了油田。親朋好友也分享了新疆特產的葡萄,無不交口稱贊。 作者簡介 細雨,原名劉持躍,河南省南陽縣人氏,退休干部,現居住河南南陽油田,有多篇文章在《石化老年》,河南石油報發表。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 執行總編:風剪云 名譽總編:趙麗麗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白曉輝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Effi 花黎 編輯部: 總監: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銅豌豆 風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山 葉兒 西西 |
|